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歌
從九十年代開始,社會上開始流行一種說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種說法越叫越響,似乎已成為主流觀點。你看,各種各樣提早教育的培訓班如雨後春筍般越辦越多,五花八門提早教育的工具,圖書琳琅滿目。望子女成龍成鳳的父母們跟著狂熱,背上大書包的幼童開始跟著遭罪。
以我之見,“讓孩子贏在起飽線上”這句話,重一點說是誤人子弟,輕一點說是違背科學。
首先,我要提出疑問的是,如何來確定人生的起跑線?其起點又在哪裏?如果是一項體育比賽,好比百米短跑,其輸贏隻差零點幾秒,贏在起跑線上還有可能。而人生是一個終生跑步的漫長過程,誰能定出起跑線應設在幾歲。因此,“贏在起跑線上”本身就是偽命題。
第二,我要問的是有贏就有輸,那麽輸贏比的內容是什麽?
德國是世界獲得最多諾貝爾獎的國家,而德國也一直反對學前教育,而是注重兒童腦部的開發和發展。
我小學的成績並不理想,但我父親培養了學習的興趣,成為我一生中永不枯竭的動力,可以學任何想學的東西。相比之下,中國式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孩子們的興趣的培養,甚至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沒有領略到做學問的興趣”。
丘教授這番話很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
記得多年前我曾看過一篇文章評論中國留學生是“高分低能” ,意思是說中國留學生考試都能夠得高分,但實際工作能力較低。
從1978年開始,中國科技大學第一次辦少年班,招收的是隻十三、四歲的所謂“神童”。後來共有13間大學開設少年班。近四十年來,這種精英教育方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發生一些問題。中科大第一屆學生,號稱“第一神童”的寧某2003年出家為僧,令人喟歎不已。惦了解,至今中國隻有3間大學堅持開辦少年班。
其實,外國大學也不少開辦類似精英教育,但並沒有成熟的經驗。可見培養人才是一項綜合的複雜工程。“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隻是外行說說笑話而已,不必當真。
贏在起跑線上,這個本世紀教育界的最大謊言,唯一的受益者就是那些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早教機構和商業組織。我們千萬要警惕,不要因為自己對下一代的愛和期待,養肥了這些教育商人,但反而害苦了自己的孩子。
(海歌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