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的雲

沒有方向,沒有目標。
飄去飄來,瀟瀟灑灑在九霄。
從不算計,從不尋找。
管他明天化作春雨,還是冰雹。
個人資料
幸福生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解字】聊“作揖”,無聲的語言

(2023-05-25 15:34:09) 下一個
聊“作揖”,無聲的語言
文/幸福生
 
“揖”,從手,咠聲,咠(qì),附耳私語的聲音。“揖”是一種拱手抱拳的禮儀。
 
以上為作揖原汁原味的正解,以下是便是我憑空捏造的歪解了。
 
“揖”,不僅從手,亦從口耳。咠不止是聲部,還會意的核心。口耳,聽和說,語言也。手和語言便是手語。作揖,不僅是簡單地動動手,也不隻是禮儀,更有豐富的語言內涵,甚至文化外延。
 
看看下麵作揖的道道,你或許會同意我不知天高地厚的解字。
 
作揖,是一種漢民族見麵禮,始於周朝或更早。作揖的形式很多,還包括拱手禮,抱拳禮,叉手禮,和婦女相見的萬福禮。按照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又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
 
作揖的講究頗多,古人以左為敬,作揖左手在外,因為在攻擊時,一般使用右手。喪事行禮,要反過來,右手在外。而以上隻適用於男性,女性又是正好相反。
 
另外,作揖不僅手臂,舉頭折腰,處處都有分寸。總之明目繁多,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簡直是一門以手為核心的形體語言。
 
再聊聊“作”,會意字。在甲骨文本是“乍”,上“卜”,下“刀”,用刀在龜甲上刮削、鑽刻灼燒,視其裂狀,進行占卜。
 
“作”,雖然有一個不靠譜的開端,卻發展順暢,應用廣泛,“作”當初遠比今天應用廣泛。
 
“作”在小篆裏加了單立人,和乍暖還寒的“乍”分了工。近代又有了“做”,“做”是“作”的俗字和後起字,分擔了“作”許多形象具體的功能。當然也引發了諸多用法爭議,這裏就不多談了。
 
“作”除了用法,讀音也不簡單,有三個讀音。最常見的讀四聲,還有一聲和二聲兩個讀法。讀一聲的有,“作坊”和“作死”;讀二聲的一般隻是,“作料”。“作揖”的“作”,在口語中讀為一聲zuō,規範讀音應為四聲zuò。
 
“作”的讀音似乎無章可循,甚至普通話和國語也不一致。語言無非是約定俗成,“作揖”大家都讀zuōyī,就已經俗成了,盡管作揖和作死毫無聯係。
 
“作揖”,無聲的語言,既能顯示關係,地位,場景和性別,又能表示尊敬,慰問和祝福,曆經三千年,卻消失在我們的今天。我們還知道“作揖”,多虧了古裝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