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華府采菊人談了語言多樣性的問題,深受啟發,發表個人拙見。其原文附在鄙人拙文之後。
---------------------------
我的猜想還是,曆史上經過很大的動蕩。人口的單一性可以導致方言的類似性。而人口的單一性可能是由於曆史上大動蕩造成的,比如寧夏曾經幾次滅絕,最後一次來寧夏填補的百姓主要來自明朝時期的屯田部隊和他們帶來或跟來的安徽,湖北人。 現在寧夏的方言裏,還與一些與其他西北方言不一樣的詞語,和湖北,安徽方言相似。東北是河北加山東走關東的,所以東北口音涵蓋全東北。張家口方言是山西大同的。
大動蕩還可以造成多民族的混雜,而後者要麽造成方言多而難懂,要麽造成統一語言。根據政治,經濟情況而定。比如印度,語言多如牛毛,就是因為曆史上它的人群來源複雜,在“商業”經濟落後而社會相對和諧和平的狀況下,語言容易出現分化難懂。
但是,大動蕩也可能造就纏身統一語言的動力。又比如印度,在18世紀英國占據殖民主導力量後,商業變得發達,行政更加統一,鐵路建立,等,這些就促使了語言的統一 --- 洋涇浜英語。 中國北方包括西南,曆史上的大動蕩,外族入侵,很多。因此,民族大遷徙,湖廣填四川,吐蕃和唐朝的戰爭與和平,前秦和東晉的征戰,等,舞台就是西南和西北。可以想像,要是前秦勝利,西南都會說 “白馬藏語”了。吐蕃,前秦退去,漢人過來補充,豈不就像英國人替代了說各種語言的印第安人?
類似的還有,北非西亞的阿拉伯化。其實哪兒有那麽大的土地上的人都說阿拉伯語呢?就是公元7世紀以來的(殘酷的)阿拉伯化造成的,差點把古老的波斯都給 “扳過來”了,還好除了字母和大量的借來詞,波斯語好在存活下來了。
拉丁語本來已經成為廣袤的羅馬帝國的同語言,主要是書寫的。如果後來羅馬帝國不破滅,加上商業交流增加,拉丁語就會徹底變成類似印度的英語一樣。
回歸本源, 語言的統一代表著幾種因素,其中的必然因素是 “曆史上的大動蕩”。語言的大差異性,代表著和平,商業交流小。
一家之言,拋磚引玉。
下麵是網友華府采菊人的帖子:
-------------------------
一說到方言之複雜, 尤其是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的所謂十裏不同音, 聽到的總是山高湍河阻擋了語言的交匯, 以致河東說東河西說西, 有的可以基本可以交流, 但再隔遠一點就是雞同鴨講了。
比如湖南的益陽和長沙, 相距不過七八十公裏, 說話可以交流但會產生誤會,以前說過我是在長沙讀的大學, 學校食堂的工作人員自然說的是長沙話, 俺班一孩子(上學時僅十五歲)來自益陽鄉下, 一口益陽土話, 到食堂買菜時說要“肉和白菜”,炊事員居然給他打了六個菠菜!!
為麽子?
益陽音, 肉是lou, 和(he)字發音很容易混淆與個(ge),關鍵是“白”,長沙音為be,而益陽話為bo,與“菠”字一樣,難怪攪一坨。
若再遠一些, 醴陵人和安化新化漣源人, 各自若隻講家鄉話, 基本無法溝通了。
說到浙江, 溫州話和寧波話,中國的語言大師趙公元任,恐怕也會被他們搞出神經衰弱的, 查一查距離,400多公裏。
中國方言中, 最為奇怪的是西南方言,古裏古怪的居然全屬北方語係, 說成湖廣填四川時(也許包括雲南貴州),可是各地的人呀,不但有自稱“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這個說法和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莊一樣可疑),還有江西福建乃至廣東的移民(全是合法的),那時又沒有中央推廣普通話呀!
之間有些差別但很小, 雲南話略有不同,翹舌音重些還可以用跟隨吳三桂去的老少爺們也許來自華北作解釋,就和四川貴州不同(四川的自貢則卷舌音也很濃)。
舉四川為例,除了四川人說得出各”專縣“口音的不同,而出了四川, 全是四川話了!甚至貴州話也不見了, y而成了四川話! 因為本來就沒差別!
重慶的萬州, 以前叫萬縣, 和康定遠隔近千公裏,說的話幾乎沒有啥子差別,而萬縣還不是四川的最東麵k康定也不是四川的最西邊啊!
四川的山不會比浙贛閩湘矮, 四川的河也不會不阻擋人的來往, 山更高水更險的西南地區, 為什麽沒有像浙贛閩湘那樣造成十裏不同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