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從一開始就與眾不同,不忌諱說出許多人敢想卻不敢說的言論。打破“政治正確”的輿論導向,打破公眾人物應該諂媚媒體,諂媚公眾的慣例。他就是一個"破"字。許多人因此感覺被冒犯,許多人因此在旁觀,猜想這樣完全不符合傳統的人什麽時候夭折,或者成為笑話。許多人暗自感覺解氣,終於有人說真話了。結果,許多人偷偷的給他投票,結果許多人認為政治非常正確,但官腔十足的希拉裏,真的倒胃口。結果,這樣一個顛覆傳統、大嘴巴的人居然成功競選成為美國總統。
冷眼旁觀,習慣性思維相信豪富川普應該用美元砸開媒體的大門,用錢鋪路,推著他走向白宮。然而,從競選最初到現在,現實卻絕對出乎意料。希拉裏擁有的競選資金倍數超過川普,而媒體也幾乎一邊倒的支持希拉裏,反對川普。這場媒體完全不買賬的競選,卻是川普勝利。
看看美國主流媒體的報道真的叫人醉了。CNN的主持人,采訪雙方,從語氣和眼神,一直到給對方的回答時間,可以赤裸裸的看到傾向一方反對一方;總統候選人辯論,私下裏打小抄,提前漏題。NPR用煽情的手法表達非法移民會多麽傷心,如果美國把他們驅逐,“生活該將如何”;媒體們聯合忽略“非法移民”與“合法移民”的界限已經無數年。蓄意的忽略,和蓄意的混為一談,就是希望所有移民相信,不支持有利與非法移民法案的通過就是對整體移民的傷害,事實究竟是怎樣呢?
從選舉結果揭曉,大多數媒體在做的新聞立場就是質疑這次選舉的合法性,試圖推翻選舉結果。質疑選舉結果是宿敵俄羅斯調控的大手筆,質疑美國選舉製度本身---為什麽選票多數的候選人不能當選。當然對於示威遊行更是熱衷報道,凡是反對川普的遊行示威篇幅與版麵絕對尺寸大,量又足,麻辣勁爆,鮮香美味。
最可圈可點的是在就職典禮前,CNN還用新聞告訴公眾,如果川普突然暴斃,他的繼任者將由奧巴馬指定,多麽貼心的刺殺指導!這樣的民主也真的醉了。
之後幾天的新聞焦點頻發,各個不同傾向的媒體報道大相徑庭,當然少數派是福克斯新聞,它算是支持總統的媒體。其它媒體極盡所能貶低總統就職當天多麽尷尬,第二天的女性抗議遊行多麽壯觀。
新聞絕對是有傾向性的,在中國如此,在美國更是如此。讓人驚歎的是美國媒體可以和民主製度選舉出來的總統公開叫板,或者說媒體和選民公開叫板,真的令人驚歎。
筆者是在加州,這樣的現象倒是可以理解,選民和受眾都是深藍,但真的想知道在中部的各州,媒體如何用偏頗的報道吸引廣告。
難怪總統辦公室從上任之後就清楚表明,他們與媒體之間的戰爭早就開打了,而且新總統終於有扳回局麵公平發言的機會。新總統與媒體宣戰從未有過,美國的民主社會也與時俱進,不斷刷新吃瓜群眾的三觀。那大家就冷眼旁觀,拭目以待,看看美國白人如何拿回曾經的主導權;或者媒體如何顛覆總統的權利吧。
如果媒體都集體失聲或者集體偏頗報道,民主就在被愚弄。雖然跟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但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特權與愚弄。
媒體的責任就喪失了。
媒體說川"破產五次"卻不提他有四五百公司,破產的是百分之一二,也不願大家知道通用汽車,聯合航空也都破產過.
反過來卻一直指責川在誇大造謠(可能真的有,並非都空穴來風).
現在動不動就加上句"沒有事實支持"卻不說有無相反事實.
做非法移民和哭窮、裝弱、訴苦是另一種方式的特權,奴隸製都廢除這麽多年了,還拿這個來說事,也真的醉了。
這真是一個怪國家。選民無證件,不給補發證件一勞永逸,而是允許無證投票。走正門合法移民要排隊好多年,走後門非法移民可以上某黨全國大會上哭訴遣返給他們帶來的不便。警民衝突不是先調查具體案例而是先看看膚色。等等
米國媒體向來有左有右。不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無法也沒有像黨媽樣掌控所有媒體,發一個聲音。
教主開創了曆史之先河。教主本人的缺點視而不見,把所有過責推給媒體“偏見”,這何嚐不是另一種偏執和偏見?
就連你們認為“正直”的維基解密所有人阿桑奇都說教主要麽是淋病要麽是霍亂。你們喜歡也就罷了,非要所有人都來膜拜淋病或霍亂,隻能是嗬嗬了。
當然,他需要一個能幹的人與媒體打交道。一個聰明的,有幽默感的發言人絕不是一個對媒體咆哮的蠢蛋。發言人完全可以說,誰笑到最後才是笑得最好,參加奧巴馬就職的人也許不少,可那又怎樣?8年後他慘敗,丟了國會參眾兩院和白宮,讓民主黨的威信掃地,自己的政治遺產立即被一項項推翻,還給繼任人和全體美國人民留下一個嚴重撕裂的國家。現在,我們要展望未來,要看的是,8年後川普總統卸任時,給美國人民留下一個更強大的美國。
這種現成的便宜話都不會說,還當什麽發言人?何談打贏與媒體的戰爭?
筆者認為,目前是川普政治資本最雄厚的時期,到中期就絕對要諂媚了,如果四年後競選連任成功,會又是一次實力雄厚的階段,到最後是跛腳鴨子,但卻可以隨意放炮。所以最敢說話的是現在。
目前順應媒體的聲音不是什麽了不起的事,就跟當年順著共產黨的聲音寫報道一樣,都不能表現出骨氣,現在敢跟媒體不同發生的才挺不一般。至少有勇氣。
可笑。
可笑。
當然,麵對是不是造謠的CNN和某些媒體,川普可以抓住某個具體的失實報道,狂轟濫炸一番。但這一次,他選錯了新聞,打錯了靶子,因為這次媒體沒錯,參加他的就職典禮的人數確實比參加奧巴馬2009年的人數少很多很多。如此小心眼,如何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