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水母

我還有一個名字,叫水中向日葵
個人資料
正文

北漂題材中篇小說《黃金水母》連載五:北京的哥

(2016-02-22 05:09:33) 下一個

  回想二十多年在北京的生活,良好的教育背景,辛勤的工作,再加上不錯的運氣使月光融入了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她當然知道故鄉的記憶再溫暖也無法勝過北京的誘惑,北京讓她這個從小就頗具藝術氣質的小女生,到青春恣肆的大學青年教師,再到機關老到成熟的政府官員,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她找到了愜意舒適的生存土壤,北京的厚重曆史,北京的文化多元,北京的包容大氣,北京的先鋒時尚,北京的一切至今讓她著迷和興致昂然。她甚至一點都不羨慕移居國外的同學,在洋人國度裏漂泊的生活,沒有血脈的根基,沒有民族的歸屬,更沒有文化的認同,遠不如自己在國內的悠然自得。

  作為一個新北京人,說起北京精神這八個字:愛國、創新、包容、厚德,月光總是覺得最能體現北京城市特點的就是“包容”二字,首都的政治中心決定了這個城市的豪情大氣和五湖四海,祖祖輩輩生活在皇城根下讓那些土生土長、生活在胡同裏的老北京人有了一種他們獨特的熱情和愛“顯擺”、“善白活”的習慣和特點。

  月光清晰地記得,是一次坐出租車的經曆讓她開始喜歡上了京劇,借著車裏收音機播的京劇段子,月光隻是隨便搭話,誰承想人家北京的哥把個京劇竟然如數家珍、趣味橫生。您是東北人吧,東北有二人轉,您喜歡京劇嗎,那可是咱的國劇。月光隻得如實地回答,不懂,但感興趣,其實月光不懂是真,說感興趣更多是客氣。

  這位的哥是邊開邊聊,車速放慢了許多。跟您說,老輩們看戲那陣子都是小劇場,觀眾與演員相距近的幾尺,遠不過二、三丈,看過去扮相清晰。京劇這玩意的迷人之處是真正欣賞它必須進劇場看整個舞台上的演出,看演員真實的表演,欣賞的是眼前的真人,北京人藝有句話:“大幕拉開是真的”,說的是話劇,但用在京劇也是一個理,講究的是台下觀眾是實實在在地坐在你眼前看著聽著你的唱、念、做、打,講究的是台上台下眼神的交流、互動,下意識地齊聲歎息、笑聲、喝彩、鼓掌,結束時的返場叫好。

  的哥說的是頭頭是道。京劇藝術的表演特點決定了“角兒”的作用,有人說“角兒”就像今天的這明星那明星,其實不然,京劇的“角兒”是一出戲的靈魂,有了“角兒”甚至不需要什麽導演、舞美師、燈光師,僅個把琴師隨便一個場子就能把觀眾攏住,觀眾還要捧“角兒”。您知道吳祖光先生吧?此時的哥頗有些得意。

  月光好不容易找個搭話的機會,趕緊回答,知道,知道,看過他寫的《風雪夜歸人》。其實我們東北二人轉也講究“四功一絕”,唱、說、做、舞外加絕活特技,二人轉當然不如京劇的場麵大,可也不像人們印象中的低俗,也有經典的東西,都是票房鬧的,這麽下去會毀了二人轉。

  嘿,看您就是個讀書人,今兒算碰上知音了,以後有機會咱也瞧瞧經典的二人轉。這位的哥接著說。上世紀三十年代,人家吳先生讀高中時就迷戀京劇,有一段時間甚至天天逃學到廣和樓看戲,廣和樓就在今天的前門,他捧的“角兒”叫劉盛蓮,唱京劇花旦,當年劉盛蓮比吳先生大二歲,吳先生對劉無比崇拜,戲散後到後台等劉盛蓮卸妝後自費請夜宵,直到騎自行車送劉回家。那種捧“角兒”的感覺不比今天的追星族差。

  京劇那是講究呀。和其他藝術類型相比有其欣賞的獨特規律,程式化,您看,抬腿表示上樓,低頭表示進門,拿個馬鞭就算是騎著馬了,我這開著車沒法給您比劃呀。月光樂了,趕緊說,您說就行,您不用比劃,我能聽明白。

  京劇的特點在於你要真正欣賞它就要對京劇有些了解,具備起碼的知識和對劇情的了解。欣賞京劇不是看故事片、電視連續劇那麽簡單隨意。這也是為什麽一些老外到中國來看京劇,為了滿足他們安排的淨是一些折子戲,“三叉口”或者“猴戲”什麽的,其實那在京劇算什麽呀。你琢摸呀,一個外國人頭一次來中國上來就看《借東風》、《狀元媒》打死他也看不懂呀。

  咱們進劇場並不是來看故事情節的,早爛熟於心了,講究的是聽戲,一出戲,咱戲迷們可以反複看,看的是“角兒”,看不同“角兒”的精彩。老一輩戲迷聽戲總是雙目微微半閉,八仙桌旁側身而坐,一手扶著茶壺,一手隨著節奏敲板眼,聽到精彩處,那身子一振,雙目圓睜,啪的一聲把桌子拍的山響,高聲叫道“好”。

  哎,說起來挺可悲,現如今戲票太貴了,咱的哥看不起啦,有時實在心裏惦記就去戲曲學院給學生們的演出叫叫好,捧捧場,他們需要觀眾捧,咱們不用花錢看。車上這半個多小時,月光感覺一晃過去了,到地方了兩人都覺意猶未盡,相互道謝。一個是謝謝有了聽眾,過了嘴癮,一個是謝謝坐車這點功夫還長了京劇的知識。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