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達在2014年末出版了《曆史在你我身邊》一書。這本書跟《一路走來一路讀》一樣,是近年來關於曆史、社會生活等文章的集結。不同的是,在帶著讀者近距離看了美國後,這一次林達筆下的書寫對象換成了中國,換成了這個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國度。
一篇篇隨筆雖不是係統的論述中國的大曆史,卻以一個個普通人作為切入點,為讀者構建了一個線性曆史以外的更豐富的曆史畫卷。如作者在書中所說:“一個人寫出自己的回憶,寫一個孤立的跌宕人生,很可能隻是偶然;可是,個人境遇的總和,就必是鮮活的社會曆史本身,這是民間曆史的魅力所在。”
書很棒,正一頁一頁的讀著,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由作者自己寫的那篇序。
粗看這篇名為《我是這樣認識三聯書店的》的序會以為作者隻是簡單的回憶與出版社結緣的過程,像每一個作者那樣借此感謝出版社及對該書出版給予幫助的人。
然而,感謝的文字背後還藏著一絲無奈的苦笑,以及對當今出版人的殷切盼望。
在這篇序言裏,林達詳細的回憶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曆史深處的憂慮》出版的過程:
90年代中期,林達帶著後來命名為《曆史深處的憂慮》的書稿回國,尋求出版的機會。經朋友多方引薦,這本講述美國憲法中的“權利法案”如何在現實中落實的書輾轉於多位出版人之手,他們無一不對該書稿表示喜愛,也都固執的認定這本書過於“敏感”而不能在國內出版。
已經在改革開放的中國社會,對一本涉及的“個人權利”的書仍充滿諸多顧慮,即使要出版,也要經過大刀闊斧的刪改。
後來經朱學勤推薦,書稿寄到了三聯書店,由三聯總經理親自拍板,決定出版這本書。1997年5月,這本幾乎未曾對原稿做出刪減的書悄悄上市。
當初一本被許多出版社判定“要出事”的書,就這樣靜靜的在書店趟了近20年,並受到讀者持續的喜愛。這難道僅僅是因為三聯出版社是一個大社嗎?
改革開放初期,社會壞境還不是那麽的輕鬆、開放,人人心中還繃著一根弦,害怕出事,害怕一些禁忌。然而正是這種人人自危的局麵又使得社會環境更顯緊張,兩者互為因果,互相加劇,讓我們的文化,社會生活曾一片死氣沉沉狀。
在序言的最後,作者林達說道:“其實,讓一個原本緊張的社會逐漸鬆弛下來,是可能做到的。這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也需要智慧與勇氣。”
這件發生在上個世紀的事,今天的人看來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然而,同樣的事其實一直在發生著。
就在幾年前,學者熊培雲打算出版《自由在高處》一書,某大出版社的編輯在看過書稿後固執的預言,這書絕對不能出。後來新星出版社出版了該書,不僅未遇上什麽麻煩,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批評處罰。這本《自由在高處》還獲得了國家級圖書獎項。
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不需要去反抗什麽,打破什麽,將一件你認為正確的事做出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