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評係列【唐宋韻】是好文章!
上次“【唐宋韻】之我見”(見下),簡單談了幾點愚見,未展開。一是忙,二是現如今,長篇大論不討喜。今兒周末,抽空稍作鋪陳。
我為何喜歡唐宋韻?難能可貴也。作者自言理科出身,竟然如此有勇氣,如此執著地登上文學殿堂之頂端,對唐詩宋詞,品頭論足。有事有人,有典有史,品中見悟,疑處見析,自立新論,兼顧他說,一氣嗬成,洋洋十篇。捕獲眾多閱/讚者,著實不簡單。
【唐宋韻】作者虛懷兼聽,有錯必糾,此乃作文者之大勇者也。有鑒如此,以下囉嗦幾句商榷之處,惟期大作日臻完善。
- 影響力評分,也許從科研文章影響因子一說而來。詩詞之影響力,如何量而衡之?更何況唐詩宋詞,曆千年,逾百世,魅力不減。讀者隨時代變遷,身世閱曆,悲歡離合,老少尊卑之別,見仁見智,更兼趣舍興懷不同,感悟萬殊者亦有之。憑一己之見,下武斷之論,難免授人以柄,引申爭議,不要也罷。例如,杜甫之《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被【唐宋韻】評為10分。完美無缺?單論平仄對仗,此詩或有欠工之處。
-【唐宋韻】開篇之詩或詞,排編中夾帶注釋符號(1)、(2)、... ... ,或有礙觀瞻。“漢文字之美,從書法、詩詞可窺一斑”——此摘自前議。尤其唐詩,或五言,或七言,字數為奇,以示陽剛之氣,平仄粘連,以現韻律之雅,排篇整齊,以彰形式之工。古人詩文,並無標點,夾帶注釋符,實在多餘。注釋另有它法,何必拘泥俗套。此純屬個見,吹毛求疵,僅供參考。
- 見識貴於視角獨特,考證重在蹊徑另開。還望讀到針對一首詩或詞之立意謀篇的解說,以及對音律對仗,平仄粘連等詩詞獨特之美的剖析。再以《春望》為例,此詩當屬意識流之傑作。從城國到花鳥,從戰亂到白頭,看似無關聯,實則觸景生情,順(意識)流而下。“家書抵萬金”,千古絕唱!然爾傑則傑矣,是否10分傑?記得很久前,在哪個舊書攤,讀到過就此詩頷聯對仗的評議,“時”對“別”,稍嫌不工。我雖不以為然,但評家說,“時”是名詞,而單獨一個“別”字,動詞成分多於名詞成分,或可勉強算是動名詞。平仄上,“感時花濺淚”(仄平平仄仄),平聲處用了仄聲“感”,此即所謂的拗口。嚴格按音律而論,拗口不工。用“傷時花濺淚”(平平平仄仄),是否更工?評家又解釋,以平水韻論,“感”字為仄聲,但以中原音韻,“感”實為平聲。立意上,“感時”比“傷時”更進一層,“感”意深而泛,“傷”僅為感之一。故而,“感”字用得更好。但是,如何論“烽火連三月”(平仄平平仄)?為何不是“戰火連三月”(仄仄平平仄)?借以上一例,期翼【唐宋韻】更上層樓。
- 多一分嚴謹,少一些倉促。別字病句也就罷了,一些詩詞概念,須慎之又慎。譬如押韻,律詩並非不押仄韻。律詩押平韻,始自永明體(新詩體)。唐詩押仄韻,屢見不鮮,李白之《棲賢寺》,杜甫之《望嶽》,劉禹錫之《蒙池》,岑參之《冬夕》;宋人作律詩,押仄韻者,亦不乏少數。今人也有偏愛仄韻者,另當別論。
不當之處,敬祈指正。多謝賞讀,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