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一羽

園藝 旅遊 收藏 雜敘
個人資料
正文

觀賞石之二:這隻“手”與孩子們的喊聲

(2021-11-17 03:42:07) 下一個

這是一隻很小的石塊“手”,隻比兩元的硬幣大一點。估計是頁岩質地吧,雖然不如瑪瑙堅硬、也是曆經數百年的大自然洗刷、周身泥沙淘汰盡、才剩下這隻手形的天然石塊:灰色、象戴了棉手套,外麵還有一層紫色頁岩輪廓用作構勒。

 

此石塊是我在一次出差途中撿到的,除了形狀奇特以外,還連結有一段故事在我的記憶中,至今難以忘懷。

 

那是1998年夏秋之間的事,我奉命參加一個由十來個單位組成的市級團隊,出差到湖北的武漢宜昌等地進行市場調研,目的是為了推銷我們當地產品。這是由市領導親自拍板所決定的事情,雖然事後看來並不高明:人家那兒的社會供需情況千頭萬緒、除了計劃經濟渠道中的事情尚可問問,其它方麵都由已經成形的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所左右。我們這支計劃經濟模式的調研團隊,一本正經地去捕捉那裏市場經濟信息,雖然團隊中有好多位頗具規模的國企廠長(當時的國營企業還未改製、私營企業還不多),但到了那一帶,隻是開了一些座談會,了解不到什麽有用的頭緒,終究是不甚了了、無功而返。給我的“實惠”,就是帶回一批石頭。

 

那是已去武漢和宜昌調研過、完成了任務,最後帶隊領導作為慣例、添加一項遊玩小三峽的項目,稿勞大家。我們遊覽了蓄水前的巫溪、又稱小三峽的景區,巫溪是大寧河的一段,從崇山峻嶺中流向長江,就在長江三峽邊上。我們從宜昌坐船,是逆流而上,船行駛得很慢。當時,船上的導遊一路指著兩岸險峻的山坡上的白色標誌,一一介紹這些都是三峽蓄水後的高度。我仔細看去,那些標誌都在半山腰。

 

 

我們坐的遊船有點怪、隻有一層船艙,遊客和乘客混雜在一道,可能就是一條平常用作交通的航船。巫溪的通航似乎很勉強。有的地段河水很淺、航船的鐵殼底部、常常與溪水底部的石塊相磨擦、發出沉悶而尖銳的響聲。更有甚者,有一段幾百米的河道,河水淺得居然不能載人通過,要全體乘客下船以後,改在岸邊步行。鐵殼航船得以輕裝上陣後,才能繼續載客和繼續前行。

 

我們在乘了約二個多小時後、在一景區下船遊覽,航船載著不多的乘客繼續向大山深處駛去。大約在快到景區的那兒,有一段很淺的河道,因此船行很慢。突然間,在岸邊出現了一群孩子,大的有十二三歲,小的隻有七八歲,一律赤腳。小的全身赤裸、大的僅穿一條褲衩,皆瘦骨嶙峋。他們一邊追隨著航船狂奔、一邊指著自已的嘴巴做著手勢並大聲尖叫,其狀就象動物園中向人乞食的猴子。遊客們很快從驚詫中明白過來,不少人從舷窗向他們投擲麵包、糕點等食品。每投一次,就在岸上引起哄搶。許多食品由於距離太遠落到水中,孩子們就衝到水中爭搶。漸漸地,這段約五六百米的河道結束、航船重新駛向寬闊的河麵中央,離岸邊的孩子們距離很遠了,他們無奈地停住了腳步,但仍在向著航船觀望······,留給船上的人們一陣陣感歎。在我們到了景區下船後,大家紛紛在景區內遊玩,我遊玩一番後,獨自一人下到岸邊,在布滿卵石的河灘上和淺淺的溪水中尋覓石頭,找到了這方小小的“手”。現在想來,那是這群孩子的“手”。

 

 

事過境遷,已過了二十多年,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這條河早已不是當年我見到的模樣了。小三峽的美景也隻記得一星半點、但總有些模糊。倒是這一幕情景,猶在眼前。我一輩子生活在“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地域,到了大山裏,才知道那兒的貧困。現在呢?又過了一代人的時光,當年那些孩子、現在成了進城的打工者?還是又成了仍處困境的孩子們的父母?不知道。

 

還是用另一方觀賞石來表示心情吧。這是我在地攤上覓來的,天然成形,如手掌大小。圖案是一輪明月,懸掛在紫褐色的夜空,令人浮想聯翩翩。這方觀賞石的材質和剛才說的那隻很小的“手”一樣,估計是來自同一個地方、也在重慶那一帶的大山中。想起一首古詩: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就取名為:“一片冰心在玉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滄浪一羽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南島水鳥' 的評論 : 謝謝光臨和讚語!問好!
南島水鳥 回複 悄悄話 好石好文,這是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