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教授的學術博客

內容涵蓋:傳統經學為主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為主的古文字學研究、宗教史和製度史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學和校勘學為主的古典文獻研究、京都學派為主的海外漢學研究、古代神話和詩論為主的中國文學史研究
個人資料
正文

劉正教授論文《乾坤袖手人陳三立》

(2016-08-05 13:06:58) 下一個

乾坤袖手人陳三立

  陳三立(1853—1937)是陳寶箴的長子,字伯嚴,號散原。辛亥革命後曾以“乾坤袖手人”為號。生年爭議頗多。如,汪榮祖先生《史家陳寅恪傳》一書中說他“鹹豐三年(1854)生於江西省義寧本籍”,劉以煥先生《國學大師陳寅恪》一書中說他生於1852年,王子舟先生《陳寅恪的讀書生涯》一書中說他生於1853年。甚至有的辭典中說他生於1850年。蔣天樞先生《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一書中明確記錄說:

  生於鹹豐三年癸醜九月二十一日。

  案:鹹豐三年乃西曆1853年,既非汪榮祖先生的1854年,亦非劉以煥先生的1852年。

有弟陳三畏一人,但三畏以三十二歲之英年早卒。又有妹二人,一人嫁席寶田之子,一人在未婚之年早卒。

陳三立先生自畫像及其書法照片,見圖

陳三立於1872年結婚,夫人為四川人羅氏。但羅氏夫人於1880年早亡。見陳三立所作《誥封一品夫人先妣黃夫人行狀》一文:

    光緒六年……不孝前婦道病死。遺五歲兒衡恪……

又見陳三立所作《故妻羅孺人狀》一文:

孺人姓羅氏,世居武寧之洋井裏。外舅惺四先生之長女也。……年十九,外舅知酉陽州,贅餘於官。……餘父由湖南往官河北,餘攜孺人從焉。次潁上之溜犢灣,而孺人病死焉。

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所畫陳三立先生像,見圖

1882年,陳三立續娶浙江山陰人俞明詩氏。其父俞文葆亦名詩人。俞氏能詩會畫,又善古琴,寫有《神雪館詩集》。見陳三立所作《繼妻俞淑人墓誌銘》一文:

淑人諱明詩,字麟洲。籍山陰……初餘侍父分巡河北……歸應鄉試,道出長沙。故人李太守有棻之妻,淑人從姊也。李傳其妻之言曰:公子誠圖續娶者,無如吾妹賢。力媒合,於是試後就贅焉。

羅氏生有一子名衡恪,字師曾。俞氏生有四子三女:長子名隆恪,次子即寅恪,三子名方恪,四子名登恪。又有三女,以後分別嫁張宗義、俞大維、薛深錫。

光緒八年時,陳三立才考中舉人,後一直在吏部任職。陳三立應試時老師即為著名學者陳寶琛,見徐一士《一士譚薈·陳寶琛》一書中記載:“陳與三立,三立為其壬午典試江西所得士。師生均工詩。”

有關他此時的從政記錄,可見文廷式的《聞塵偶記》中:

陳伯嚴吏部曰:“舉五千年之帝統,三百年之本朝,四萬萬人之性命,而送於三數昏妄大臣之手!” 

可見當時他已清楚地認識到朝廷的無能和腐敗。

陳三立的才學、詩名和政績,使他和譚嗣同、吳保初、丁惠康三人一起被當時人稱為“文壇四公子”。

自1893年陳寶箴再任布政使時開始,陳三立正式作為其父的幕僚,這是陳三立正式接觸新學和革新思想的開始。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後,陳三立曾由武昌發電給張之洞,電文雲:“讀銑電愈出愈奇,國無可為矣,猶欲明公聯合各督撫數人,力請先誅合肥,再圖補救,以伸中國之憤,以盡一日之心,局外哀鳴,伏維賜察。三立。”

1895年10月,陳三立到上海專訪黃遵憲,在上海等黃三日而不遇。

1898年冬,戊戌政變之後,陳寶箴父子被免職。陳寅恪先生和全家人返回江西義寧老家。

以本書作者掌握的資料來看,這是陳寅恪先生首次回故裏。從此時開始,陳寅恪先生接受私塾教育。

其教育情形,錢堃新在《冬飲先生行述》一文中有言:

陳伯嚴建精舍為文酒之會,雅知先生有師道,固請就館,使子女執經問業。伯嚴子女八人,衡恪最長,名冠諸才士,亦欽重先生。先生於是遊伯嚴父子間,俯仰提挈,所獲弘多,寅恪以次,亦漸發名成業,多本先生教也。

冬飲先生即王瀣,字伯沆,一字伯謙,號冬飲。詩取法江西詩派,見知於文廷式、陳三立等詩人,清末曾任南京陸師學堂教習、兩江師範學堂教習。據上文可見,他曾擔任陳三立先生諸子女的館師,對他們影響甚大。

光緒二十六年(1900)夏,陳三立先生為陳寅恪請西醫治病。見陳寅恪先生《寒柳堂記夢》:

  自光緒二十六年庚子移家江寧,始得延西醫治病。

以中醫為家學傳統的陳三立先生能開明到請西醫為寅恪治病,已表明了他對西式新學的信任。在當時的國情上是很不一般的。

1900年7月下旬,陳三立先生全家返江西處理陳寶箴喪事。8月中旬,全家返回南京。陳三立先生到南京後建散原精舍以會文壇友人。

1901年,陳三立先生在南京時常和友人聚會、訪談。趙元任、楊步偉夫婦在《憶寅恪》一文中就記載陳三立“與先祖(指楊步偉之先祖)當日交很密”。無疑,號稱“乾坤袖手人”的陳三立先生把他的晚年放在文壇交遊上。陳寅恪先生《寒柳堂記夢》中曾說:

後雖複官,迄清之末,未嚐一出。然以吏能廉潔及氣節文章頗重名於當代。

又說:

  先君移居金陵,以詩歌自遣。

當時,陳三立先生自號“乾坤袖手人”,這已表明他的無意於政局的立場。1904年開始,因為寅恪兄弟數人先後自費出國留學,一時使他感到經濟拮據。於是,他開始試圖經商,先後創立了江西鐵路公司、中國商辦鐵路公司等。這一短時間的經商活動表現出陳三立先生有誌於振興民族工業、走西式資本主義發展的心願。

1911年,陳三立先生移居上海。

在此期間,他曾參加組織江西共和討論會。經商活動和討論共和活動在此時的出現,說明了陳三立先生久已破滅的新政和維新思想的又一次具體體現。

1924年春,他在著名詩人徐誌摩先生的介紹下,使他有機會一識來華訪問的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二人合影留念,可惜本書作者定稿前還沒有找到這張照片。陳小從先生介紹該照片1938年遺失在九江。)在此期間,他曾多次往複在上海、江西、南京三地之間。或訪友、或嫁女、或祭祖、或喪友等等。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照片和好友徐誌摩先生、林徽茵女士、泰戈爾合影照片,見圖

1931年開始,陳三立先生移居江西廬山。

這一時期的陳三立,據吳宗慈先生在《陳三立傳略》一文中記述說:

民十九年,餘寄寓牯嶺。翌歲,先生亦以避暑至。遂得朝夕過從。亙三載,講學論世,親聆馨欬……先生創議重修《廬山誌》……商誌例,先生主應注重科學。

可見,此時的陳三立先生對西式的科學研究已極為重視。在討論修史誌的體例問題上已開始走出舊式的軌範。綜上所述,下野後的陳三立先生,仍然沒有改變維新思想和對西式科學技術的敬仰,甚至在某些方麵較戊戌變法時代有了具體的進展和實施。

陳三立先生全家合影於江西老家照片,見圖

前排左起:陳寅恪、唐筼、張夢莊、喻微、陳小從、陳流求、陳小彭、陳封猷、黃國巽、賀黔雲。後排左起:陳三立、陳登恪、陳隆恪、陳封雄。

陳三立先生的廬山鬆門別墅照片,見圖

1933年開始,陳三立先生移居北京,以寓公式生活頤養晚年。

在北京時全家合影照片,見圖

在此期間,他的老友如鄭孝胥、羅振玉等人依附滿洲國並邀請他一同共事,被他嚴辭拒絕。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陳三立先生感於日寇侵華,憂憤數日,引發重病,他又拒不進食、服藥,以八十五歲之高齡抱恨而亡。

晚年的陳三立先生讀書照片,見圖

        

  陳三立先生從青年政治家到純粹古體詩人的變化過程,已經對陳寅恪先生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潛移默化影響。他已經不再有積極的從政態度,而是變成了“清流一族”,以學術和詩歌為主而兼擅抨擊時政的名士作風,成了他的學術和政治的連接點。過去所謂的“清議派”大概就是這樣子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