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多少歲?” 同事問我。年齡不是隱私嗎,心理想著。嘴上卻迅速地給出了答案。反正我不介意別人知道我的年齡。同事們聊天,隻是隨便問問。是論資排輩嗎?還可能是好奇嗎?
話說起來,人為什麽想要知道別人的年齡?人的年齡有什麽用處?
人的年齡,可以滿足他人的好奇心?還是由此帶來的成功感和優越感?聽到兩個同事的談話:“你今年34歲呀,我34歲的時候有三個孩子。你隻有兩個?”
人的年齡,像是姓氏,祖籍,便於把人們分類,統計或是管理?除了上學讀書,參加競技比賽時,年齡尤其重要,因為要保證公平公正?據我所知,嚴格的比賽,甚至還要調查骨齡(骨頭的年齡)。骨齡和人的真實年齡,有很大差別嗎?那麽心理和身體的年齡差別會有多大呢?
人的年齡,便於參照比對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時不時,對照一下,給自己敲敲警鍾?但是,四十歲,甚至五十歲的人,一定比三十歲的人更明白嗎?花甲的人,一定比不惑的人經曆多很多嗎?
如果,生活是一本書,讀的時間長短和理解深淺一定有絕對的關係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行的是道路還是心路?
人的年齡,究竟可以代表什麽?在有的文化裏,年齡是簡曆表的必填項,在其他的文化裏,年齡是絕對隱私。在有的傳統裏,年齡高是優勢和話語權;而在其他傳統裏,年齡輕是活力和生產力。
我想,人的年齡大致判斷個體成長或是衰老的狀況,甚至可以概述一個人的閱曆和經曆,但是,都不能算精準。
年齡更象是生產日期或生產年份吧。物品都注明保質期,人類的保質期各異,所以隻好表明生產日期。按照人類的平均壽命,人類可以通過生產日期大致推算出過期日期,從而更準確地進行剩餘人生的計劃和安排。這也許是年齡的最佳用途吧。
有人將60年初定為人的保質期。所有要做的,想做的都爭取在這個期間內完成。那麽, 60年之後,每一天都是多出來的,是驚喜,是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