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她又在體驗狗的生活,懶得管。她吃了一個雞蛋和一片麵包,但沒吃任何蔬菜,我忍不住問:“為什麽不吃青菜呢?”
她瞥我一眼, “Hobos usually don't have vegetable!" (流浪漢一般都沒有蔬菜吃的)。
原來她是體驗流浪漢的生活。
隨後,她給我看了一段視頻。據說片子的主人(可能已經成為了她的偶像)在YouTube上人氣非常高。這段視頻中,他裝扮成黑衣隱者,給流浪漢們偷偷送去感恩節晚餐。挺感人,也不乏滑稽。看完,心又酸又甜。
“I feel so sorry for the homeless people..." (我為流浪漢感到好傷心啊)女兒眼裏水汪汪地說著。說得我的眼也水了。
這就是我一直困惑的,同情心到底是禮物還是負擔?麵對個人很難改變的社會問題,同情心隻能帶來傷心。同情而落淚,被稱為“婦人之仁”。
我轉變心情,告訴她我和流浪人交流過。政府給予他們各種資金,食物,避難所,但是他們大部分選擇了這樣的生活方式。女兒瞪著我,半信半疑。“他們是主動選擇無家可歸嗎”?問得我也不確信。
上學時,我有幸遇到一位很特別的社會學老師。第一堂課,他一進門就蹲在椅子上,要同學們用一個詞形容他。“帥極了” (公認的美男子),“智慧”(多倫多大學博士),“幽默”,“友好”,等等,寫了一黑板。然後,他問有沒有人認為他是同性戀。有人笑了,但他沒有開玩笑。雖然沒人見過他的另一半,但是他在講課中多次提到他的"Partner"。老師性格叛逆,還屬於特殊人群。不知哪個是因,哪個是果。但是他講課獨特,令人開眼界,有了很多難忘的經曆。除了請變性人來課堂演講,他還帶我們走出去與流浪人深入交流。
那天,我們在社區中心集合,然後被分成幾組,被流浪人帶領,“遊覽”他們的日常路線。流浪人都在二十歲所有,為了這次活動,都梳洗打扮過,看來和我們沒任何區別。酗酒,早孕,染上毒癮,由於各種原因,他們流浪街頭了。我的”導遊“是因為早孕被逐出家門,不到二十歲,她已經有了兩個小孩,由外婆幫忙照顧。她不去避難所,因為工作人員態度惡劣,證件還被其他借宿者偷掉。她每天都吸毒,隻有毒品能幫她熬過每一天。領取的救濟金,很快花光,然後就偷盜或出賣自己。有的買家文明,有的粗魯。她講得太平靜,令人心疼。
活動結束後,回到社區中心集合。老師要大家交流感想,幾十個同學,鴉雀無聲。突然,一位男生放聲大哭,隨後大部分同學都哭了。那位男生的小組,還嚐試了街頭乞討。他們的“導遊”說,行人可以不施舍,但請不要漠視或躲避,請至少給予一個目光,肯定行乞人的存在。那位大哭的男生,妻子美麗溫柔,有一兒一女,每天都笑嗬嗬。他喜歡寫詩,能歌善舞。學校裏有活動,聽到音樂他就跳起印巴舞蹈。沒人知道他有過抑鬱症。這次活動後,他的抑鬱症複發,很嚴重。我為他感到很悲傷。
富有同情心,容易被感動,也容易被環境影響。與這位男同學相似,我有一位同事, 大家都認為他隨和幽默,積極樂觀。有一次聊天,得知他對新聞報道很排斥。他不看報紙,拒絕新聞廣播報道。他認為新聞中天災人禍太多,令人悲哀,所以他拒絕所有新聞。他的做法,似乎是對的。記得有一次,讀到飛機失事的新聞,我體會到了深深的悲哀和心痛,情緒低落了好幾天。有一句歌詞,令我記憶深刻。“不讓你的眼睛,再看到人世的傷心”。這應該是很深的愛吧, 所以就這樣教育和保護孩子吧。
可是生活中,有陽光,就有陰影。而且,有些陰影是改不了也躲不掉的。那麽就麵對陽光,背對陰影吧。多感受正麵和積極的事物,少沉浸於負麵和消極的新聞。這應該也算是逃避主義吧?或是應用一下中庸之道吧。那麽多少同情心算是剛剛好呢?
教育孩子去直麵並改變陰影吧。聽起來,像是象牙塔裏的激情演講。不過,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是可以從點滴做起。將同情心化成行動,帶領孩子參與社區活動,是不錯的嚐試。
“你是說,他們選擇無家可歸嗎”?女兒再次追問。
我答道”在一定程度上,人可以選擇自己生活方式。可能每個流浪的人,都有不同的困難。我們可以搜索一下,有哪些機構為流浪人提供幫助。然後再決定,我們可以做些什麽“。
女兒對這個回答很滿意。實話實說,之前,對於社會的陰暗麵, 我有意忽略和逃避。是女兒引導我理清思路,改變心態。我應該謝謝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