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諾曼底到台灣

(2023-09-26 11:46:14) 下一個

以前對盟軍1944年諾曼底登陸戰的印象,就如電影“拯救大兵雷恩”的開場情景一樣,是美國大兵冒著巨大的傷亡,最後通過步兵手段(士兵協同使用爆破筒,槍,手榴彈等步兵武器)硬是突破了敵人的防禦,最後攻破敵陣。

但最近看了一個詳解的Omaha攻灘的紀錄片,發覺遠沒那麽簡單。攻擊隊在遠離目標時就下了登陸艇,居然死了十幾人,傷者無數,因為浪大,登陸艇和大船之間會發生猛烈碰撞,造成沿著繩索下艇的士兵傷亡。

攻擊隊在登陸艇上居然開了四個小時,才看到灘頭。士兵們大多嚴重暈船,嘔吐不休,頭暈眼花。登陸艇有故障的,擱淺的,被水雷炸沉的,還有被洋流衝擊漂離目標的。

奧馬哈海灘是一片位於法國北部海岸,並且直接麵對著英吉利海峽的灘頭,全長有8公裏(約5英裏),東起聖奧諾裏娜-德佩爾特,西至濱海維耶維爾才結束。此海灘對盟軍有重要的意義,如果盟軍能夠成功控製這片海灘,那麽登陸於海灘東部黃金海灘的英國登陸部隊,就能與海灘西部猶他海灘的美國登陸部隊會師;便可將整個諾曼底前線從零散的灘頭陣地,沿著英吉利海峽整合成一個大型的戰線。在盟軍的作戰計劃中,負責進攻此海灘的是美國陸軍,而美國海軍與英國皇家海軍則負責將登陸部隊送上灘頭。

出乎意料的是,盟軍的作戰計劃隻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了實現。首先,由於導航係統的原因,大部分登陸艇都在錯誤的地方上了岸。其次,防守海灘的德軍比美軍預想之中的要強大的多,美軍的登陸部隊因此承受了相當大的損失。在德軍猛烈的炮火之下,美軍戰鬥工程兵隻能以很慢的速度清理海灘上的地雷以及障礙物,結果後續部隊隻能沿著區區幾條已清除障礙的通道開上灘頭。由於在上岸之前承受了過多的損失,幸存下來的士兵已沒有能力清除位於內陸一側的德軍據點;美軍因此遇到了更多的麻煩,後續部隊的登陸時間也不得不被推遲。

盟軍的炮擊和轟炸本來應該將德軍的防禦陣地大部打啞或壓製,但實際上沒做到。有特種部隊好不容易登上懸崖去解決一個轟炸無法解決的炮兵陣地,卻發現是個偽裝的假炮陣地。就連灘頭的阻礙物和地雷都沒被轟炸清楚幹淨,很多登陸艇被水雷炸沉,僥幸上了灘頭的士兵,又被鐵絲網羈絆,成了德軍機槍的活靶子。有個德軍機槍手叫海恩·塞弗羅,這天打完了12000發子彈,據稱有3000人死傷在他槍下。海灘上的盟軍鬼哭狼嚎,慘不忍睹。

為了搶占灘頭,第一波攻擊的第16團在原先的部隊之外又得到了3502名士兵與295輛戰鬥車輛,這樣一來它的總力量就增加到了9828名士兵、919輛戰鬥車輛和48輛坦克。運輸這樣大的一支部隊,至少需要投入2艘運輸船、6艘坦克登陸艦、53艘坦克登陸艇、5艘步兵登陸艦、81艘美式步兵登陸艇、18艘英式步兵登陸艇、13艘其它登陸船隻和約64艘DUKW。駕駛這些登陸船隻的人員主要來自於美國海軍、美國海岸警衛隊和英國皇家海軍。

這些DD兩棲坦克雖然號稱是“會遊泳的坦克”,按計劃應從坦克登陸艇中於離灘頭還有2英裏處下水後,開上灘頭給予防守的德軍迎頭痛擊。然而由於充作漂浮憑借的浮幛(flotation screen)並不是防水的材質所製成,而是以黃油脂抹覆於表麵的棉質帆布所製成,加上浮帳的升力也有限(肇因考量其放下後的收納情形),隻能耐受1英尺以內的波浪,然而當天的浪差高達六英尺以上。因此在奧馬哈灘頭上,DD坦克由於水壓、海水鹽分與風浪各種自然條件交互影響下以“出師未捷先下沉,灘頭官兵淚滿襟”的方式宣告慘敗,卻出奇地隻造成輕微的生命損失;大部份乘員因為靠著可以支撐5分鍾的緊急呼吸器(emergency breathing apparatus)與膨脹式救生艇(inflatable rafts)撿回一命,並由第16戰鬥團予以救回。目前在奧馬哈灘頭外海的海底仍殘留不少當年沉沒的DD坦克依舊端正地以當時的行進方向蹲坐在海床上,並成為了另類的人工魚礁。

第一波攻擊慘敗。第二波攻擊於上午7:00開始,參與此波攻擊的部隊將為已在岸上的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並會構築臨時指揮所。由於第一波攻擊並沒有達成其目標,參與第二波攻擊的士兵們也陷入了與岸上士兵相同的處境。盟軍僅僅靠著數量優勢才稍微緩解了海灘上的戰況。第一波攻擊中幸存下來的部隊無法為後續部隊提供足夠的掩護,結果第二波攻擊中的部隊承受了與第一波一樣大的傷亡。工程兵未能開辟足夠多的通道,這在漲潮時給第二波攻擊部隊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海灘上遺留下來的障礙物在漲潮時已沒入水下,這給盟軍登陸船隊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與上一波攻擊一樣,許多登陸艇因導航原因而偏離了預定地點,登陸部隊因此被打散了。

美軍的半履帶車、吉普車和卡車中,有些在渡水時沉到了水底,其餘的都在海灘上出了故障並被德軍輕鬆消滅。由於美軍失去了絕大部分的無線電通訊設備,想要重組海灘上亂成一團的部隊就更是難上加難,成功上岸的高級軍官們也隻能指揮位於自己附近的部隊。除了零星的一些坦克和重武器之外,美軍士兵手裏隻有一些輕武器,而這些武器在海灘上被摻入了大量沙子並急需清理。

在扁礫石灘上的幸存士兵中有許多都是第一次上戰場的新兵,他們的掩蔽物足以抵擋德軍輕武器的火力,但德軍的火炮與迫擊炮還是能威脅到他們。在這些士兵前方是一大片埋有地雷的開闊地,開闊地後麵的懸崖上還有許多德軍在向他們射擊。美軍士氣在逐漸地下降。許多部隊都已失去了指揮官,並隻能坐視旁邊的友軍一點點被打散。海灘上的傷兵在漲潮時被紛紛淹死,而海上的登陸艇也在不斷地爆炸。

計劃跟不上變化,隻有改變計劃。盟軍的主要問題是空中轟炸由於難於區分非常接近的敵我雙方,無法幫上大忙。而艦炮距離太遠(20公裏外),無法提供準確支援。美軍的一艘較小的驅逐艦接近海灘,用艦炮擊毀了一個德軍據點。受此啟發,美軍的所有驅逐艦都冒著擱淺的危險,抵近支援。這為步兵提供了決定性的支持。事實上,正是這些勇敢的驅逐艦,幫助步兵突破了德軍的近岸防線。

但盟軍的空中優勢還是重要的。德軍在縱深駐有重兵,正是因為盟軍擁有的絕對空優,使得這些援軍無法馳援海灘。兩年前,盟軍在法國Dieppe發動過一次登陸行動,由於那時德國的空軍還很強大,盟軍根本沒有一點機會。就是在地中海的登陸行動中,因為德軍未防守而僥幸登陸成功,但以後還是無法推進。正是因為德國在蘇聯以及和盟軍的空襲中完全消耗了空中力量,使得盟軍擁有了絕對製空權,才使得諾曼底登陸得到成功。

聯想到中國對台灣計劃中的進攻,登陸恐怕是難以避免的一幕。鑒於台灣已經鞏固了其防禦陣地達70年之久,其堅固,精密程度肯定比當年德國隻用了一兩年修築的防線更甚。台灣有很強大的空軍和防空係統,比當年已經聊勝於無的德國空軍不可同年而語。台灣還有外援,美日肯定會馳援,最近的美國在菲律賓的基地隻離台灣一百公裏,在導彈射程內,美日空海軍可能抵近參戰,就幾個小時的航程,中國軍隊的登陸難度可想而知。

有人會說,中國有很多導彈,可以依靠導彈摧毀台灣的機場和防空設施,並威懾美日的軍艦和軍事基地。

諾曼底登陸前,盟軍對德國進行了地毯式的,長時間的轟炸。導彈比航彈先進,但性價比並不高,一顆同當量的導彈要比航彈貴上百倍,至少在100萬美元級別。中國導彈總數不會過萬,而二戰時一天的轟炸量就輕易過千,現在俄烏戰爭,每天的炮擊量也常常過萬。對台灣的登陸戰,如果要靠導彈進行地毯式轟炸,那恐怕是不可行的。

看了“拯救大兵雷恩”電影的場景,都讓人膽寒,而到了真正的戰場,那更不可同年而語,而且現在軍事科技進步了,武器更高效也更殘酷。如果隻是為了習近平的功名,士兵們會不會願意肝腦塗地於台灣的海灘上,還真是一個未知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7)
評論
大河邊的人 回複 悄悄話 天天喊打喊殺,再好的親戚也會嚇跑,再多的夥伴也走掉。二戰後的次序必須維持,何況你是代表落後勢力。
sc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朱頭山' 的評論 : 500人擠上一架飛機,除了自己做神風炸彈,估計一人隻能帶條燒火棍。如果傘兵暴露或者被敵方預判了作戰意圖,地麵組織好了反空降的火力,那基本就是活靶子。所以諾曼底的時候英美的空降部隊主要就是空降敵後占領戰略要地襲擾敵後,固守待援,如果搶灘登陸的大部隊不能及時趕到,他們遲早會被德軍吃掉。
sc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岸-影' 的評論 : 剛開始看他發的各行各業有零有整的數據還真是嚇了一跳,以為是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認真一看,會給氣笑了。C17比運20尺寸大,額定能載102個能直接作戰的傘兵或者134個軍人,運20能載1個營?土共38軍號稱編製最大,軍改前在平息反革命暴亂前後介紹說有8.6萬人,經過幾次軍改,現在說網上說6-7萬人,15軍是空降軍,有10萬人?這ID應該是機器人,可能就是中宣部自己研發的chatGPT。
槍迷球迷 回複 悄悄話 新林院和朱頭山還真把那個網評員當回事?你們以為他自己相信“如今連美軍都無法與共軍比武器水平和數量”?笑S了。
朱頭山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岸-影' 的評論 : 一個營有500人以上,大約人擠人是可以裝上一架飛機,但如果不攜帶重武器,如坦克裝甲車,就一杆槍一個基數的彈藥,有啥用,而且地麵沒有掩護,傘兵就成了活靶子。不明白有製空製海權就可以大搖大擺從敵人的港口上岸,1944年盟軍早就擁有製空製海權了,為何還要付出那麽大的傷亡搶灘登陸?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西岸-影 寫道【諾曼底登陸時德軍部署了二十萬主力部隊,盟軍登陸部隊並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投入數十萬,在人數上並不占優勢。】
維基百科說,諾曼底登陸,盟軍投入 351,700 兵力,德軍有 50,350 兵力。盟軍在人數上有 7:1 優勢。
這兩個說法哪個更接近事實?
人們常說,攻方至少要有 3:1 人數優勢,才有勝利機會。
假設真如“西岸-影”所說,盟軍和德軍人數 1:1 甚至更低,再加上諾曼底高海牆,易守難攻,那勝利機會是不是接近零?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對台灣的戰爭是不需要登陸戰這種模式的,這是很容易理解的概念,畢竟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
在獲得製空權後,空降兵可以直接使用,空15軍有十萬士兵,拿出兩三萬空投不是什麽做不到的事情,如今運20一個架次可以送一個營空投,也就意味一次可以空投六十個營。而且陸軍可以在有製海權製空權後從港口直接登陸,這種模式是美軍瀕海戰鬥艦的概念創造出來的原因,是對付小國的有效軍事手段(無法對付大國)。
而且諾曼底登陸時德軍部署了二十萬主力部隊,盟軍登陸部隊並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投入數十萬,在人數上並不占優勢。
台灣全部兵力18萬,真正的作戰部隊隻有8萬,而且不能部署在同一個地方,因為台灣四麵是水,而不是諾曼底那樣一麵是水。
兩岸軍力差距太大了,上個世紀台灣還能靠空軍優勢,阻止共軍靠近台灣,如今連美軍都無法與共軍比武器水平和數量。這次美國韓國加拿大的黃海演習,在共軍出動更大規模艦隊和空軍在同一地區演習後,隻有幾個小時就提前結束,避免刺激大陸,成為國際軍事笑話。
中國這次參與演習的有055,美國根本就沒有這個檔次的軍艦,理論上也沒有什麽可以反製。而日本自衛隊曾經公開表示對這種軍艦的恐懼(055被稱作世界上最恐怖的軍艦),被媒體報道,也是罕見的現象。
台灣是在大陸家門口,大陸都不需要使用航母就可以空中覆蓋台灣全境,因此軍事上並沒有什麽懸念。
中國人打中國人,才是最大的障礙,因此大陸武統的理論基礎,反分裂法,可以看出是專門針對這個角度。隻有當台灣人不再是中國人的時候,才會武統,因為中國社會不會有心理負擔。

ahniu 回複 悄悄話 翠老農會學美軍,在台灣放兩核彈。
luren_1970 回複 悄悄話 文中有許多錯誤,我就不一一指出了。大概朱頭山是在勸習總不要打台灣。但是,如果你清楚習總的動機和目的,你就會知道習總根本沒有指望打下台灣,而是希望靠打台灣而引起西方的經濟製裁和封鎖,這樣習總就可以把大陸無法避免的經濟崩潰的責任推到西方的身上,並把全國人民(愚民)團結在黨的周圍,走共同富裕(共同貧窮)的自力更生(閉關鎖國)道路。
Parkbrooke 回複 悄悄話 所以解放台灣空喊了70年!包子敢動手100%失敗!
過往的西 回複 悄悄話 中國並不需要使用導彈,可以使用火箭炮,全世界有兩個國家在大力發展這種武器,一個是中國一個是朝鮮,射程遠,價格低,都是為了特殊目的的。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有個德軍機槍手叫海恩·塞弗羅,這天打完了 12000 發子彈,據稱有 3000 人死傷在他槍下。】
查了查。
海恩·塞弗羅那時候在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登陸,盟軍總傷亡 2,000–5,000+。(也有說傷亡 2,400)
海恩·塞弗羅在采訪時說,他“擊中至少一千敵兵,但更準確的估計是兩千以上”。
如果兩個說法都對的話,那麽盟軍總傷亡有一多半是他的一挺機關槍造成的。
這兩種說法不太可能都對。奧馬哈海灘有10公裏寬。
不知道哪一個說法對。
(更正打字錯誤)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有個德軍機槍手叫海恩·塞弗羅,這天打完了 12000 發子彈,據稱有 3000 人死傷在他槍下。】
查了查。
海恩·塞弗羅那時候在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登陸,盟軍總傷亡 2,000–5,000+。(也有說傷亡 2,400)
海恩·塞弗羅在采訪時說,他“擊中少一千敵兵,但更準確的估計是兩千以上”。
如果兩個說法都對的話,那麽盟軍總傷亡有一多半是他的一挺機關槍造成的。
這兩種說法不太可能都對。奧馬哈海灘有10公裏寬。
不知道哪一個說法對。
百萬莊大俠 回複 悄悄話
共軍的軟肋就是海空軍,渡海作戰偏偏又離不開海空軍,一意孤行的後果,那就是第二個金門戰役,另外:叫的歡的狗,往往不敢咬人、、、

oudi87 回複 悄悄話 用80年前的情況去想象今天的狀況,是趙括。
金筆 回複 悄悄話 九十年代讀到紐約時報上一篇紀念諾曼底登陸的文章,裏麵還講到美軍在海邊投下數千傘兵。但因為風大投不準,很多傘兵落入較深的海裏,因為傘兵身負幾十公斤的槍藥,很多很多的傘兵,在深海裏根本就浮不起來,連生機會都沒有。慘!讓人落淚。

中國人質疑美國人,但美國人是有真正付出的,所以美國在當今世界上的話語權,就是這麽來的。
槍迷球迷 回複 悄悄話 隻要稍稍研究一下諾曼底登陸的細節, 就知道天朝沒有能力用搶灘登陸的方式武統。 現在沒有, 至少十年之內也不會有。叫囂梧桐的都是些軍盲鍵盤俠。

梧桐成功倒是有一個可能, 也就是是台灣人沒有勇氣為台灣而戰,一觸即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