AI的魔鬼與天使:當股市與實體經濟重新綁在一起
長期以來,人們常以一句話區分金融與現實:“股市不是經濟。”然而,到了2025年,這句話的有效性正在被人工智能(AI)的浪潮所削弱。AI不僅改變了企業的盈利邏輯,也在重構宏觀經濟的增長來源,令股市與經濟之間的聯係重新緊密交織。AI無處不在。當人類被深度融入AI的世界時,AI到底是魔鬼,還是天使?或者,AI啥時候是魔鬼,什麽時候又會成為天使?這將是人類不得不麵臨和必須慎重麵對的問題。
一、AI讓經濟避免衰退:虛擬資本推動真實增長
過去一年,美國經濟展現出異常的韌性。製造業活動溫和回升、就業保持穩健,而最重要的推力來自企業在AI領域的巨額投資。AI相關的資本開支,已成為推動GDP增長的關鍵動力之一。據一項估算,2025年前兩個季度,僅“AI-敏感投資”(包含大規模數據中心、算力基礎設施等)就累積增長約 1 600 億美元(約合當前美元)——這相當於推動美國實際GDP增長約 1.0 個百分點。另一份預測顯示,到2025年,全球AI投資或將達到約 2 000 億美元,其中美國約占 1 000 億美元。雖然規模還未達到曆史上如電氣化或 PC 普及時期那樣,但增長速度極快。
這種現象並非首次出現。曆史上,每一次顛覆性技術革命——無論是鐵路、電氣化,還是互聯網——都曾在早期投資周期中,為經濟注入超額動能。但AI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同時撬動了實體經濟的生產效率與金融市場的估值敘事。換言之,AI既是實業增長的引擎,又是資本市場的情緒燃料。
二、股市的“AI依賴症”:資本集中與脆弱繁榮
AI熱潮帶來的財富效應遠超預期。2025年上半年,美國主要股指的上漲幾乎全部由少數科技巨頭推動。少量企業掌握著AI基礎設施與算法模型的核心地位,市場估值因預期擴張而劇烈膨脹。這種超高集中度的上漲結構,意味著股市的廣度在縮小,脆弱性卻在上升。比如,S&P Dow Jones Indices 數據表明,2024年中,單一企業 NVIDIA Corporation(Nvidia)就貢獻了該指數年度回報的約 22 %。而截至2025年3月的數據則顯示,科技股在 S&P 500 中占比約 34 %。與此對應的是:在2025年前兩個季度,美國商業固定投資增長約 8.1 %(年化率),其中“AI敏感投資”幾乎解釋了全部新增部分。
從宏觀角度看,這是一種“杠杆式繁榮”:企業未來的AI收益預期被快速折算為當前的市值,而股價上漲反過來增強了企業融資能力和投資信心,形成自我強化的正反饋回路。但問題在於,這種回路極度依賴“信念持續”。隻要市場開始懷疑AI的盈利兌現速度,股價波動便會通過財富效應和資本開支渠道傳導至實體經濟。
三、財富效應的反噬:股市波動如何反饋至消費與增長
當前的消費結構與以往不同。高收入群體在消費支出中的占比顯著提升,而他們的支出意願與股市表現緊密相連。當科技股暴漲,他們購買高端商品與服務的意願增強,形成“估值—消費—增長”的鏈條。然而,這種結構本質上是脆弱的。一旦AI相關股票遭遇調整,財富縮水將直接削弱消費支出。與傳統經濟衰退中“就業下降導致消費下滑”的模式不同,這一輪風險更像是資產估值衰退——由股價下行引發的消費緊縮。經濟增長因此對市場估值變得前所未有地敏感。四、資本支出的雙刃劍:AI投資的周期性與延滯效應
AI相關資本開支的高增長階段不可能無限持續。當市場情緒轉冷或企業利潤承壓時,資本開支往往成為首個被削減的項目。比如,有分析指出,“數據中心支出”在2025─26年可能僅對美國經濟增長貢獻 10至20 個基點(即 0.10%–0.20 個百分點)。這種削減不僅會影響AI產業鏈本身的就業與產能,也可能通過設備製造、能源消耗、數據服務等環節擴散到更廣泛的經濟領域。然而,與傳統製造投資不同,AI投資的回報周期更長、滯後性更強。即便資本支出暫時放緩,其前期積累的生產率效應仍可能在中期支撐經濟。換言之,AI泡沫的破裂未必意味著立刻陷入衰退,但一定意味著增長動力的重新分配。
五、結構性風險:當技術故事變成宏觀變量
AI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同時具備技術敘事的感染力與宏觀經濟的實質影響力。這種雙重屬性讓它成為一種新的“宏觀變量”——它不僅決定企業利潤的方向,也影響貨幣政策、就業結構乃至社會財富分布。當AI投資過度集中於少數巨頭時,經濟結構的彈性下降;當市場預期過分依賴AI敘事時,政策空間也隨之收窄。因為一旦政策收緊、融資成本上升,就可能直接刺破估值泡沫,引發連鎖反應。此外,市場本身已日益顯示出“上漲更多靠少數頭部公司”的特征,這意味著如果這些頭部公司遇到盈利或執行問題,其對整體市場影響會遠高於以往。例如,僅Nvidia一家公司就貢獻了2024年S&P 500回報的22%。這一集中趨勢反映了:股市上漲的路徑越來越依賴於“少數更強者”,而這種模式的所產生的係統性風險也更高。
六、從狂熱到常態:AI的長期整合路徑
從曆史視角看,每一次技術泡沫最終都會冷卻,但技術本身的生產率紅利終將融入經濟結構。AI也不例外。未來幾年,AI投資將逐步從投機階段轉向應用階段,從“模型競賽”轉向“產業滲透”。這種轉變意味著資本市場的熱度下降,但生產率和利潤的增長可能更加可持續。當AI從被神話的故事回歸為基礎設施,它與經濟的關係也將更為健康——股市不再因AI而“飛升”,但經濟將因AI而更高效。
結語:共振的時代,脆弱的平衡。AI讓股市與經濟重新綁在一起,這種共振既是繁榮的源泉,也是風險的根源。它讓經濟在短期內避免衰退,卻也讓增長更加依賴於資本市場的信心。未來的關鍵,不在於AI能否兌現全部預期,而在於社會能否在技術驅動與金融杠杆之間,維持一種脆弱卻必要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