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如果用我們通俗的話說就是“挑剔”,用英語說是“Picky”,反正都不是什麽好詞兒。有很多人認為“追求完美”代表一個人做事的態度,那其實是他們把“追求完美”和“認真”兩個字混淆了。認真的做每一件事情是我們要擁有的做事態度,但認真過後能夠接受不完美的結果其實也是一個人正確的心態,而“追求完美”卻是對結果的挑剔,對結果的過分苛求,這實在是要不得的,因為完美的結果往往不存在,而在追求的過程中會“物極必反”的翻車。
我曾經是一個做事不那麽認真的人,更不要說要求結果達到“完美”了。還記得小的時候最常聽到的批評就是:你怎麽做事這麽不認真。一個連態度都不端正的人,當然也不可能做出什麽完美的事。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在家裏被指派擦灰,我從來都是隻擦沒有擺任何東西的地方,桌上的盤碗不會拿起來,櫃子上的花瓶相框不會拿起來,書櫃裏的書不會拿出來,反正隻要有障礙物,我的抹布一定會繞道而行。所以每次擦完灰的家具表麵看起來還不如沒擦之前,因為擦過和沒擦過的中間必定會有歪歪扭扭的一條線,讓桌椅櫥櫃看起來更髒了。但不知從幾何時,我變得越來越挑剔,兩隻眼睛總是不自覺地去關注那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反而會忽略美好的主體。這不健康的“追求完美”的心態讓我吃了不少苦頭,尤其是在我繪畫的過程中。
自從兩個月前我開始接觸“Acrylic Pouring Paint”之後,就一頭紮了進去,這樣的畫法跟傳統的繪畫完全不是一個路子。傳統繪畫無論什麽樣流派和風格,都統一要使用畫筆,但“Acrylic Pouring Paint”卻是除了筆之外可以用其他的任何工具。為了搞清楚這樣的畫作到底算繪畫藝術中的哪一類,我還特意去向老畫家討教了一番。
傳統的世界美術史主要內容為建築,繪畫,雕塑三個方麵。後兩項又被稱為造形藝術,當然也包括部分工藝美術品。十九至二十世紀初,印象派後期一部份畫家開始了非寫實的繪畫內容風格的嚐試,這些帶有實驗性質的藝術變革追求,基本上是在否定以再現真實唯美為主的傳統造型藝術的理念在藝術中的定義。從目的,形式,內容到表現技法和手段,多維度的對傳統藝術展開挑戰。從簡化抽象,單一的原始平麵化追求到意念和各種特殊觀念的表達,以至垮界的綜合極端的非藝術造型,直至最後自我否定的藝術行為和表現,無一不是體現了現代藝術家多元化的追求。續寫的藝術史己無法按傳統的造型藝術給他們分類,而且變化快,持續時間短,流派多而雜更讓他們無法被藝術史定義,所以現代的藝術史不得不用美術或造型藝術來定義這一段藝術史,把他們統稱為現代藝術。而作者也不再稱為畫家或雕塑家,而統稱為藝術家。也就是說如果我用筆作畫,那就是畫家,如果不用筆作畫,那就是藝術家。
現代藝術家的作品一直是在不斷的實驗探索創新的過程中求發展,所以形式,內容,藝術效果多不完美。或不追求完美。而且作品也大多用於大型展示,小作品可以作為裝飾,並不適合收藏。而且這類作品一般都屬於解讀非常困難,也就是說很難看懂,很多作品缺少審美價值,但它有曆史上的軌跡作用,也算是一種價值吧。“Acrylic Pouring Paint”這類畫法的畫作在院校教學中是色彩構成課中肌理構成部分。有視覺肌理和蝕覺肌理兩部分,是摩擬看到的物體表麵的材質紋理效果的各種技法的運用,屬於抽象派一類。現代抽象派畫家常用這類綜合技法開創新的具有個人風格的作品,現代藝術看重創新,傳統繪畫更重功力。
既然現代藝術看重創新,那我做“Acrylic Pouring Paint”當然就不能滿足於隻是簡單的用顏色堆積出來隨機的形狀,而是要通過色彩的衝擊力從無形中見有形。這想法當然是很有勇氣的,但真正做起來可是太難了,因為用筆畫,無論你畫的多麽爛,都可以掌控筆下點,線,麵的形狀。可單純的靠顏色在畫板上的流動來完成心中對畫的設計,而且最後呈現出來的作品不僅要有新意,還要產生視覺美,這真是一項高難度的操作。然而這些對我來說還不是最難的,最難最有挑戰的部分是我最後對畫作的檢閱。
抽象不是無像,無像是白紙。而抽象是借助變形,推遠,簡化,虛化等一些方法來產生一些不連貫不確定的形,既然是不連貫不確定,當然就存在著偶然性,也存在著不完美。比如畫麵不對稱,線條不流暢,顏色不均勻。。。而所有這些點無一不在挑戰我的眼睛。剛開始作畫的時候,每次完成一幅作品,我都會仔細審視一番,就像畫寫實油畫一樣,自己給自己挑毛病,然後再補救修改。但我發現對“Acrylic Pouring Paint”還真不能太挑剔,否則這輩子我也不可能完成一幅滿意的作品。開始的時候我沒有經驗,每次看到畫麵上那些讓人不舒服的效果,我的眼睛就會一直把它無限放大,以至於再也看不到主體畫麵上的美了。我的兩隻手也會不由自主地伸過去改動調整。但這種畫不同於寫實畫,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其結果無一例外的是不完美的地方沒改好,完美的地方也跟著毀了,越改越亂,越改不完美的麵積越大,最後隻好一邊恨自己,一邊把畫扔進垃圾桶。現在我終於在多次現實的教育下學聰明了,學會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去欣賞自己的作品,隻要畫作沒有構圖不協調,色彩不搭配等原則性的毛病,我就把那些不完美的“死角”統統看成是自然美,然後去接受它們。心態改變以後我不再崩潰了,看著自己的作品,越看越喜歡。
記得馬曉春,一個下圍棋的,就是追求完美,一條毛巾的卦法,牙膏的擠法,這和從小家庭教育有關。
日本人做事就是精益求精。
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就是一個高尚的人。
完美要有能力才行,否則是在折磨自己,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