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多倫多置業,目標很明確。就是離孩子的‘名校區’方圓之內的地點。這個北邊的區被譽為‘工人新村’。新的草木,不是參天大樹,綠樹如茵。自家院子割草的也都是華人。多半是為了進入這個好中學的搶OFFER 入的學區房。一放盤,我就立即下手買到。不論刮風下雨,孩子都可以步行上下學,不用接送,適合通勤一族。多倫多交通比上海北京不知差幾代,15分鍾的車程,需要你一個小時乘車,距離近就是優勢。
一直忙綠上下班,又換了一個工作,遠在大西邊,通勤需要一個半小時單程,為了孩子的方便,我也忍下來了。
一些假日,去老外朋友家聚餐。大的HOUSE,很生羨慕。整潔到每個衣服的擺放,每一個角落的利用,老外一直租房了近十年。我實在不能理解,老外怎麽可以抱著臨時投資的觀念租房十年?但卻為什麽在租的房子裏過著如此品質和細節生活?
去中國友人聚餐,都是過著悠哉生活,擁有大房子,奢侈大氣。自家的相形之下,就無法容納太多的朋友。每到這個時候,好客的我就‘嫉妒’地想,一定要在孩子不需要學區房的時候,換個大的。
這邊的房子漲勢凶猛,幾年就有70%漲幅,絕不辜負當初果斷的投資。而且朋友越來也多,也就喜歡了這裏的氛圍和便利。華人多,還是親切。打個牌也好湊人聚個會很容易。
如此又費力長途通勤幾年,名校畢竟名不虛傳,孩子上了理想的大學。也是與我上班一個方向的大西方。
我就又動了挪窩的念頭。
如果是我,我這時會相反去做:換個小房子,省出錢和時間做自己喜歡的,比如出去旅遊什麽的。孩子沒有走時,人多才要大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