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綏德待產孕婦墜樓身亡的事件雙方的醫院和家屬一直未達成一致說法,引起熱議。而這背後深層的孕期情感問題,更應引起廣泛關注。
產婦跳樓背後:比生理疼痛更難忍受的是內心的疼痛
8月31日,陝西綏德一名待產孕婦馬某從樓上墜下身亡,其後羅生門上演,醫院與家屬各執一詞,責任方難以界定。9月3日,醫院發表聲明稱產婦“因疼痛煩躁不安,多次強行離開待產室,向家屬要求剖宮產,主管醫生、助產士、科主任也向家屬提出剖宮產建議,均被家屬拒絕。最終產婦因難忍疼痛,導致情緒失控跳樓。”並公開監控畫麵。
馬某的丈夫延先生不認可醫院的聲明。在9月5日接受采訪時,延先生向北青報記者表示,“做剖腹產,我們不會不同意的。在這之後我也著急了,還打了一個電話給醫院的朋友,讓他找熟悉的醫生做剖腹產。打完電話,護士出來就說我妻子人不見了。”延先生稱,事發後,醫院也沒有出麵給出任何的解釋。“按照我妻子的性格,根本不會作出這種激烈的反應。”
這之後,馬某的娘家人婆家人相繼發聲,事件的真相還在調查中。這次事件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大家多糾結於“婆家人是否拒絕了產婦剖腹產的要求”釀成悲劇。但這背後女人在懷孕期間的情感和心理變化,更是這起悲劇背後值得事件之外的我們重視的,正如心理谘詢師黃曉楠老師所言:“比生理疼痛更難忍受的是內心的疼痛。”
女人在懷孕期間,生理方麵的體態變化和激素水平變化是可想而知的,隨之而來的時心理層麵的自我認知以及社會角色的轉變。這兩個方麵的變化相互影響,讓一個準媽媽的性格和處事方法都隨之改變,極易產生自我懷疑和情緒上的波動。除了分娩期的生理疼痛,心靈上的不被理解和折磨才是更加恐怖的。黃曉楠老師在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個在國內一線大城市高端醫療機構工作的心理治療師,我發現居然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人認為產後抑鬱是“矯情”“嬌氣”“作”。
隨著對於心理疾病越來越多的關注,“產後抑鬱”這個詞似乎已經越來越普及。但是仍有很多人不能明白,有很多準媽媽的產後抑鬱從產前就已經開始了。在黃曉楠老師的治療案例中,患者每每追溯起來都能發現產前早已有輕度的抑鬱或者其他心理創傷基礎。在女人懷孕期間,應該得到“孕檢”的不僅僅是她們身體的生理情況,還有精神上的情緒健康的總體狀況。
黃曉楠老師建議,有過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孕婦,在剛開始備孕、產檢的時候,就得到及時的關注和跟蹤,發現孕婦的焦慮已經明顯超過正常範圍就及時轉介,那麽這些孕媽媽也會大大減輕產後嚴重抑鬱焦慮的風險。作為家人,尤其是丈夫,更應在備孕初期就與妻子一同進行心理與生活方式上的調整,給予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關注,必要的時候應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治療。
新聞中的悲劇似乎離我們有些距離,其實也會發生在我們身邊。除了歎息兩條無辜生命的消逝,關愛愛人和親人的情感變化更應當從現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