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大校長念錯字想起的.......!
轟動一時的北大校長念錯"鴻鵠"二字的醜聞給了人們很多的思考, 事實上念錯字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北大校長林建華在道歉信中說是"受文革影響的"? 道歉信中還說, 一九七七年恢複舊式高考製度的首年他去參加高考了, 後被北大錄取, 說明數理化考得很好, 這裏這麽就不講受文革影響了呢?! 偏偏念錯"鴻鵠"二字是受影響的, 事後當中學教員大學教授前後四十多年這"鴻鵠"二字的發音沒有學好要讓文革為他背黑鍋? 短短一篇道歉信前後矛盾滿紙謊言!
道歉信中還說, "我生活在內蒙古的一個小農場,隻有幾十戶人家。"假如讓社會倒退二十多年回到一九四九年前, 沒有社會主義更沒有文革, 北大校長林建華還能考上北大嗎? 如果他的父母是這個小農場的場主可以還有可能, 如果不是呢? 根據一九六O年統計局的累計數字,全國在這種舊式高考製度下招收的大學生,90%是生活在大中城市家庭,而其出身是屬於封建官僚、資本家、地主家庭的子女,竟占到近80%。這就是說, 占中國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層百姓,即廣大工人、農民以及其他低下階層家庭的子弟,則很少有人能登堂入室而為大學生者。主要原因是占中國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層百姓的子女幾乎都沒有讀過小學初中和高中, 因而都沒法參加高考去上大學。
那麽經曆了二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公有製尤其是文革後, 新中國全國性地開展成人的掃盲運動, 中央號召地方各級政府建立小學中校免費招收所有適齡兒童上學讀書, 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那時代農村人民公社城市各區縣都全民支持開辦學校, 所有兒童都能上學讀書。因新中國在長時間戰爭後剛剛建立一窮二白, 一切都是貪窮落後的, 但沒有貪富差距, 每個適齡兒童都能上學讀書。 試想如果沒有這種社會製度的存在和保障, 一個"生活在內蒙古的一個小農場"的奴隸的兒子能上學讀書? 還能考上北大? 七七屆考上大學的工人農民的子女們不都是如此相同的經曆嗎? 工人農民的子女們還有理由抹黑攻擊新中國和文革嗎? 假如是出身在舊時代富人家庭的子女例外。
其實當年恢複舊式高考製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照顧讓出身在舊時代富人家庭的子女應該去上大學, 這與全麵平反右派為同一目的, 走資派們想建立並拉起一幫堅決擁護和支持所謂的"改革開放”實則是複辟資本主義的鐵扞隊伍。恢複舊式高考,還有人忽悠說:“是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其實恢複高考的同時,也是廢除了另一項入學製度,那就是推薦製度。這表明,即便是不恢複高考,大學校園裏學生也仍然是滿滿,其讀書聲照樣是朗朗,而且絕不會培養出如今這麽多的右派甚至是右稚, 又或是如北大校長式的讀白字校長。所以,一定要說改變什麽的話,即通過推薦而不是高考,也同樣應該是“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的製度, 而這幾代人就是工人農民們的子女, 還不止幾代人又或是更長久了。
另外,新中國當時還有一個更實際的問題。教育是為了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可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這樣的舊式招生下近十年培養的約1百多萬的大學生,卻很少有人能到經濟建設最需要的第一線上去。即便是有去的, 也都很快的因各種理由而返回了城市。而與此形成了鮮明對比的是,當時全國縣以下的初高中畢業生,每年卻都有數百萬的“回鄉知識青年(農村戶口)”成為農村經濟建設的骨幹量。但他們都沒有機會去上大學。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毛澤東對這一時期的國家高等教育十分的不滿,而這也是他發動文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1966年作為文化大革命開端的一項重大決策就是要廢除高考製度。
這種舊式的高考製度,看似公平,參加高考得高分者上大學。但在那時,人們有沒有想一想, 考生的各種情況不同, 即有在農村與城市的區別、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區別這一大的客觀條件還存在有根本差別的背景下,或者說是在教育資源還非常不平 衡的情況下,這中學高考製度的所謂“公平”是及其有限度的。且別說是當時,就以如今來論:差別更大, 富人的子女一對一補課教育不擔心生活來源, 城市的孩子可參加補習班, 而農村的考生不管是教育資源還是生活困難都不能以城市比, 更不可與富人家孩子比, 如若想靠分數考進北京、上海的大學,即便是有政策的傾斜(如錄取名額的分配等),他們也仍然是難以企望的。而這也就不難解釋新中國之初的那十年為什麽是鮮有基層或工農兵子弟進入大學的另一個原因了。而且大學生學成之後都不願去基層及經濟建設第一線等艱苦的地方, 不符合國家培養學生所期望的目的, 必須實現教育民主化, 非改變舊式高考製度不可。
文革取消高考後,根據毛主席: “大學還是要辦……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的指示,國家開始以推薦的方式,直接從社會底層即從社會生產勞動的第一線推薦優秀青年入學,這 就是所謂的“工農兵大學生”或“工農兵學員”。整個文革期間共培養了80多萬工農兵大學生,這些學員後來也都成為了領導中國經濟建設的骨幹。據09年的一 份調查統計,當時省部級以上的領導幹部中,有近一半的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學曆都是“工農兵大學生”。而如今中共領導最高層的7名常委中,就有三名曾 是“工農兵大學生,這其中就包括總書記習近平(另兩位是王岐山、張德江)。
文革期間全國的“老三屆”畢業生大約是1億,據此有人 說:廢除高考是毀了一代人。這顯然是以這1億人都能進入大學為假想的一種忽悠說法。而事實上,當時全國大學的實際錄取能力每年不超過20萬,因此,即便是不廢除高考,那十年的總計錄取也不過就是2百多萬人。而且,這1億的畢業生中,屬於縣以下的農村畢業生約占8成,即是有8千多萬,那麽再聯係到前麵說的文 革前高考錄取學員的構成情況還可以推知,這基層的8千萬中,有可能進入大學的不會超過2萬,即隻可能是占這2百萬錄取生的10%。
2百萬——2萬——“毀了一代人”,這顯然是改革”精英”們太能煽乎了!
恢複高考的頭兩年入學考生總計是60多萬,雖然沒有查到相關的統計,但仍然可以確定,這60多萬的入學新生中,有90%都是應該是教育資源相對優越,基礎知識學 的比較紮實,即是屬於大中城市的“老三屆”、“新三屆”以及各類中專畢業生。而占同類畢業生總數的8成,即是屬於縣以下級別的農村入考生,也仍然會是極少極少之人數。
關於恢複高考,還有人忽悠說:“是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其實恢複高考的同時,也是廢除了另一項入學製度,那就是推薦製度。這表明,即便是不恢複高考,大學校園裏學生也仍然是滿滿,其讀書聲照樣是朗朗,而且絕不會培養出如今這麽多的右派甚至是右稚, 又或是如北大校長式的讀白字校長。所以,一定要說改變什麽的話,即通過推薦而不是高考,也同樣應該是“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的製度, 而這幾代人就是工人農民們的子女。
推薦入學,即當時招的“工農兵大學生”一直被抹黑為是靠關係,靠走後門入的。以至使許多人都回避或忌諱談自己“工農兵大學生”的經曆。其實就像高考也有 高考的問題一樣,這種推薦入學由於開展的時間短,製度還不夠完善,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過簡單醜化昨天來讚美今天,這則是今天的右 稚"精英"們常用抹黑手法。且依實而論,當時希望入學的肯定是多多,而被推薦的必定是少少,是故因沒被推薦而嫉妒、懷疑以至醜化、抹黑的肯定也是多多。而若單從這 個角度看,這高考製度的所謂“公平”竟可以讓人不被錄取也沒有了脾氣,則的確是優於推薦製度。
總之,廢除高考是毛澤東從人民當家作主,即是從培養無產階級革 命事業接班人的戰略高度上來思考並謀劃的。而具體地說,毛主席這樣做,就是要在教育領域裏實行民主化,即是從根本製度上廢除舊的封建權貴式或西方資本式的教育路線。 當然,被毛主席廢除的這一路線,後來是翻案了。而目前一些高校提倡的即效仿西方的所謂“精英教育”,更可謂是這一翻案動作的極致寫照。
中國自一九七七年恢複舊式高考製度己經四十年了, 經過四十年的實踐檢驗那個舊式高考製度的真麵目己經完全地顯現了出來, 以私有製度的角度來看沿用了幾千年的就是這個樣子, 但從新中國曾經有過的二十八年公有製的角度看, 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化大學教育應該沒有高考!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位名校的大校長把自己念錯字怪罪為文革的原因,實在是荒謬 !! 77和78級的高考生中絕大部分都是文革期間的高中生,而這些人中很多已成為中國科技力量的大梁人物。文革的教育為後期的改革開放墊定了盤石般的基礎 !任何別有用心的人不管地位有多高妄想抹煞文革的教育成果隻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曆史將會給文革的教育貢獻作出公證的評價!
隻有在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洗禮,社會主義製度不斷完善,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極大提高,各級幹部為人民服務和接受人民群眾有效監督的社會環境中,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
一 條是完善的社會主義製度。其精髓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製和按勞分配基礎上的人民當家做主和為人民服務,按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 化需要發展社會生產,舉辦各項社會公益事業。這是其本質性的一麵;
另一麵是因其脫胎於舊中國剝削階級的社會基礎和政權體製,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舊的痕跡, 如家族資本經營、單幹耕作、鄉政村治、家長製作風等。怎樣使新的經濟基礎和政權組織形成更好地適應人民國家的本質性要求,革命的共產黨人一直在進行探索, 經過一波三折,直到1965年 才基本定型。如“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業生產組織體製;以全民所有製為主體,以集體所有製為補充的工礦商貿企業生產經營體製;取消按資分配,實行按勞 分配;取消軍銜製,實行官兵平等;反對性別歧視,實行男女平權……但在人民當家作主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和實際行動上還沒有完全解決,如幹部決定一切還 是人民群眾決定一切?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城市還是放在農村?高等教育、文學藝術是為少數精英服務還是為人民大眾服務?還需要一場靈魂深處的革命和組織 機製的完善。
三年文革的疾風暴雨對人們的靈魂是一次極大的洗禮,最明顯的變化是人民群眾提升了主人翁的意識,愛評議國家大事;人民群眾不僅能進 “三 結合”的領導班子管理國家事務,還能寫大字報監督幹部;幹部從眼光向上的決策和向下的發號施令變成了“事事看群眾臉色”。
茲後七年的繼續革命,在批判資產 階級法權的同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幹部進五七幹校學習鍛煉、城市醫護人員下鄉巡回醫療、文藝工作者爭創歌頌工農兵的 文藝節目等為人民服務的製度和機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直接為工農兵服務、為工農業生產服務的組織機構體係,形成了與工農業生產第一線的生產勞動崗位相適應 的科技文化和業務管理的崗位體係。
就 農村而言,直接為農民服務的除有縣、區、社衛生院醫生、中小學公辦教師、文化館(站)的文藝工作者及竹木家具廠、供銷社、食品站的人員崗位外,還有公社、 大隊的民辦教師、赤腳醫生、代銷員、文藝宣傳隊員崗位;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有縣、區、社農場、林場、養殖場、知青點、建築公司、運輸隊、搬運站、農科 所、林科所、畜牧獸醫站、農業技術推廣站、植保站、排灌站、農田水利建設規劃設計的專業技術崗位,以及大隊、生產隊植保員、農機員、電工崗位;直接為農業 機械化服務的有縣、區、社農機廠、農機修配站、生資門市部的技術崗位;直接為提升農業生產管理水平服務的有縣、區、社各類機構的業務幹部崗位及大隊生產隊 長、會計和小隊財經隊員、會計、倉庫保管員、記工員崗位等。
就 城市而言,直接為工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有各大中小企業內設的科研院所、設計院室、技術處室、生產處室、供銷處室、財務處室及工宣教機構的專業技術崗位;有國 家和地方設立的各類科研設計院所、交通流通部門、質檢標準化機構的專業技術崗位。直接為市民和城鄉人民群眾服務的有防疫站、醫院、療養院、商店、糧店、銀 行、學校、文藝團體、文化場館、電台、電視台、報刊雜誌社、出版社、公益福利機構、公交水電燃料公司等專業技術崗位。直接為維護人民利益服務的有公、檢、 法、公安、警備部隊的專業技術崗位。直接為提升工業生產和城鄉管理水平服務的有各級各類企事業單位和黨政群團機構的專業領導崗位等。
完 備的社會主義國民經濟體係和工農業生產體係及分布其間的專用技術崗位體係,既是推薦工農兵上大學的源頭活水,也是工農兵學員畢業對口分配工作的廣闊天地。
也有個別好的,78年直接考研。
“七·一二”工人大學、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以及經過改進後 的各類社會主義新型大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一批批來自農村、廠礦、部隊的工農兵學員,肩負黨和人民的希望,從祖國的四麵八方,匯集 到繼續革命的新戰場,上大學,管大學, 改造大學。
“那時大多數的工農兵學員是公平公正地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才被送去上大學,”? 人民群眾是誰?如何評定什麽是公平? 你大概根本沒有經曆過,道聽途說也不能隻信一家之言。
天下本來就沒有公平,對你公平,對他人就不公平。“出身不好”能當工農兵大學生嗎?
除了大學,中專,技校也沒了。除了能考上的,還有其他努力學習備考的人呢?大家都不讀書了,難道沒有毀掉一代人?
老三屆就有一億?你確定自己不是忽悠,是不會算數?
他是讀錯了,但道歉信所寫未必不是實情。
那個字即使是文革前的高中課本裏也沒有。他又不是學文的。
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比懂化學沒用得多。
親愛的同學們,
很抱歉,在校慶大會的致辭中讀錯了“鴻鵠”的發音。說實話,我還真的不熟悉這個詞的發音,這次應當是學會了,但成本的確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這個錯誤會使很多同學和朋友失望,覺得作為一個北大校長,不應該文字功底這樣差。說實話,我的文字功底的確不好,這次出錯是把這個問題暴露了出來。
上中小學時,正趕上文革,教育幾乎停滯了。開始的幾年沒有課本,後來有了課本,也非常簡單。我接受的基礎教育既不完整、也不係統。我生活在內蒙古的一個小農場,隻有幾十戶人家。現在人們很難想像當時的閉塞狀態,農場離縣城幾十公裏,距離雖不能算遠,但乘馬車要一整天時間。當時不但沒有現在發達的互聯網,連像樣的書都很難找到。最近,我剛出了一本書《校長觀念-大學的改革與未來》,其中還提到了當時的情況: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我小學五年級,幾年都沒有課本,老師隻是讓我們背語錄和老三篇。十幾歲時是求知欲最強的時候,沒有其他的書,反複讀毛選和當時一本幹部培訓用的蘇聯社會主義教程。我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最初都是通過讀毛選和後麵的注釋得到的。《矛盾論》和《實踐論》當時都讀過,中學政治課又學了一遍。一分為二、對立統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這些概念都滾瓜爛熟,也深深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思想觀念。”
我很幸運,77級的高考語文考試作文占了80分,詞句和語法隻有20分,否則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隻是在考試前的幾天,讀了一本語法方麵的書,剛剛知道什麽是主語和謂語。語法概念不清,上大學之後學英語也多費了很大的勁。
我寫這封信,告訴大家這些,並不是想為自己的無知或失誤辯護,隻是想讓你們知道真實的我。你們的校長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有缺點和不足,也會犯錯誤。另外,我還想告訴大家,我所有重要講話,也包括上麵提到的那本書,都是自己寫的,其中的內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會努力的,但我還是很難保證今後不會出現類似的錯誤,因為文字上的修煉並非一日之功。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恐怕也很難短時間內,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進步了。
真正讓我感到失望和內疚的,是我的這個錯誤所引起的關注,使人們忽視了我希望通過致詞讓大家理解的思想:“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麵現實的勇氣和直麵未來的行動。”
再次致以歉意!
熱愛你們的校長,
林建華
其實沒有文革,很多人也不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