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 (牆內開花牆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並轉載一些他人寫得比較好的文章
正文

艾維納:不再隻思考自己的需求才能和平共處

(2017-06-21 06:29:08) 下一個

艾維納:不再隻思考自己的需求才能和平共處

 

艾維納:各位晚上好。我叫艾維納。我想和大家分享關於耶路撒冷的一些故事。其實我們也是研究了耶路撒冷差不多四年時間。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是以色列最大的城市,有90萬人,同時還是三大宗教的中心。

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城市的氣質,

它一個衝突之地,羅馬人在兩千年之前來到耶路撒冷摧毀了這個城市,一千年之後穆斯林重塑了這所城市。

這些穆斯林是從巴勒斯坦遷過來的,他們想在以色列耶路撒冷找到自己的墓地,大家可以看到老的耶路撒冷擁有著很多穆斯林的墓地。

其實耶路撒冷可以說是亡靈的聖地,他們喜歡在這裏讓屍體下葬成為亡靈之所。

耶路撒冷有主題嗎?我們的宗教信仰是一個很美好的所在,包括整個宗教現在還有強大世俗勢力,目前正在慢慢緩解。同時大家有沒有想到過,我們雖然有不同的信仰或者相信不同的分支宗教,但是他們仍然能夠團結。公元前19世紀,差不多是四千年前就有了耶路撒冷這個城市,由於出現一些政治的原因,我們把這個城市作為了猶太國的首都,當時耶路撒冷還是一個被人遺忘的不知名的小城,有很多的部落開戰。當時這個城市的照片回頭來看還是非常漂亮。

它在曆史上被不斷占領,包括巴比倫,包括基督教,好像任何大國都在曆史上侵略過耶路撒冷。我們現在並不清楚一些原因,為什麽會有這麽多人願意以宗教的名義在耶路撒冷開展殺戮。耶路撒冷對於穆斯林來說是一個聖城,因為穆罕默德在這為大家唱頌了《古蘭經》;同時也是基督教的神城,上帝在此留下了宣言,我們還聽過亞伯拉罕的故事,上帝想考驗他的真誠和信仰,要求他殺害自己的孩子以撒獻給上帝,亞伯拉罕同意了,他想殺的時候被上帝阻止了,我們用一個單詞來描述這種未完成的奉獻,就是悲劇;對於猶太人來說,耶路撒冷也是耶穌受難的地方。

我們知道一位非常著名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1867年來到了耶路撒冷,他是充滿了嘲諷精神的:“耶路撒冷的人口由穆斯林、猶太人、拉丁人、敘利亞人組成,這樣的民族構成和他們各自的語言太多了,數不勝數。在我看來地球上所有的種族和膚色都存在於耶路撒冷一萬四千人口當中”,這是他當時寫的一段話。那個時候耶路撒冷人口隻有一萬四千人,但是他們的多樣性太複雜了,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尋找了一些照片,就是20世紀前後的一些照片,我們找不到兩張重複照片,或者找不到任何一張照片隻由一個種族構成,每一張照片都有各種種族人群存在。

在猶太非常神聖的節日,很多猶太教徒來到耶路撒冷,人們會念祈禱詞。同樣,穆斯林又有自己的禱告,他們的聲音也是很洪亮的。所以這兩種聲音混合在一起,並不是非常和諧的,他們在企圖相互的競爭。我們聽到的時候非常希望世界能夠安靜下來,但是耶路撒冷一直都是這樣的。

1917年的時候,耶路撒冷當時有很多的土耳其人。很多猶太人會到哭牆邊上禱告,但是同時還有阿拉伯人來到這裏,因為他們希望在這個牆邊沿著這條路回家,但是因為有很多猶太人擁擠在這裏,他們非常不耐煩,就有爭吵以及爭鬥。有的阿拉伯人說這是一塊石頭為什麽非要在這兒禱告,可以往這個牆往外移一兩公裏去禱告。但是對於猶太人來說這並不是石頭,這是有心的石頭,這個石頭是有精神的,而且這堵牆是非常美的,它有非常悠久的曆史。在耶路撒冷,我們因為太關心這些石頭了,往往會忘記了人的存在。

每一個人都非常熱愛這座城市,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說耶路撒冷並不是人們很喜歡的城市,不是很幹淨,不是很有秩序,但是它絕對是人們非常熱愛的城市。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熱愛這座城市,有的人對於耶路撒冷的熱愛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座城市使他們個人變完整,他們認為他們必須生活在耶路撒冷。對於我來說,我沒有辦法去另外一座城市,如果我不帶著我的護照不放心,所以我對於耶路撒冷是有很強的歸屬感。

我們的信仰不應該是這些國家的,信仰是人和上帝、和神性、和永恒的力量之間的聯係。

信仰跟宗教是不一樣的,宗教是製度化的信仰。

有人就告訴過我說,你知道信仰跟宗教之間的區別是什麽嗎,你可以想象有一大群人他們站在路邊,有一大群成年人非常高大,站在路上想觀看什麽事情,但是其中一個很小的孩子站在後麵完全看不到,所以這個孩子就想跳起來看,這個孩子想請求人們讓他擠到前麵觀看,但是這些人完全忽視了他的存在,這些孩子就是信仰,這些成人就是宗教。

宗教並不能讓我們真正遵循我們的信仰。

在耶路撒冷,宗教並不是私人領域的事情,它是一個公共領域的事情。而且它有其他的一些偏好,

人們並不是思考自己做什麽,而是希望別人做什麽。

我作為猶太教徒,我可能會希望穆斯林不要在我禱告的時候去禱告。可能人們有這樣的情緒,會希望別人做一些他們希望別人做的事情。

這並不是猶太教教義的最初規定,

比如《申命記》裏麵提到了,你們需要憐愛,因為你們也在埃及做過寄居。就是說我們必須要憐愛這些陌生人或者說是寄居的人,因為這些陌生人他們經曆了一些苦難,所以我們必須要憐愛他們。

怎麽樣能夠和諧共處,我覺得這裏可以舉一個曆史上的例子來說明,就是所羅門王的審判。兩個婦人來到所羅門王麵前,一個人說這個孩子是我的,另外一個人也說這個孩子是我的,他們彼此爭奪這個孩子,所羅門王就說我們把孩子一分兩半,一人拿一半,一個母親說好吧,另外一個母親說不要,讓她把孩子抱走,所羅門王說才是這個孩子的母親,你寧願放棄孩子撫養權也不希望他死去。

這樣一個例子可以表明怎麽樣在耶路撒冷和平共處,我們有不同的宗教,彼此爭鬥,因為我們隻是去思考自己的需求,為什麽我們不能共同分享耶路撒冷?我們為什麽不能和平相處?我們最終也是兄弟姐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