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95)
2017 (148)
2018 (144)
2019 (159)
2020 (185)
2022 (255)
文革結束前在安醫發生的幾段往事
一 荷花也好,鬆也好,我都喜歡
我是1975年從知青變身成為工農兵學員的。上的是安醫。 當時叫安徽醫學院,還不叫安徽醫科大學。工農兵學員嘛,上大學,管大學,改造大學,關心“國家大事”比學業務知識更重要。是的,我認真學習書本知識是1977年以後的事(居然也還趕上了末班車,算事勉強脫掉了。75年9月到77年1月,還是國事,省事,校內事,事事關心。
我黨當時派在安徽的封疆大吏是來自十二軍的宋佩璋大校。 此公據說55年授銜上校,60年晉升大校。史無前例開始時,宋大校時任十二軍副政委。當時任12軍軍長的是李德生少將。 李少將在安徽支左時的才幹出眾,受到偉大領袖的重用,先安排在安徽擔任黨政軍一把手,後又上調中央,一度還出任正國級的DZY副主席。據說李軍長當時和12軍政委(後調走)關係不大好,於是擔任副政委的宋大校機會有了。宋先是在安徽擔任第二把手,李上調中央後,宋成了一把手,官拜省委書記,革委會主任,爵封中央委員。
1976年期間,宋大校多次去安醫,至少和兩件事有關,我先說說第一件事。
有一位留校在組胚教研組工作的工農兵女學員(某荷花),因為無法勝任教研組的工作,打報告要求回自己的石台縣老家。這個縣境內有秋浦河,李太白曾留下過足跡。還有個景點叫牯牛降。我們五年前旅遊去過。其鄰近的一個縣叫祁門,是祁門紅茶的產地。平定長毛時,曾國藩在這裏紮過大營。
小某大夫是能力有問題幹不下去了要回去。也許還有個興趣問題,當大夫,哪怕是個赤腳醫生,也比天天看顯微鏡數細胞強。
可是醫療糸黨總支龍書記(巧了,此公抗美援朝時在十二軍當過下級軍官,後來轉業到了地方)要把這件事當作先進典型來抓。於是小某大夫成了堅決不留城市回農村的革命典型。小某大夫的先進事跡報到省裏。宋大校非常興奮,親自來到安醫接見小某大夫。
在歡送小某大夫的歡送會開鑼之前,龍書記向宋大校自報了家門,說自己曾經是宋政委的兵。他還向宋政委匯報,某荷花同誌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鬆,已經改名為某鬆了。宋政委心花怒放。在歡送大會上對著學生們和教職員工興奮地說:荷花也好,鬆也好,我都喜歡!
我和我愛人同學中在國內也出了很多今天的知名學者。
我78年畢業後留校在基礎部。80年考研究生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