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俄宣布退出國際刑事法院 1月內4國相繼退出引關注

(2016-11-17 23:50:43) 下一個

中新網11月18日電 (孔慶玲)綜合報道,在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締約國第15次會議開幕之際,俄羅斯突然宣布退出國際刑事法院(ICC)。就在上月,非洲國家布隆迪、南非和岡比亞已相繼退出,並指責該機構已淪為西方大國不公正對待非洲的工具。短短1個月時間,已有4個國家相繼退出ICC,引發國際社會關注。

  俄對ICC失望:缺乏獨立性和威信

  當地時間1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命令,宣布俄羅斯退出設在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普京已責成相關部門向聯合國秘書長通報此事,闡明俄羅斯無意成為《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成員國。

  俄羅斯外交部當天發表聲明稱,國際刑事法院未能滿足國際社會期望,沒有成為一個獨立而有威信的國際司法機構。包括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在內的國際機構多次指出該法院處理案件的低效性和片麵性。

  俄羅斯於2000年簽署了《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但是至今未予批準。俄羅斯官方稱,現在取消簽署是因為為追究戰犯責任而設的法院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意願,而且,俄當局認為,該刑事法院並非“真的獨立”。

  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還表示,俄退出ICC是為了捍衛國家利益。總統令簽署前2天,ICC法官發布報告,就克裏米亞事件指責俄未經烏政府允許,控製烏克蘭部分領土。

  此外,俄外交部在聲明中還提到了俄方維和人員在2008年南奧塞梯衝突中被殺一事,認為國際刑事法庭所進行的調查並不能讓人滿意。

  非洲3國緣何退出?

  目前除了俄羅斯外,非洲也有三國相繼退出國際刑事法院。10月18日,非洲國家布隆迪的總統簽署命令,正式宣布退出國際刑事法院,成為首個退出該組織的國家。

  10月19日,南非外交部長馬沙巴內向聯合國正式發出通知,宣布該國將退出國際刑事法院,並表示南非退出國際刑事法院純屬無奈,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在於對蘇丹總統巴希爾的處理,讓南非在國家刑事法院和非盟之間左右為難。

  據悉,巴希爾正受到國際刑事法院的通緝,在他去年到南非參加非盟峰會時,國際刑事法院要求南非政府將之繩之以法。南非政府最終無視這個要求,任由巴希爾與會並在會議閉幕前揚長而去。

  10月25日,岡比亞信息部長通過國家電視台宣讀退出國際刑事法院的聲明。他批評這一機構在認定戰爭罪指控過程中帶有偏見,被用來“迫害非洲人,尤其是非洲國家的領導人”。

  有報道稱,ICC一味片麵針對非洲政治人物、尤其是國家領導人,不利於結束衝突、實現持久和平,已淪為西方國家幹涉非洲國家內政的工具。

  退出風波引關注 ICC受影響?

  國際刑事法院是一個基於《羅馬規約》成立的獨立機構。該規約於1998年在意大利羅馬獲得通過並於2002年生效。該機構負責審理國家、檢舉人和聯合國安理會委托其審理的案件,有權對種族滅絕罪、戰爭罪、反人類罪和侵略罪進行審判,追究相關個人的刑事責任。

  國際刑事法院成立後,非洲國家積極締結《羅馬規約》,占到了締約國的三分之一。當然,成員國有權選擇退出規約,但是需要先向聯合國秘書長遞交退出聲明。聲明遞交一年後,成員國才算正式退出。

  有外媒分析稱,俄羅斯在ICC年度大會的第一天,宣布退出該機構,無疑會給ICC造成重創。ICC高層正努力勸說一些非洲國家留下。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紮伊德在ICC大會上表示,國際刑事法院、與任何其他機構一樣在設計或運作上可能並不完美,但卻毫無疑問是最權威的國際司法機關。

  他表示,許多非洲國家,包括博茨瓦納、科特迪瓦、尼日利亞、馬拉維、塞內加爾、坦桑尼亞、讚比亞和塞拉利昂都明確表示不會退出國際刑事法院。他就此呼籲國際社會團結一致,為法院提供全力支持,共同維護全球各地罪行受害者的權益,幫助伸張正義、打擊有罪不罰現象。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曾表示,“中國支持國際社會懲治嚴重國際罪行、促進實現世界和平與司法正義的努力,同時一貫主張國際刑事法院嚴格遵循補充管轄原則,切實尊重國家主權以及豁免等國際法原則,依法審慎行使職權,以客觀、公正的表現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信任和尊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