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隨筆 (33)忘不了的童趣和親情
快樂玉子
先生的母親姓王, 母親有許多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生了一群孩子。“王家大院” 微信群就成為他們的孩子們,一群和先生一起打打鬧鬧玩大的表姐妹表兄弟們聚集的地方。
先生在群裏提議:周六在靜安公園見麵,一起聚餐。帖子發出後,他心裏在打鼓,大家都忙,不知道有幾個人能來?沒想到兄弟姐妹們紛紛響應,他開心啊!
一早他就在催,早點走,不想讓別人來早了,等他。永遠不著急的他難得急一回。
周末的靜安公園好生熱鬧。市中心的一片綠色,也不要門票,平民百姓喜歡過來享受這裏的綠蔭。
公園門口音樂聲陣陣,好像哪個媒體在拍什麽宣傳片。小錄音機遙相呼應,一群老老少少正在打太極拳。
花花綠綠的氣球在空中飄啊飄。公園大門前方寸大的地兒,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小妹和我們倆伸頭踮腳四處張望,那不是榮榮姐嗎?她來了,還帶來自己剛剛出版的畫冊。
早聽說她退休後專心習畫,漸入佳境。技藝精湛的作品贏得種種藝術獎。
婆娑如傘的梧桐樹下,伴著周圍音樂的混響曲,悠悠地欣賞手中漂亮精美的畫冊。人物花鳥和風景畫,幅幅生動有趣,形神兼備,各有千秋。
感歎毅力與天賦的結晶。“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功夫到底不會辜負有心的人。
兄弟姐妹陸陸續續地到了。邊逛公園邊聊天。
早不是當年的調皮搗蛋孩子了,平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即使住在一個城市,也很少有機會經常見麵。難得相聚,好不熱鬧。
為人父母的兄弟姐妹們,聊天的話題三句離不開子女教育。
此番回國,讓先生感受最為深刻的恐怕就是當中國父母的不易。要想讓子女“不輸在起跑線上”,父母必須先跑起來。首先要把孩子送進好學校。踏進好學校的門談何容易?門票要化血本。學校的排名和父母的經濟實力決定了孩子的起跑點;進好學校的門難,學好更不容易。老師那頭斷不了燒香拜佛,小祖宗這頭無時不刻耵隻眼。學習成績好不好,憑得是父母如何嘔心瀝血策馬加鞭。
不知誰發明了“不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難道青年中年就不能起跑了?我身邊多少人四五十歲重起爐灶新開鍋,創業的,改行的,不都幹得熱火朝天?小小年紀正是天真爛漫該玩該樂的時候,童心童趣被學校家長們恐怖的“起跑線”扭曲肢解了。我不知道沒有快樂童年的孩子,長大後是否能盡情地張開夢想的翅膀,沒有夢的人生到底能走多遠?
“家長太累了,少管些不行嗎?”先生問。
兄弟姐妹七嘴八舌地告訴他,“你不管孩子,老師不放過你。孩子作業做得不符合要求,當爸爸的是要到學校老師那裏寫檢討的。”
“孩子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高中這畢業,走五關斬六將。哪一段不是父母的時間和錢堆出來的?不管可能嗎?”
“你知道轉個好學區多少錢?好幾十萬。”
“太不可思議,老百姓哪裏來這麽多錢?”先生慶幸自己的女兒不在中國。
我們的女兒在美國加拿大都上過學。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進學校不用化錢,更不用送禮。過年過節送一賀卡給老師,算是做學生的一份心意。老師學生的關係簡簡單單。子女交給學校就是學校的責任。除了一些需要家長協助的親子活動,學習好壞是老師的職責。
據說這幾年,中國人多起來,給老師送禮的習俗慢慢東行西浸,在加拿大也有人送禮了。
中國大多數父母一旦有個孩子就背上一筆脫不掉的債。好不容易熬到大學畢業,又要為孩子買房操心。兒子沒有房子結不了婚的。等到孩子結婚生子,又該是含辛茹苦地幫著帶第三代了。無窮無盡的責任和負擔啊,可憐中國的父母親。
嚴格地說,可憐的是這一代中國的父母親。回想我們的父母,忙於為他們的神聖事業作貢獻,無暇顧及子女。因禍得福,我們這代人擁有一個相對放任自流自由自在的快樂童年。
出了靜安公園,去附近的“上海一號”餐廳聚餐。經典的上海本幫菜加港式點心。
佳肴美味點了一大桌。最開心的是許許多多難忘的兒時回憶。
“小弟悶皮,畫隻蒼蠅在玻璃窗上,三伯看見了以為真的,還搭隻登子爬上去拍。”
“小剛小時候在我家玩得忘了上廁所,屎拉在褲子裏。他反到怪我,就是你呀,小弟阿哥不給我茶喝。你看,拉在褲子上了。小小人兒就曉得打太極拳了。”
“小時候王潔膽子奇大,忘了帶房門鑰匙,怕三伯罵她,居然敢從四層樓的廁所窗口爬進去。”
王家大院的兄弟姐妹沉浸在曾經的無憂無慮親親熱熱的快樂時刻。說不完道不盡的有趣往事。
千裏擺宴席,總有曲終人散。分手時,兄弟姐妹們多有不舍。
“大家多保重,今後多聚聚。”彼此依依不舍地叮囑。
兜兜轉轉,無論走到哪裏,忘不了的童趣和親情總會給生活帶來溫暖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