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

漂流在外30載,一些雜感和大家分享
正文

澳大利亞遊記 – 11 大洋路上淒美的愛情故事

(2016-04-30 22:00:20) 下一個

墨爾本西部平原當初是火山地區,經過物換星移,如今這裏是一片遼闊的荒原,隻留下幾個醒目的火山錐、因岩漿阻斷水道而形成的湖泊、還有火口湖,星羅棋布在這平原上。大洋路的東段則是蜿蜒著奧特威山脈(Otway Range)。從南洋(Southern Ocean)吹來的西南風,帶著豐富的水氣,受到奧特威山脈所阻隔,降下地形雨,並形成相當濕涼的氣候,孕育著茂密高聳的樹林,還有農民所開墾的良田。

據記載:大洋路是為紀念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修建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英國歸來了約5萬名澳洲士兵。由於當時國家經濟蕭條,失業率上升,政府處於無奈,隻有安排這批士兵開荒修路, 共有3000餘工人為此付出了艱辛的汗水。這條路於1919年開始動工,1932年全線貫通。 大洋路 (Great Ocean Road) 沿著維多利亞州西海岸蜿蜒伸展,帶給遊客壯麗的海洋風光和無數的海灘活動。沿途散落著一些海岸城鎮和漁村,全長近300公裏。從上世紀80年代初正式被定為國家自然公園對遊客開放。經過20多年的開發和推廣,現在已成為澳洲境內為數不多的世界著名觀光景點之一。在懸崖峭壁中間開辟出來的大洋路,正式的起點是托爾坎(Torquay),終點是亞倫斯福特(Allansford), 沿途奇景迭出。駕車奔馳在大海洋路上,可說是一次又一次的驚奇之旅的大組合,沿途幾乎不到一公裏就是個絕景,聳立在海上的岩柱沒有一塊是相同的。夕陽斜照、群鳥飛舞,是許多人一輩子可能都見不到的美景。大洋路沿岸的壯闊波瀾和筆直絕壁、是上帝的鬼斧神工。 由於在英語中通常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稱為“Great War ”,這條路又是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修建的,所以被正式命名為“Great Ocean Road” (大洋路)。

大洋路 (網絡照片)

大洋路 (網絡照片)

到澳洲的第十天,我們早上7:30踏上了大洋路一日遊的旅程。盡管頭天看小企鵝,晚上12點多才回到旅店,早上6點又起來了,匆匆吃了早點,就趕到集合地點參加旅行團。又是一輛車,又是不到20人,絕大部分又都是年輕人。真有意思。坐在我旁邊的一個小夥子,加拿大多倫多人,在一家對衝基金工作了兩年,現在請3個月的假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玩。還有兩個德國學生,休學一學期出來玩。另外有兩個台灣來的學生,在澳洲實習結束,出來玩一下,等等,就我們兩位屬於鶴立雞群,退休了出來玩,有點老夫猶發少年狂的勁頭。

大洋路之旅

到達大洋路之前的大約1.5個小時的路程中,我們停了兩個地方,一個是當地的衝浪天堂。那天陽光明媚,氣候宜人,浪不是很高。沙灘上有無數的青年男女在曬太陽,海麵上衝浪者們在各顯神通。

衝浪的視頻

另一個地方司機兼導遊告訴我們在路上可以看到野生的考拉。結果那是在一個臨海的野營地後麵,有幾顆尤加利樹,樹上有2隻考拉。不知為什麽他們選擇了這麽一個鬧哄哄的地方。似乎當天所有的旅遊團都在這裏停車看考拉。樹上就2隻考拉,地上有幾十人圍著樹轉,大呼小叫的,幸好考拉不愛動,就在那裏靜靜的呆著,要是別的動物早就跑了。

考拉心裏說:看什麽看?看到眼裏就拔不出來了!

另一隻考拉說:別惹我,煩著呢!

樹上還有一隻大鳥

過了Geelong,沿途海邊修了許多豪宅,畢竟有極好的Ocean View嗎!其中有一個房子最奇怪,像一個大傘一樣由一根獨立的十字形鋼筋混凝土柱子支撐在懸崖邊上。然後通過一個橋和懸崖頂部連接起來。導遊說那個房子裏麵沒有廁所,上廁所要走過橋到另一邊去上。我想建築設計師不會那麽笨吧?刮風下雨怎麽辦?

路邊的豪宅

奇特的房子

在大洋路起點處,特別在路邊上辟出一塊空地修了紀念公園,有紀念碑,有雕像和地圖。在起點處還修了一個帶著大洋路字樣的門樓橫跨在路上。當年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退伍回來的老兵根本找不到工作。政府通過民間集資籌了一筆錢,組織老兵們在這裏修路。在修大洋路之前,從墨爾本到阿德萊德沿海一線根本沒有路,交通全靠海運。而變化莫測的天氣,陡峭的海岸線時常引起海難事故。這條路的通車解決了很大的問題。而修這條路本身也是十分的艱難。那時候沒有什麽機械,幾乎全靠人工和簡單的工具,不光危險重重,而且時常還有資金斷裂的危機。這些困難我們今天都很難想象。

大洋路的東端起點

紀念的碑文

老兵的雕像

大洋路的地圖

繼續往前走,看到路基本上是修在陡峭的海岸邊上,左邊懸崖下是碧藍的海水,右邊懸崖上是茂密的森林。這條路讓我感到非常像我們加州的1號公路。快到Apollo Bay (阿波羅灣)時,路邊的樹林有被火燒過的跡象。導遊告訴我們2015年聖誕節前後(也就是我們到的十幾天以前),這裏著了一場大火。有超過100座房屋被燒毀,超過1萬多人被緊急疏散。這裏是有關報道的鏈接:http://www.aozhou123.com/1-2282.html

著火的痕跡

燒過的樹木

著火當時的照片報道

路邊海灘上有人在搭石塔,不知什麽人開始的,現在搭的越來越多了

中間的這個人是我們的司機兼導遊,他在樹林中給我們講解榕樹的生長

密林中的植被

又走了大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了坎貝爾港國家公園,這裏有我們此行的主要景點:12門徒石,和洛克阿德大峽穀。

12門徒石路標

根據百度百科:在大洋路坎貝爾港國家公園內的海岸線上,坐落著有千萬年曆史的石灰石、沙岩和化石經海水風化而逐漸形成的12個斷壁岩石。矗立在湛藍的海洋中的獨立礁石,形態各異,因為其數量和形態酷似耶穌的十二門徒,因此得美名“十二門徒石”。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令人驚歎的壯闊雄偉的奇景,然而時至今日,12座岩壁,隻剩下7個半,海浪經年累月的衝擊使其中的幾個已經坍塌。最近的一次坍塌是在2005年7月3日。當時一塊高達45米的大岩石突然發生崩塌,數秒鍾內變成一堆碎石,坍落的碎石仍比海平麵高出了10米。

當時,一名15歲的悉尼男孩和他的父母目睹了岩石崩塌的瞬間,並在1分鍾之內拍下了兩張截然不同的照片 — 一張是9點18分,另一張是9點19分,從兩張照片上可以看到,一分鍾前大岩石還矗立在那裏,一分鍾後它矮去了三十五米。科學研究者說,十二門徒石總有一天會全部消失。你所看到的瞬間,其實便是曆史

我很喜歡上一段的最後一句話:你所看到的瞬間,其實便是曆史。其實我們生活中的每一瞬間都是曆史的一個片段。隻不過有的傳承下來,有的被時間給磨滅了。趕快上照片,把這一瞬間的曆史傳承下去。

12門徒石的說明

一邊的部分12門徒岩石

另一邊的部分12門徒岩石(懷舊版)

12門徒岩石近景

12門徒岩石(黑白版)

逆光 - 左邊好像是皮諾槽的像,有個大長鼻子

海邊岩石上的洞

遠看

近一點

再近一點

全景

這附近的另一個景點是洛克阿德峽穀。十九世紀這裏是通往維多利亞州,新南威爾士州的主要航運通道。我在2016澳大利亞遊記 - 3裏談到1788年英國第一艦隊船長亞瑟·菲利普帶領11條船(最大的約300噸)從英國來開發澳洲就是從這裏走過。在這崎嶇蜿蜒而又荒蕪的海峽內,經常是濃霧彌漫,風急浪高,那個時候又沒有燈塔,航行極為困難,很多船隻在暴風雨中沉沒。1878年6月1日,一艘名為“Loch Ard(洛克阿德)”的英國移民船在開往墨爾本的途中到達這裏,他們本可以靠岸休息,但他們沒有這樣做,而是就地拋錨。想著幾萬裏的海上生活馬上就要結束,馬上就可以到達新大陸開始新生活,他們在船上喝酒狂歡慶祝,沒想到當晚暴風雨來臨,吹斷錨纜,輪船觸礁沉沒。船上的一位年輕學徒水手Tom憑著身邊的救生艇飄到峽穀中,然後就躺在沙灘上昏了過去,等他醒來,聽到有微弱的呼救聲,Tom又遊回大海,救下了一位和他同船隻有18歲的少女Eva。全船54人,隻有他們2人幸存。後人為了紀念這些遇難者,將這個地方命名為洛克阿德峽穀。

後來Tom仍然要當海員,Eva雖然感激Tom的救命知恩,但害怕會再度失去親人,不同意和Tom結婚。幾年後Tom死於另一場海難。Eva終身未嫁,一直活到80多歲。Eva在她寫的一本書裏描述了這個故事。有時候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一種緣份,展示了愛情故事圓滿的美好,有時候有情人不成眷屬卻終生不嫁也是一種緣份,展示了愛情故事中殘缺的淒美。

關於兩個幸存者的描述

洛克阿德峽穀

從上麵看洛克阿德峽穀

從另一邊看

峽穀底部的鍾乳石

洛克阿德峽穀全景

海岸邊的陸地

回程就從內陸走了,這樣走的快一些。看著周圍的農莊,遍地的黃草,牛羊,藍藍的天空,感覺就像回到了加利福尼亞。路上的晚餐自費,司機一路上鼓吹有個中式炒麵如何之好,把我們拉到哪裏,果然是他們的關係戶,路邊停了一溜旅遊車,小店擠得滿滿的。我們走到馬路對麵空蕩蕩的KFC,買了一個雞肉漢堡,加一杯可樂。大概有一兩年沒有喝可樂了,怎麽那麽好喝!開始我家領導還批判我說那東西不健康,結果她喝的好多。

兩天多的墨爾本之旅就要結束了,基本上是走馬觀花,淺嚐即止。墨爾本還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去。挺遺憾的。給下次再來留個念頭。

明天就要回悉尼了,悉尼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 - 魚市等著我們,敬請期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