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中國首個南極永久機場即將開建。北京正在謀求擴大在南極地區影響力。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29日報道,中國《科技日報》28日在報道中說,這條長1500米的跑道將建在位於南極洲東部、距中國中山站28公裏的冰蓋上。這將“為構建南極航空網體係、未來我國大型飛機以及多架飛機機隊運行提供保障”,南極科考人員希望為科考活動提供獨立的後勤保障能力。《科技日報》還援引一位業內人士的話說,這也能為中國在南極擁有空域管理發言權提供必要條件。
中國南極考察隊隊員將於本周晚些時候搭乘“雪龍”號前往南極,對該項目展開考察。
報道稱,這座機場建成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因為冰蓋上覆蓋的幾十米厚的鬆軟積雪無法滿足起降要求,需要對積雪進行“改造”。
報道還稱,目前已有15個國家在南極建設了50多個永久性機場或跑道,這些國家包括:美國、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意大利、德國、智利、阿根廷、挪威、南非、比利時、日本和印度。
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在南極中山站附近的冰蓋機場成功試飛
我國在努力提高在南極科考的研究能力,在這座龐大的冰川聚寶盆中,蘊藏著眾多的資源,如鈾、黃金、釷,其淡水占到全球儲量的80%。地質學家和冰川學家都篤定地說,南極的石油儲備或有2000億桶之多!
如今,有30多國覬覦南極財富。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法國、土耳其、沙特等國對這片寶藏的訴求呼聲越來越高。
不過,南極活動搞得最為風生水起的當屬中國。目前,中國有4處常設站點,分別是昆侖、泰山、中山、長城。它們皆擁有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在中國人繪製的南極地圖上,有用孔子命名的山峰、上海命名的高原、熊貓命名的冰川。中國還宣布將在南極設立天文台,並製造第二艘極地破冰船。此前,中國向南極派出的是“雪龍”號,這是購自烏克蘭的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前往冰雪覆蓋的大陸、運送必需的裝備及新鮮食物的,是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輕型飛機“雪鷹601”。
自1984年起,北京便致力於南極大陸的研究開發。如今,它在科研方麵的成就正在超越美國。華盛頓在南極建有3處科考站:南極點上的阿蒙森—斯科特、羅斯島的麥克默多站和南極半島頂端附近的帕默站。美國的極地工作人員數量突破了1100名,而俄羅斯所有站點加起來也不足百人。
我國使用的輕型極地飛機,每周可以運送新鮮食物。
如今,各國的南極科考站變成了展示最新成就的櫥窗……德、英、法、阿根廷的成就無需贅述。南極科考為中國培養出了一支全麵的研究團隊,建立了若幹重要實驗室。相關科研工作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負責。地處上海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國家唯一專門從事極地考察的科學研究和保障業務中心。所有極地科研項目都獲得了慷慨的撥款!中國的極地站擁有精良的設備,能在南極最深海處從事資源開采。
“雪鷹12”直升機在強風中將科考隊員運至南極恩克斯堡島新建站區
“雪龍”船船載的“雪鷹12”和“海豚”兩架直升機共配備了來自海直通用航空有限責任公司的8名機組成員。他們出色完成了南極冰情探察、隊員運輸、吊掛卸貨等任務,為在南極科考的“雪龍”船插上了一對“翅膀”。
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直升機機組人員在風雪中進行檢查作業,為飛行任務做準備
我國的破冰船及其他科考船已在南極進行了第34次科考,科考船上的氣象學家獲得了南極繞極流核心區域全深度斷麵觀測數據,這些數據對氣候變化研究至關重要。此次科考的主艦“雪龍”號是由設計用於北極地區的運輸船改造成的破冰船,在南極西部被冰層覆蓋的阿蒙森海及附近海域的西風帶,爭分奪秒地收集水樣及進行海洋溫度、鹽度、海流觀測和生物拖網采樣等一係列作業。科考期間收集的數據對於研究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南極繞極流是全球氣候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海洋的物質與能源生態循環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是繼澳大利亞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獲得南極和全球氣候變化“源代碼”的國家。那些數據還解釋了最近幾十年南大洋發生的水團和環流變化。南極繞極流是全球最大也是唯一圍繞南極洲從西到東順時針流動的洋流。它受到了盛行的西風的驅動。
我國還觀測到了雙中子星合並產的引力波及其發生的電磁現象。下圖就是去年的新聞發布會現場,這都證明我們為進一步研究各種天文科學現象作出重大進展。
我國還利用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於今年8月追蹤到一次重要引力波事件GW170817的光學對應信號。此次引力波事件,讓人類首次觀測到雙中子星合並產生的引力波及伴隨其產生的電磁現象。我國南極望遠鏡成功追蹤並獨立觀測到該引力波光學信號,意味著中國天文設備正加入國際關鍵天文事件的直接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