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過月地遊:南意+克羅地亞(15)- 西西裏島— 巴勒莫市內

(2024-06-11 21:06:42) 下一個

過月地遊:南意+克羅地亞(15)- 西西裏島— 巴勒莫市內

今天我們專逛巴勒莫市內。巴勒莫作為西西裏的首府,是一座具有2800年的曆史古城,是整個西西裏的精粹所在。早上先去參觀諾曼皇宮,據說它是歐洲現存曆史最悠久的皇宮;再去“羞恥噴泉”-普雷托利亞噴泉;四角廣場;以及再次細觀巴勒莫大教堂並登頂;傍晚時分去參觀極具新古典主義風格及典雅高貴的巴勒莫大劇院。

早歺完畢我們想走路去諾曼皇皇宮,我們住在市中心,走十五分鍾就可以到了。途中,經過一個教堂,一個外表並不起眼但內部裝飾卻有讓人意想不到的美感和奢華。一場夢中婚禮在這舉行。

掌聲響起,花車緩停,

新娘下車,走向婚禮,

良緣喜結,開心如意,

新郎新娘,邁向幸福,

白頭相伴,真情甜蜜,

天長地久,甘苦不離。

我們跟著他們甜蜜的步伐,走在教堂在心裏默默獻上祝福:願你們的婚姻,喜氣四溢,天賜良緣,永結同心;

西方人的婚禮安排大同小異,但在意大利看當地人如何舉行婚禮還是挺有趣的。新人的著裝帶著浪漫的氣息,郎才女貌的新人,加上這教堂富麗堂皇的裝飾,莊重又典雅的音樂節奏,將此刻顯得格外的優雅高貴。新人在婚禮結束後走出教堂,在眾人歡呼下,一個個氣球被刺破,發出爆竹般的響聲,未知是否為了防火的原因,以此舉代替放煙花炮竹?讓我們感受一下當地人的風土人情和婚禮習俗是我們這樣自由行的好處。


我們今天的第一站是諾曼皇宮。諾曼皇宮(義大利語:Palazzo dei Normanni)是意大利南部西西裏首府巴勒莫的一座宮殿,它是自諾曼征服時期以後西西裏國王的主要駐地,現在則是西西裏議會的所在地。該建築是歐洲最古老的皇宮。第一座宮殿建築al-Qasr由西西裏埃米爾國建於9世紀。部分早期建築的基礎部分至今可見。1072年諾曼征服以後,定都巴勒莫,這座阿拉伯宮殿成為諾曼國王的主要宮殿,加以改建。1132年,曾經的西西裏國王魯傑羅二世在宮殿內修建了拜占庭風格的帕拉提那禮拜堂,作為宮殿的焦點。


諾曼皇宮(Palazzo dei Normanni,也稱為巴勒莫皇宮)是任何來巴勒莫的人必看的景點。它的一個個房間講述了首都和整個西西裏的曆史,從最初的腓尼基人定居點到現代。宮殿的驕傲是帕拉蒂尼教堂,它是阿拉伯-諾曼藝術的典範,這座教堂是皇室的私人教堂。抬頭仰望,準備好被覆蓋牆壁和天花板的美麗金色馬賽克所吸引。在這裏,拜占庭、拉丁和阿拉伯文化以一種真正獨特的方式融合在一起。亮點無疑是裝飾圓頂的馬賽克,描繪了基督用右手祝福信徒的場景。

宮殿的每個角落都有一些小寶藏等待發掘。一定不要錯過埃爾科萊廳(Sala d’Ercole),現為西西裏地區議會所在地;龐貝廳(Sala Pompeiana),其擁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裝飾;以及充滿異國情調的中國廳(Sala Cinese)。
如果定心仔細參觀這座皇宮起碼要一整天,太多的東西可欣賞,許多曆史知識可追溯,它是巴勒莫市中心的藝術和曆史寶庫,曆史、藝術和傳統匯聚在西西裏最迷人的古跡之一。

從諾曼皇宮出來右手邊即是皇宮花園,走出花園右轉就到了巴勒莫大教堂。

 

巴勒莫大教堂是羅馬天主教巴勒莫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意大利南部西西裏島的巴勒莫。它供奉聖母升天。作為一座建築群,它的特點是風格各異,這是由於它經過了長期的增建、改建和修複,最後一次修複發生在 18 世紀。西入口位於現在的 Via Matteo Bonello 大街,外觀為 14 和 15 世紀風格。西入口兩側有兩座塔樓,門廊為哥特式風格,門廊上方是壁龕,壁龕內有珍貴的 15 世紀聖母像。兩座橫跨街道的尖頂拱廊將西立麵與鍾樓連接起來,鍾樓隸屬於大主教宮(現為教區博物館)。鍾樓呈方形,上部裝飾有精美的冠狀小鍾樓和小拱廊。
南側有向外延伸的塔樓和寬闊的門廊(現在的主入口),為哥特式-加泰羅尼亞風格,有三個拱廊,建於 1465 年左右,通向廣場。左側的第一根柱子屬於最初的大教堂和後來的清真寺,上麵雕刻著古蘭經經文。入口處的雕花門廊由 Antonio Gambara 於 1426 年至 1430 年間完成,華麗的木葉則由 Francesco Miranda (1432) 完成。描繪聖母的馬賽克來自 13 世紀,而牆上的兩座紀念碑是 18 世紀早期的作品,代表著波旁國王查理三世和撒丁島的維克托·阿瑪迪斯二世,他們都在這裏加冕(後者與他的第一任妻子 Anne Marie d'Orléans 於 1713 年 12 月加冕)。
後殿區域被塔樓包圍,外牆裝飾華麗,是原始 12 世紀建築的一部分,而教堂較現代的部分是左側,那裏有一個由 Antonello Gagini 設計的 16 世紀早期門廊。西南立麵麵向大主教宮,可追溯到 14 至 15 世紀。教堂內部采用拉丁十字平麵設計,設有中殿和兩個由壁柱隔開的側廊。右側側廊的前兩個小堂內安葬著 18 世紀從原址(大部分來自教堂)遷至此地的皇帝和王室人物。這裏安葬著皇帝亨利六世、其子腓特烈二世以及西西裏島的彼得二世的遺體。羅馬石棺內安葬著腓特烈的妻子阿拉貢的康斯坦絲。馬賽克華蓋下安葬著西西裏島第一任國王羅傑二世及其女兒康斯坦絲。後兩者曾位於切法盧大教堂的耳堂內。教堂內部采用拉丁十字平麵設計,設有中殿和兩個由壁柱隔開的側廊。右側側廊的前兩個小堂內安葬著 18 世紀從原址(大部分來自教堂)遷至此地的皇帝和王室人物。這裏安葬著皇帝亨利六世、其子腓特烈二世以及西西裏島的彼得二世的遺體。羅馬石棺內安葬著腓特烈的妻子阿拉貢的康斯坦絲。馬賽克華蓋下安葬著西西裏島第一任國王羅傑二世及其女兒康斯坦絲。後兩者曾位於切法盧大教堂的耳堂內。

聽說登頂可看到整個巴勒莫市容,登頂的門票可在教堂內的櫃台購買。登頂有 2 層﹐以便管製上下層人數。第一層屋頂 – 小圓頂平台,在這裏可以盡距離又居高臨下地看到市中心的各種建築。第二層屋頂 – 紅屋瓦平台,接下來走上古老的石階到最上層的屋頂入口。最上層的是這個細長型屋頂平台﹐空間不大但視野遼闊。


 

從教堂出來之後,沒幾步路我們就來到市政中心,迎麵就是市政廣場中央的普雷托利亞噴泉(Fontana Pretoria),它於1554年由Francesco Camilliani創建於佛羅倫薩,在1581年移至巴勒莫的普雷托利亞廣場。這個噴泉原本位於佛羅倫薩的聖克萊門特宮花園內,是由唐·佩德羅·托萊多(Don Pedro de Toledo)委托佛羅倫薩雕塑家Francesco Camilliani和Michelangelo Naccherino,兩人合作創作於1554年。 
1573年,唐·佩德羅·托萊多去世,其長子和繼承人唐·加西亞·托萊多(Don Garcia de Toledo)把噴泉賣給巴勒莫,巴勒莫議會決定把它安置在普雷托利亞宮(Palazzo Pretorio)前計劃開辟的廣場上。

噴泉被拆成644件運往巴勒莫。為了安置這個巨大的噴泉,設計了一個開放廣場,拆除了一些房屋。改建工程從1574年開始,由Francesco的兒子Camillo Camilliani負責,到1581年完成[1]。
在整個18世紀和19世紀,由於這些表情曖昧的裸體雕像,這個噴泉被看作是墮落的象征,巴勒莫人將廣場稱為“羞恥廣場”(Piazza della Vergogna)。 
1998年11月,普雷托利亞噴泉進行了修複工作,到2003年11月完成[1]。同年12月,噴泉重新開放。噴泉由4座橋梁,樓梯和圍欄環繞,雕像刻畫了奧林匹亞眾神和巴勒莫的四條河流。噴泉代表了十二位奧林匹亞神、其他神話人物、動物和巴勒莫的河流,四周圍都是雕像,除了人物外還有鱷魚,鹿,狗等動物的雕像,都很美,站在市政廳的二樓能拍一張噴泉的全景漂亮照片。它雖然不是在整個意大利都能找到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噴泉,但它在巴勒莫的曆史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在18世紀和19世紀之間,噴泉被認為是對巴勒莫市腐敗的一種描繪。由於雕像的裸露,廣場被稱為“Piazza della Vergogna”(恥辱廣場)。


從市政中心移步就是四角廣場,人潮擁擠,因為有四個熱鬧的街道與四角廣場連接。


 

不覺已經傍晚,我們趕緊去買參觀巴勒莫歌劇院(Teatro Massimo)的票子。西西裏島的巴勒莫擁有歐洲最優秀的歌劇院之一即馬西莫,該劇院也是意大利最大的歌劇院,歐洲第三大歌劇院。它僅次於巴黎歌劇院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以完美的音響效果著稱。這座歌劇院位於巴勒莫的威爾第廣場,由喬瓦尼·巴蒂斯塔·巴西萊設計,其靈感來自於西西裏古典建築,外部設計為古典主義風格,融入了塞利農和阿格裏真托希臘神廟的元素。馬西莫歌劇院內部裝修奢華,有1350的座位, 七層環繞傾斜看台,呈現出典型的馬蹄型風格,劇院橢圓形的頂端設計將歌劇的音響效果發揮至完美。經常上演經典的意大利歌劇,該劇院還曾被電影《教父》用作拍攝地點,因而它成為巴勒莫及至西西裏島的文化地標。
馬西莫歌劇院於1874年開始施工,1897年5月16日開幕,首演為朱塞佩·威爾帝的《福斯塔夫》。1973年該劇院因需要翻修而關閉,直至1997年5月12日才重新開放。


 

整個參觀過程大約一個小時,可在網上定票,但我們的行程以盡興為主,固定好時間怕約束了其他景點。好在參觀票並不緊張,到達劇院後先買票,等待時間正好在劇院外參觀拍照,一點不浪費時間。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文章閱讀完畢,稍後詳細評論。繼續努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