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平凡的鄉村

(2016-04-05 03:48:53) 下一個

我們村是冀南平原無數個村落中很不起眼的一個。連村名也毫無特色,隻是以村中人口最多的姓氏命名為X莊。 村中人口最多的姓氏,據說大都是600年前從山西來此落戶的同一老祖宗的後代。 從沒有出過高官顯宦,所以祖宗也就沒有留下什麽值得後代誇耀的資本。但當初祖宗選的這塊地方,還算不錯,土地還算肥沃。  因此,過去曾經是縣裏幾個比較富裕的村子之一。這個從過去村裏臨大街的房子就能看出。在這一帶農村中,過去大多以土坯房為主,零星可能有幾家表磚房。但從我們村街上走過,就會發現,臨街的房子幾乎都是磚房和表磚房,看不到土坯房。 

村子比較富裕應該歸功於祖宗選了這塊地方。 村子所在的這一地區雖然是平原,但自然條件很差。有一句順口溜:xx縣八大窪,七十二個沙疙瘩。 因為曆史上黃河和漳河從此經過,不斷變遷的河床,不但留下了一個個沙丘,還造成高低不平的地形。高一點的地方幾乎都是沙地,低窪的地方排水不暢,往往形成鹽堿地。所以縣裏好地很少。我們村恰恰是不多的幾個土質不錯的村子。村子往北往東都是沙地,往西是堿地,往南是粘土地。雖然粘土地風調雨順時收成不錯,但幹旱時往往顆粒無收。隻有我們村,不但沒有堿地,而且大多的土地介於沙地和粘土地之間,保墒效果不錯。在靠天吃飯的時候,這一點很重要, 因為在華北,對農業最大的危害是幹旱。 幹旱能使莊稼顆粒無收,農民就隻有出賣土地來換取一點吃的暫時活命。挺過災荒,地也沒了,就淪為貧民。我們村因為土質,即使幹旱情況下,也多少能有點收成,農民就不容易破產,淪為貧民。 所以在解放前,村裏真正算貧民的據說也就兩三戶。其餘的家庭大多都有一些土地。 人均土地比周圍村子多不少,據說土改時撥給鄰村有兩千畝地。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村裏有兩家大戶,分別被稱為北院和南院,各自都有上千畝地。其中北院似乎富起來比較早,因為他們的房子大部在大街北側地勢較高的地方。我們家屬於南院,房子都在大街南側比較低窪的地方。據說我們家富起來還沒幾代。 過去長輩還都在世的時候,一些奶奶大娘們還經常提起有個祖宗因為沒吃上包子而氣死的故事。這位祖宗是我的七世祖,也就是我高祖父的爺爺。據說他二十歲左右得了饞病。有一年後娘要去鄰村趕廟會,他要跟著去,幫後娘提著籃子,希望在廟會上後娘能給買個包子吃。 在廟會轉了一天,後娘也沒給買包子,回來很生氣,不久就死了。據說過去老人們每次上墳都要帶上包子,祭奠這位祖宗,然後在他後娘墳前罵上一通。 這說明當時家裏不會太富裕,否則不至於連個包子也舍不得買。

這位祖宗過世後留下二十四歲的妻子和幾個月的兒子。 他妻子在八十多歲時受到旌表,光緒年間編成的縣誌節婦一章中有傳。大意是xxx妻,二十四歲孀居,後來公婆癱瘓在床,她獨自一人,靠紡棉花織布,盡心服侍公婆,撫養兒子長大成人。縣誌中特別強調,她的品行也得到了回報: 受旌表時(同治年間)她已八十高壽,仍然身體健康,孫子已入縣學(考中秀才)。 現在在老家還有授予她的那塊木匾,上寫節曆冰霜四字。 靠紡棉花織布養家,說明當時家裏還沒多少財產。 冀南盛產棉花,我們村也不例外。手工紡棉花織布向來是村民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使寒門百姓能夠補充土地產出不足,得以生存。 發家大概是在老太太的兒子即我的六世祖這代。 因為這位老太太的孫子(我高祖父)能夠考中秀才,說明在老太太晚年家境已經很不錯了,否則也無法供子弟讀書。要知道對收入微薄的農家來說,別說花錢請先生,連供養一個吃閑飯的子弟的可能性都沒有。 從我高祖往前七代單傳, 到我高祖有了三個兒子,後來人口多了起來。 到二十世紀初儼然村中一大族了。所謂南院的人都是我高祖的後代。 

到二十世紀初,南院北院兩家都人口增多,分家析產了。 北院的人們彼此關係要遠一些,可能分家比南院早。南院都是我高祖的後代,彼此關係非常近。大概到二十年代初才分家。 高祖三個兒子。 我大曾祖 (我曾祖的大哥) 中過秀才, 清末時捐了一個官,在山東某縣任縣丞,俗稱二衙。相當於副縣長。 捐官是為了壯家聲,因為有財無勢,往往成為貪吏猾胥魚肉的對象,也會受到豪門的擠兌。聽老人說,南院北院長期不睦。北院發家早,看不起後發的南院,時時刁難,擠兌。 到後來我曾祖母和她妹妹分別嫁入南,北院,兩家成了姻親,矛盾才解決。 但南北院家風和氣質不同,到現在還能看出。北院富得代數多,生活要講究一些,姑娘兒子要洋氣一些。南院脫貧沒幾代,還比較儉省,人們要土氣一些。 

南院北院雖然都分家析產了,但分出的各家仍然在村裏算比較富裕的。因為分家按股不按人頭,其中人口少的股人均擁有土地仍然比較高。 以南院為例, 曾祖父哥三個, 大曾祖有六個兒子,二曾祖沒有兒子, 我曾祖父 就我爺爺獨子。 二曾祖娶了四房老婆,也沒生成兒子, 最後沒辦法,隻得將他大哥的二兒子過繼過來,延續香火。 分家時, 一分為三,大曾祖剩下的五個兒子共享一份300多畝地, 他二兒子和我爺爺各得一份。 好像為了稍做平衡,我爺爺,和二爺爺 (家裏大排行,我爺爺行七)還給了另外五個爺爺一些地和房子。 當南北兩院分家以後, 村裏大概 我們家, 我二爺爺家都有三百來畝地, 北院有一家有二百來畝地。 我爺爺和北院那一家的家長是村裏的頭麵人物。 雖然當時政局混亂,他們不會出頭當費力不討好的村長,但村裏的事都離不開他們。 出錢的事自然要他們拿大頭。 

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長期政局動蕩, 農村地主不好當。尤其抗戰爆發,政府南撤,形成政治真空,土匪蜂起。 地主們一不小心,得罪了誰,就可能鬧個家破人亡。 我爺爺在分家前從15歲就管家, 練就了八麵玲瓏的本事。 我們家從來沒被土匪綁過票。 有一年快過年的一天晚上, 有人從大門外麵向家裏的炮樓上仍土坷垃, 護院的問是誰,有什麽事。外麵答道,"我們當家的想跟掌櫃的見個麵。" 我爺爺考慮了一下利弊。 土匪肯定是來要錢,如果不去, 就得罪了土匪,肯定將來會找麻煩。 最後決定還是去見一下。 於是帶上護院的, 拿著衝鋒槍, 一塊去村南柏樹墳地裏,見到了土匪頭。 土匪頭子還很客氣,說, "掌櫃的,快過年了,好些弟兄們這個年過不去,掌櫃的能不能借給點錢,讓弟兄們把這個年過去。"我爺爺當然明白,就是敲詐,就問, 弟兄們需要多少錢? 土匪說200塊大洋。 我爺爺也沒猶豫,說行,一會讓護院的給送來。 回去後包好200塊大洋,讓護院的送了過去。 據說護院的從裏麵抽了兩塊,土匪一數不夠, 護院的說, 剛才掌櫃的明明是包了200塊。 土匪也明白, 笑了笑說, 補子爺, 你就買雙鞋穿吧。 護院的叫補子,在村裏輩分比較大。 掏了200塊, 災消了。我們家在戰亂的年代從來沒被綁過票。北院的管事人比較強硬,他們家幾次被綁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曾在莊裏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天寒翠袖薄' 的評論 : 那一代大部是永樂年間遷來的。
dong140 回複 悄悄話 頂老鄉一把。看起來你是邯鄲的。我是邢台的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家史寫得很生動
天寒翠袖薄 回複 悄悄話 我們村據說也是600年前從山西遷來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