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意也

內經示醫者以規矩,傷寒教醫者以學問
正文

中醫怎樣診察和治療疾病

(2016-05-04 12:44:50) 下一個

中醫怎樣診察和治療疾病


漫步論壇,常見有人以西醫病名谘詢中醫。殊不知,西醫和中醫是人類認識、治療疾病的兩個並行的完全不同的體係。西醫依靠各種檢驗,如驗血、驗尿、B超、X光、CT等來診斷疾病;而中醫一般不做機器檢查,靠望、聞、問、切四診的方式來看病。


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認證識病的主要方法。望是觀察病人的身體狀況,包括麵色、舌苔等;聞是聽病人的說話、咳嗽、喘息,並嗅其口中或身上是否有異味;問是詢問病人症狀,以及患病史等;切是用手把脈或按腹部、肢體診察是否有異常。中醫通過四診,診察疾病顯現在各方麵的症狀和體征,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質及其與內髒的聯係,為辨證提供充分的依據。


或有人會問:人體疾病的病理變化,大都蘊藏於內,僅望其外部的神色,聽其聲音,嗅其氣味,切其脈候,問其所苦,而沒有直接察病變的所在,為什麽能判斷出其病的本質呢?其原理就在於“從外知內”(《靈樞·論疾診尺》),亦即“司外揣內”(《靈樞·外揣》)。
《靈樞·本髒》雲:“視其外應,測知其內”,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在髒腑與外在體表、四肢、五官是統一的;而整個機體與外界環境也是統一的,機體外部的表征與體內的生理功能必然有著相應關係,全身各部分、各器官髒腑都相互關聯、相互影響。通過體外的表征,一定可以把握人體內部的變化規律。髒腑受邪發生病理變化必然會表現在外。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定的、相應的外在病形,即表現於外的症狀、體征、舌象和脈象。因此,可以運用望、聞、問、切等手段,把這些表現於外的症狀、體征、舌象、脈象等有關資料收集起來,然後分析其髒腑病機及病邪的性質,以判斷疾病的本質和征候類型,從而做出診斷。所以,元代著名醫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總結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


舉個病例,來具體說明之。
李姓男孩,6歲。2月前發熱,麵部水腫,某醫院診為感冒,用解熱鎮痛劑及中藥板藍根治療,發熱減,但水腫非但不減,反而日益加重,由麵部漫及全身。經進一步檢查診斷為腎小管腎炎,收入住院。用西藥利尿劑,始則有效,繼用則效果不顯。近來水腫日益加重,經某醫院同意,其父於15年4月21日請餘前往診治,現將診治過程敘述如下:
望診:麵部稍紅,四肢及麵部重度浮腫,四肢按之有凹陷,雙眼因水腫不能張開,陰囊腫大如球,肚臍外凸,氣喘上逆而不能平躺。舌質淡紅而潤,舌苔白灰膩而滑,舌根部膩苔密布,舌體胖大。
聞診:口中無穢氣,喘息氣粗,身上無異味。
問診:(其父代述)2月中旬外出遇風雨,第二天發熱,經治療發熱未全退,體溫37.8℃,下午3時後略高,最高也不超過38.1℃。煩躁不安,胸腹脹滿,小便點滴難下,量極少,無口味,不思食。口不渴。
切診:全身皮膚幹燥無汗,腹部不痛。脈象寸部浮大,關尺部沉弦。
查閱以往處方,曾用中藥皆為利水藥物,且劑量甚大,如雲苓、車前子重用到100克,但利尿效果不顯。
四診合參,餘細思之,此病在太陽上焦,辨證為太陽未解,肺氣閉塞,水道不通。亟宜解太陽之表,宣鬱閉之肺氣,用宣通肺氣、行水消腫法。
處方:
麻黃5克 ,桂枝3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布包)車前子8克 。  一劑。
煎藥法:用冷水浸泡諸藥半小時,用大火煎15分鍾。
服完一劑,四肢濕潤,但非汗出。小便解三次,體溫37.4℃,肚臍稍外凸,雙眼仍腫但已能張開,陰囊腫稍消,氣喘較前有所緩解。
再方:
麻黃5克,杏仁6克 , 桔梗6克 ,車前子8克,防己10克 ,雲苓10克,一劑。
服完第一煎,遍身微微汗出,半日小便4次,服完第二煎,小便一天一夜10多次,如決堤之水,解下很多,水腫悉退,氣喘亦除。續用或甘草幹薑湯以溫太陰,或用真武湯以壯少陰,或以調補脾腎藥方治療半年餘而愈。


或置疑:腎炎水腫,中醫何以從肺而治?餘曰:乃中西醫理論不同而然。《內經·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這是中醫理論描述人體的津液代謝過程。中醫理論認為:肺居上焦主氣,肺氣宣發,布化津液,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則咳逆上氣,小便不利,或水腫。脾居中焦,主運化,為水液升降之樞紐。若脾氣運化水液失常,必有水液內停,聚而形成水濕痰飲,肌肉浮腫;腎居下焦主水,司開闔,為水之下源,。腎氣失於蒸化,開闔不利,則清者不能轉輸於脾,濁者不能下輸膀胱,小便不利,水液停滯而為腫。可見水液代謝問題與肺、脾、腎三髒是息息相關,如果其中有一個或數個環節的功能有了故障,水就要在體內停留,聚在皮膚下,形成水腫。以此為病理基礎,後世醫家提出了以肺脾腎三髒為中心的治療理論。因此,西醫診斷的腎病水腫,不一定就是中醫所說的腎病,也可能是肺病,要從肺而治;也有可能是脾病,要從脾而治。當然,不能隨心所欲,想治脾就治脾,想治肺就治肺。前賢明言:病獨藏‘奸’,醫者必操其‘奸’而治之。醫者對病情必須有周密細致的觀察,抓住本質性的證候(不是症狀),結合脈象和舌苔,運用中醫理論加以分析判斷,洞察其藏‘奸’之處,製定出正確的治療方案。所舉例案,‘奸’藏何處?其‘本質性的證候’是什麽?該小孩除有一般重型水腫表現外,全身皮膚幹燥無汗,發熱煩躁,氣喘上逆,舌質淡紅而潤,舌苔白灰膩,脈象寸部浮大,就是該病例‘本質性的證候’。中醫講究切脈,浮脈主表,太陽表證未解;寸部候肺,寸部浮大,表示肺氣鬱閉不能外透。肺氣閉阻不暢,故氣喘上逆。皮膚幹燥無汗,是因肺主皮毛,肺氣鬱閉,毛孔也閉塞所致。舌質淡紅潤,舌苔白灰,為有寒象,發熱,是因寒邪外朿,皮膚不能透泄出汗,內熱鬱閉而致。脈證相符,治療方法采用宣肺發汗的藥物,使肺氣宣發暢通,恢複肺之通調水道的功能,停留之水自可循正常循環途徑輸送到膀胱而排出體外。服藥僅二劑,水腫便全消,說明本病例的辨證論治是正確的。


要強調指出,四診是從不同角度來檢查病情和收集臨床資料的,各有其獨特的意義,不能相互取代。隻強調某一診法而忽視其它診法都不能全麵了解病情,故《醫門法律》說:“望聞問切,醫之不可缺一”。此外,疾病是複雜多變的,征候的表現有真象,也有假象,脈症不一,故有“舍脈從症”和“舍症從脈”的診法理論。如果四診不全,就得不到全麵詳細的病情資料,辨證就欠準確,甚至發生錯誤。


因此,在網上谘詢,一定要圍繞主訴詳盡說清病情,不能隻說一個病名,附上必要的檢查,並在自然光下拍攝清晰的麵部和舌苔照片,在論壇公布〔當然要隱蔽姓名等隱私〕,供醫師診察。若醫師據此辨、證、論、治能步步到位,也許能提出比較中肯的意見。
綜上所述,如果隻說個西醫病名,中醫師會一頭霧水,說不出個所以然。
囉嗦寫了以上內容,但願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