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上旬的一場狂風暴雨摧毀了吳哥世界文化遺址裏的七棵大樹,其中四棵在塔普倫寺,一棵在吳哥窟,另外兩棵在該地區的一個村莊裏。 值得慶幸的是,盡管樹木倒塌,這兩個廟宇均未遭到特別嚴重的破壞,目前正在專家的指導下清除倒塌的樹木。回想起去年12月初的柬埔寨暹粒之行,塔普倫寺裏那些裸露著樹根的巨樹曾經讓我那麽著迷,轉瞬之間就這樣煙消雲散,讓人心痛,隻希望我最喜歡的那幾顆仍然能夠完好如初,它們與廟宇纏綿交錯,讓人體會到自然與歲月帶給人的震撼。也萬萬沒有想到隻有短短幾個月的功夫,世事變遷,不久前的過去卻已然讓人感覺恍如隔世。懷念那些沒有新冠病毒,可以無憂無慮地旅行的日子。
吳哥窟 (Angkor Wat)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代表了高棉古典建築的巔峰。它是蘇利耶跋摩二世 (Suryavarman II,1113 - 1150年在位)為供奉毗濕奴而建立的廟宇,曆經三十多年才最後完工。吳哥窟原來是一座印度教寺廟,12世紀末開始逐漸轉變成為佛教寺廟。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由護城河西岸遙望吳哥窟,圖中有三座塔門,中間最高的就是西塔門。吳哥窟坐東朝西,與所有其他暹粒的寺廟有所不同。護城河象征著環繞須彌山的鹹海,須彌山在印度神話中地處宇宙的中心。
跨越護城河的參道由兩條巨大的七頭蛇圖騰領引
塔門一隅
進入西塔門,就看到了這尊保護之神毗濕奴 (Vishnu)的雕像。
還有這兩個跳舞的仙女浮雕
費了好大勁兒才找到這個露齒微笑的仙女,位於西塔門左邊外側的拐角處。
吳哥窟大道。可愛的小僧侶們,年輕時尚的遊客,相映成趣。
大道的兩邊各有一座藏經閣,這座是南藏經閣。
從藏經閣裏窺望吳哥窟
廟宇的中心聳立著五重塔,象征著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吳哥窟是柬埔寨和高棉民族的重要象征,從1863年開始,吳哥窟就已經被描繪在柬埔寨的國旗上。
第一層回廊。吳哥窟共有三層回廊,分別象征著須彌山所在地的風、土、水。
橘黃色的袈裟給古老的吳哥窟增添了一抹亮色
現代的僧侶也擁有大炮單反,同樣要到此一遊:)。
明快的袈裟,陽光般的心境。
第一層回廊的正門
前麵有四尊石獅 (Singha)把守
威武的石獅,樸素的出家人。
第一層回廊院子裏麵的高台座藏經閣 (North Thousand God Library)
第二層回廊
第二層回廊內院
吳哥窟的窗,訴說著無盡的光陰故事。
正在祈福的遊客
在第二層回廊的院子裏轉了一整圈
從各個角度欣賞吳哥窟的建築之美
左側的第二層回廊比右側的第一層回廊高出七米多
裝飾著豎葫蘆欞的窗
在第二層回廊的內側東壁上找到了這四尊精美的仙女浮雕,她們的發型靈動優雅,別具一格。我們去暹粒之前曾觀看了台灣美學大師蔣勳的“吳哥之美”係列,他特別欣賞這組浮雕。我們按圖索驥,找到之後不由得增添了很多喜悅,也有助於欣賞到更多的細節。
通往第三層平台的台階很陡峭,隻能手腳並用地爬上去,據說是讓信徒在攀爬的過程中體會到通向天堂之路的艱辛。
頂層回廊西北角的門樓
吳哥窟見證了高棉王朝的輝煌和衰敗,曾有很長一段時期被人遺忘,默默地掩蓋在蔥鬱的熱帶森林裏。直到1860年被法國自然學家和探險家Henri Mouhot重新發現,才使這一人類文明的瑰寶重現於世。
現代版的仙女仙男們?感覺有點牽強附會。
黃昏時分,人煙散盡,正好有心情靜靜地欣賞長廊裏精美的浮雕。我們兩次參觀吳哥窟都選擇了比較晚的時段,光線好,人也相對少一些。
蘇利耶跋摩二世浮雕。King Suryavarman II, the builder of Angkor Wat.
黃昏時分院落裏也呈現出廟宇應有的沉靜之美,中間是藏經閣。
Angkor Wat, the front side of the main complex, photographed in the late afternoon.
池塘附近的草坪上有很多可愛的猴子們在玩耍
最近偶遇孫衍的這段文字:“我們跋山涉水穿越紅塵,抵達的不是遠方,而是內心最初出發的地方。飽經的風霜,曆練的人事,都是生命裏溫柔的灌溉”,感覺很符合現在的心境,“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