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類錯失了中國帶來的綠色救贖機會!

(2025-10-08 07:09:45) 下一個

就像曆史的發展,往往隻是依靠一個關鍵性的個人,如果沒有希特勒,就不會有二戰,沒有毛澤東,就不會有新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往往是依靠一個國家,如二戰後,兩大陣營分別由美國和蘇聯支撐著,朝鮮依靠蘇聯的援助,曾比韓國富裕得多,而蘇聯倒了,朝鮮餓死了10%的人口。西歐和日本的發展,也是賜美國之福,當然,美國當時麵臨極大的產能過剩,牛奶多得需要倒掉才能保持物價,把過剩的產能傾銷到其它國家,既幫助了這些國家,又消化了產能,可以說是個雙贏的局麵。

今年的夏天那麽熱,但有科學家說,這可能是今後十年中最涼快的夏天。氣候變化這樣的事,在地球的曆史上發生過好多會,結果地球還在,但生物發生了大滅絕。科學家根據模型推算,如果在今後的幾十年內,平均氣溫不控製在某一個值,那地球氣候就會發生不可逆的變化,人類將在100年內滅絕。人類沒了,地球還在又有什麽意義?

控製氣候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轉向綠色能源。但這不光光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由誰來控製多個常被人們隨口稱為未來產業的重大領域的問題。“去碳化議程不僅僅是重新安排市場或產業政策,實際上是新地緣政治秩序的熔爐,”尼爾斯·吉爾曼本月在《外交政策》雜誌中若有所指地說。“能源轉型可能成為新的生態意識形態冷戰的中心。”


但即便從純粹的氣候政治角度看,中國的崛起也讓富裕國家的一些觀察人士感到不安,因為這使得美國和歐洲看起來像是次要角色,而他們一直認為這是一出考驗西方領導力的道德劇。同時,這似乎也削弱了西方氣候活動人士的作用,並顛倒了長期以來能源現實主義者的論點,他們曾認為鑒於中國排放的規模和軌跡,美國的行動介於無意義和適得其反之間。現在,他們都不得不麵對一種可能性:全球能源轉型這一重要項目可能將主要由一個非西方的對手推動。


這個項目規模有多大?僅在2025年上半年,中國安裝的太陽能容量就超過美國截至去年底的曆史總量,是全球其他國家同期太陽能總量的兩倍,幾乎是排名第二的印度的11倍(美國位列第三)。同樣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在海外綠色製造的投資流動,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淨零工業政策實驗室的最新報告,自2022年以來中國在海外的相關投資超過了2000億美元——按通貨膨脹調整後的美元計算,這一金額超過了馬歇爾計劃。
對許多支持氣候行動的人來說,這看起來像是一種解救:如果富裕國家行動不夠迅速,一個新興力量挺身而出,接過了主導權。

中國國內的變革對地球至關重要,但其境外發生的事——中國清潔能源出口的激增——可能對氣候和地緣政治產生更持久的影響。如今,相對低成本的中國綠色技術洪流幾乎湧向全球每個角落:曼穀、聖保羅和亞的斯亞貝巴的街頭滿是閃亮的新款中國電動汽車;巴基斯坦陽光普照的城市和阿根廷海拔約4000米的高原上鋪著中國製造的太陽能板;波斯尼亞狹長的海岸、肯尼亞的平原,當然還有老撾東南部的高地,均散落著裝有中國巨型渦輪機的風電場。赫爾辛基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的勞裏·米利維爾塔分析顯示,去年中國向聯合國192個成員國中的191個出口了清潔能源技術,唯一不在其列的是中非共和國——這一數據令人震驚。

這樣的發展,讓美國和西方,對綠色技術的態度發生了逆轉。因為他們已經無法對此進程起主導作用,那就反其道而行之。美國率先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100%以上關稅,太陽能產品則關稅更高,幾乎斷絕了中國綠色產品進入美國的通道。而歐洲,日本也緊跟其步伐。美國也不再提倡綠色能源,特朗普在聯合國講話時將氣候問題說成是“最大的騙局!”

中國投資巨大的綠色產業麵臨巨大壓力,一方麵是在國內內卷,幾乎沒有工廠能獲得利潤,不死就算好的了。另一方麵,向發展中國家大量傾銷產品,雖然發貨量巨大,但利潤微薄,甚至虧本。


大約一年前,中國高層官員開始公開討論一個常被稱為“內卷”的問題——國內公司陷入如此激烈的價格競爭,以至於(例如,生產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宜的太陽能板)幾乎沒有公司能夠盈利。


在美國,人們傾向於將這種現象稱為“產能過剩”。托馬斯·弗裏德曼喜歡用“健身房”這個詞:眾多企業如此激烈地競爭,就像一個雄心勃勃的國家不惜一切代價培養世界級奧運運動員,不顧多少青少年的生活成為附帶損害。這也是中國生產如此多廉價綠色科技的一大原因。最近,習近平主席宣稱他希望結束內卷,開啟一個不以低價競爭為核心的新產業戰略,而這種競爭曾幫助全球充斥廉價綠色能源。

二戰後,如果西歐國家拒絕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設立高關稅把美國產品後投資拒之門外,那些產能過剩的美國工廠自然要破產,但西歐的經濟也無法恢複,無法迅速重新繁榮起來。現在,要解決緊迫的氣候問題,需要中國這種過剩的產能(其實對解決氣候問題,至少要有十個中國),但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幾乎所有西方國家都對中國的綠色產品關起來們,這樣,中國的綠色產業將麵臨生產過剩,麵臨破產,這對世界是一個非常悲哀的結果。

如果中國的綠色產業被打垮,這對世界是個無法彌補的損失,人類可能錯失一個拯救自己的機會!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