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教授的學術博客

內容涵蓋:傳統經學為主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為主的古文字學研究、宗教史和製度史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學和校勘學為主的古典文獻研究、京都學派為主的海外漢學研究、古代神話和詩論為主的中國文學史研究
個人資料
正文

劉正教授論文《對〈八卦符號原始數字意義的新探索〉一文的商榷》

(2016-08-09 14:20:40) 下一個

對《八卦符號原始數字意義的新探索》一文的商榷       

《哲學研究》1987年第6期刊登了趙國華同誌的文章:《八卦符號原始數字意義的新探索》(以下簡稱“趙文”)。我對趙文頗有疑問,現提出一些商榷意見。

“趙文”在一開始便說:“今傳八卦有兩個,一為‘伏羲八卦’,或稱‘先天八卦’;一為‘文王八卦’,或稱‘後天八卦’。”而根據易學史,今傳八卦隻有一個,即:乾坤   、震、艮、離、坎、兌、巽八個卦象。所謂“伏羲八卦”與“文王八卦”實際上是指上述八個卦象所排列的方位而言。伏羲八卦方位為: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艮西北、兌東南、巽西南。文王八卦方位:離南、坎北、震東、兌西、乾西北、艮東北、巽東南、坤西南。八卦就是一個,離開方位而空談“金傳八卦有兩個”未免不倫不類。如果從方位的角度來談今傳八卦,也應該是三個。即:《連山》八卦,《歸藏》八卦、《周易》八卦。如果拋開方位來談今傳八卦,也隻有在比較易學的角度上才有兩個。即:漢族的《周易》八卦、彝族的《人文論》八卦:“哎、哺、且、舍、魯、朵、哼、哈。”弄清這一點,才不會使讀者對易學的基本知識產生混亂。

“趙文”又認為:“古往今來,凡是研究《周易》的著作,沒有不提到‘洛書‘的,而且還一定要提到‘河圖’。特別是中國曆代推崇八卦的學者,無一不是借助於今傳‘洛書’之‘九’,今傳‘河圖’之‘十’演繹《周易》。”讀到這一段話,我感到非常驚訝。根據我所掌握的材料(我正在撰寫《中國易學家大辭典》),從先秦至清末三千四百多位易學家提到圖、書的問題不足四百位,借助圖、書以演《易》的人又在這個數字之下。而且還存在‘九’、‘十’何者為圖,何者為書的兩派糾紛。比如,易學史上著名的易學家施仇、孟喜、梁丘賀、楊雄、王弼、程頤、張惠言、宋翔鳳、李鏡池、郭沫若等大家都沒有借圖、書以演《易》,更沒有提到圖、書之學。“趙文”的結論不知從何得出?真讓人困惑不解。

接下來,我的困惑就更大了。

“趙文”認為今傳伏羲八卦有所謂形與數的矛盾。由此他得出了一係列的“新發現”。“趙文”認為:“兌、離、巽都是兩條‘長線’和一組‘短線’,為何分別表示‘二’,‘三’,‘五’?震,坎,艮都是兩組‘短線’和一條‘長線’,又為何分別表示‘四’,‘六’,‘七’?我想,即使用盡猜謎語式的推測,用盡數學公式進行種種演算,恐怕都無濟於事。……這就足以說明,‘伏羲八卦’中八個符號的‘形’與其表示的八個‘數’之間,隱藏著深層的奧妙或矛盾!”這段話是他全文立論的核心。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趙文”的思考方式選錯了坐標係。

第一,趙文所認為的伏羲八卦排列方位的次序數即為八卦本身的數字義,這是不正確的。其實,趙文也承認,方位圖按次序數連接“呈現八個自然數的'S'形排列軌跡”。既然是八卦排列的次序數,也即八個單卦排列的卦序,它與這八個卦象本義所包含的數字義沒有任何聯係。二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證明的過程很簡單:今本六十四卦的卦序次序數與該卦卦象之間根本不存在什麽數字義關係。《連山》中如此;《歸藏》中如此;《周易》中也如此!

第二,對易學的陌生又使趙文認為伏羲八卦有所謂的“深層矛盾”。的確,《周易》僅用 — 和 - - 的不同組合就形成了八個單卦的卦象。從形式上看,組成兌、離、巽卦象的成分並沒有什麽不同。震,坎,艮亦然。從數量上看,也確實是由兩條長線、一組短線或一條長線、兩組短線組成。為此,《係辭》作者曾讚歎說:“易簡(即 — 和 - -)而天下之理得矣。”然而,組成不同卦象的相同成分並不能說明組成這些卦象的性質也相同。這裏麵有個易學最基本的概念:位。位的不同造成了由 — 和 - - 組成了六十四種性質不同的卦象。進而又具有不同的意義和品格。如,當 — 在初九爻位形成《複卦》卦象......時,卦辭說:“利有攸往。”因為它發展下去是逐漸戰勝陰爻的過程:......。而當 — 在六爻位形成《剝卦》卦象......時,卦辭說“不利有攸往。”因為它是陰爻戰勝陽爻的倒數第二卦:......。《係辭》的作者更對卦象的位進行了性質的概括:“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二與四同功而異位”,“二多譽,四多懼”。不懂位而談卦象是不行的。

第三,在《周易》時代正是原始思維統治人們思維方式的時代。原始思維和原始意識在極大多數場合中不同於我們的思維和意識。當我們對那一時代具有禮法和神學性質的《易》卦符號體係進行數學的考察時,總要遇到那些讓我們現代思維和意識不可理解的神秘光環,即表現在圖騰和禁忌的作用範疇內的原始思維。因而也就決定了在原邏輯思維和互滲律影響下得《周易》時代,不可能存在讓現代思維和意識與數學所能理解、推算的數學內容。怎麽可能用現代人的邏輯思維以及“數學公式”去發現那個時代的宗教神學或巫術禮儀的秘密呢?!“趙文”卻正違反了這一規律,以今衡古,以致於得出“用盡數學公式進行種種演算,恐怕都無濟於事”的結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