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車嘍。”劉偉招呼著。唐明上了火車在車窗旁坐了下來。 列車緩緩駛離車站,望著窗外低矮的建築物慢慢地向後移動,唐明揪著的心落了地。他知道此刻已進入了蒙古,終於出國了, 同時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踏上了不歸之路。正當唐明茫然地望著窗外的時候,一句問話打斷了他的思緒。“唐老弟, 你到哪去?”問話的是劉偉,中等個,三十來歲,長得斯斯文文,透著精明,一看就是一個熱情愛說話的人。和他一起的三個溫州人,很年輕,但隻說家鄉話,不願意出車廂,沒事就圍著打牌,也是為了看包。唐明回頭看是劉偉,謹慎地答道: “ 我去布魯塞爾。” 劉偉很高興 :“太巧了! 我已經移民比利時了, 我的父母就住在布魯塞爾。” 唐明對劉偉的熱情感到很舒服 :“那太好了,我們可以作伴一起走。” 劉偉說:“不過我現在主要是在跑北京到莫斯科這條線, 還不準備去比利時。” 唐明說:“來回跑火車很辛苦吧?” “趁著年輕多賺點錢, 從國內娶個老婆, 再到比利時定居。” 劉偉滔滔不絕地說著他的規劃。
“你們溫州人真能幹!據說很有錢啊?”唐明是在文革結束後,才知道溫州人這個人群。“沒有辦法,溫州山多地少,大家隻能出外謀生,賺得都是辛苦錢。”劉偉解釋著。“俺們那裏也窮啊,跑出不少人在外打工,沒見到有賺錢的。”王大媽插了一句。“我們也不都是老板,都發財。”劉偉很低調。“還裝窮呢,你手上的四個大金戒指,就晃得我睜不開眼。你們這些國際倒爺沒有不發財的。”張麗毫不客氣地甩了劉偉一句。
劉偉抬頭看著正捧著書的張麗說:“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你是讀書吧?” 唐明揶揄道:“張麗讀的是外文書,不是一般的讀書人。”“嘿!唐明,你這小子說話帶刺兒啊!”張麗叫起來。劉偉開始反擊:“幾個戒指算什麽,我們是有錢吃飽,沒錢餓倒。比不了你們讀書人,穩坐廳堂,穩吃皇糧。不像你們當官的,一個批條就能發大財。”張麗說:“我可不是當官的。你說的是官倒吧?”劉偉說:“那不見得, 自古就是讀書做官,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我們商人就是下品的下品。”
琳達一旁聽得一頭霧水,很好奇:“什麽是官倒?一個批條就能發大財?”張麗說:“我試著解釋一下,我們國家的重要生產資料和商品,比如鋼鐵,彩電,以前都是由國家掌控,統一調配,價格便宜。而現在對外開放了,準許一部分商品進入自由巿場,價格根據供需而定,這叫做雙軌製。原來是為了逐漸發展自由市場而設計的,結果一些當官的靠批條子,利用雙軌製的巨大差價,撈取錢財,大家把這稱為官倒。”琳達聽得似懂非懂。
劉偉補充道:“沒錯,我有個哥們很有路子,他認識一個副部長的兒子,通過這個關係搞到一批內部貨,當然要給回扣了,就是給副部長好處費。” 琳達皺起眉頭:“這明明是行賄受賄啊!。”劉偉滿不在乎地說:”這年頭,能發財就是大爺。我的哥們再轉手賣給下家,一下就賺了二十萬。”“二十萬元!俺這一輩子也見不到過這麽多錢。”王大媽非常驚訝:“你的朋友這輩子都不用工作了。”劉偉答道:“這算什麽呀,下家再一轉手賺了三十萬。我的哥們後悔要價太少了!”琳達搖搖頭:“怎麽能這麽幹呢!”
劉偉說:“你看,比起人家,我們掙錢不容易吧。我們這些國際倒爺賺得是外國人的錢,而且還要冒著很大風險,蘇聯人查得越來越嚴了。”唐明同情的點點頭:“在國內賺錢就不容易,到國外闖蕩就更別提了。我們光看見人家吃肉了,沒見到人家挨揍。我特別佩服那些敢闖天涯的人,都是漢子!”
“我向你道歉,是我有偏見。”張麗爽快地表示歉意,“聽說你們溫州人很團結,是嗎?”劉偉聽了張麗的道歉很得意,接著又聊了起來:“我們那裏的人都願意做生意,相互扶持,有錢的人借錢給沒錢的人,基本不寫借條,全憑誠信。你有了錢做資本,這樣就比別的地方的人起步高些。而且大家又很抱團,有發財的消息就告訴親朋好友,一起致富。”
“我曾看過報導,說是很多溫州人在北京做生意,不怕吃苦,哪怕是幾分錢的利,都認真對待,全力以赴。我想這就是溫州人的成功之處,不像北京人眼高手低,個個牛哄哄的,大錢賺不著,小錢又不願意賺,像是清末的滿人。”
聽了唐明感慨的話,劉偉嘴上還是謙遜地說:“我們沒法同北京人比,那都是皇上身邊的人,都沾上些金貴。國家虧誰也不能虧北京人,虧了北京人,那還不亂了。噢,不早了,告辭了。”劉偉剛要出門又轉過頭來說:“對了,不光是官倒,還有軍倒呢!”“軍倒?”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