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教授的學術博客

內容涵蓋:傳統經學為主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為主的古文字學研究、宗教史和製度史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學和校勘學為主的古典文獻研究、京都學派為主的海外漢學研究、古代神話和詩論為主的中國文學史研究
個人資料
正文

劉正教授論文《談易錄》45

(2016-08-09 11:35:24) 下一個

才子易學

王輔嗣之學,才子易學也。程伊川之學,夫子易學也。蓋同宗義理,其別甚殊。元人黃澤《易學濫觴》:“說《易》者自漢儒至虞翻,是欲明象,去聖已遠。”象學不明,則流於瑣碎,學者不勝其煩。輔嗣出而創忘象之說,盡掃諸儒之論。其文高潔,空穀傳向。如輔嗣論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伊川如何能發此論?是注《易》雖以理重,然亦見性情。錢鍾書先生《談藝錄》嚐雲:“性情可以為詩,而非詩也。……藝之成敗,係乎人也。”誠為至論。蓋性情入詩易而入理難。至若入《易》難之甚也,不讓蜀途。非不世出之鬼才莫能為也。前賢有雲:“此事原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妙哉!是論。詩道、易學,一為情作,一為理作,短於情者可於易學揚其長,困於理者,可於詩道奮其力。若輔嗣、康伯、郭象諸君,可謂技臻雙美,開一代風氣者,莫不如是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