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斯大林十突擊和普京的下一次突擊

(2023-06-14 12:14:05) 下一個

普京總統在烏克蘭發動了宣布已久的反攻後,罕見出席了一個記者和軍事博客主們的招待會,回答了很多問題。

他承認烏克蘭發動了強大的攻勢,但說這些攻勢都沒有取得成功,而且烏克蘭已經動用了預備隊,他們的日子不久了。 但他也承認,俄國一天損失了58輛坦克,雖然同時擊毀了更多的烏克蘭坦克。俄國雖然在去年,在軍用品的生產上有了2到10倍的增長,但還是缺乏足夠的軍用品以實現戰略和戰術目標,特別是先進的武器方麵。

他暗示,鑒於烏克蘭不但騷擾俄國邊境並入境攻擊,有必要占領毗鄰俄國的烏克蘭地區。雖然需要調整,但這次對烏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不變,還是那幾點:烏克蘭去軍事化,去納粹化和中立!

以下是一張開戰不久的地圖, 從中可以看到,除了俄占區, 烏克蘭還有很大一塊地方與俄羅斯交界。

 

 

烏克蘭的攻勢,主要目的是想衝到亞速海,切斷陸橋和南北俄軍聯係,在進一步談判中取得有利地位(美國安全助理沙利文語)。其次要目的是在頓巴斯奪回具有象征意義的巴哈姆特,並盡可能地奪取頓巴斯土地,這個方向的攻擊,也能牽製和吸引俄軍在亞速海方向的防守力量,並防止俄軍從進攻亞速海烏軍的後方包抄。

如果順著烏軍的思路,俄軍隻能做被動防守,比較被動。俄軍會怎麽防守反擊,從而實現其戰略目的呢。讓我們看看1944蘇聯是怎麽進攻的。從1943年底到1944年底,蘇聯發動了一係列攻勢,徹底打斷了納粹德國的脊梁,解放了全部失土,也報複了那些背信棄義的國家和地區。迎合納粹的民族,如波羅的海三國,克裏米亞的塔塔人,蘇聯軍隊一回來,限令這些人在二小時內全部上火車,拉到西伯利亞和中亞,無數人死在路上,他們的財產也全部沒收。直到1956年,這些遷徙的民族才回來。 但說實話,蘇聯對烏克蘭和波蘭還是挺客氣的,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的蘇聯最高領導人都有烏克蘭血統或聯係,兩國那麽恨俄羅斯不可理喻。

這一係列攻勢,以前被蘇聯稱為“斯大林十次打擊”, 還拍成電影。打倒斯大林後,不這樣提了。這裏,還是沿用前名。

第一次攻勢

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1944年1月14日至3月1日):這次攻勢成功地替自1941年9月8日起被圍的列寧格勒解圍。雖然德軍最初的反抗十分激烈,並建立了多重防禦陣地,依然抵擋不住紅軍的猛攻。德軍防線一崩潰,紅軍便迅速推進至愛沙尼亞邊界。在史達林的演說中,這次攻勢被稱為是“列寧格勒的路障被排除了”。該攻勢是由列寧格勒方麵軍及沃爾霍夫方麵軍所實施的。[7][8]

第二次攻勢[編輯]

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1943年12月24日至1944年4月7日):這場攻勢是在1943年的平安夜發動的,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是1944年的第一場攻勢,但在史達林的演說中是第二個被提起的。這場攻勢成功地將軸心國勢力逐出烏克蘭,並孤立了仍被德軍控製的克裏米亞。在史達林的演說中,該攻勢被稱為“烏克蘭右岸解放行動”。參與作戰的有烏克蘭第1、2、3及第4方麵軍,另外還有第1及第2白俄羅斯方麵軍。[9][10]

第三次攻勢[編輯]

敖德薩攻勢(1944年3月26日至4月14日):是第三場攻勢,並終結於克裏米亞攻勢(1944年4月8日至5月12日)。雖然以軍事的角度來說,敖德薩攻勢隻是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下的一個子行動,但史達林在演說中將它與克裏米亞攻勢一同列舉為“敖德薩與克裏米亞的解放”。這場攻勢掃除了仍占據克裏米亞的納粹德國與羅馬尼亞軍隊,紅軍並奪回塞凡堡。克裏米亞被圍攻時,阿道夫·希特勒拒絕讓軸心國軍隊撤退,並相信隻要克裏米亞仍在軸心國手中就可以保證土耳其的中立。蘇聯紅軍在皮裏柯普地峽上展開攻擊,很快便將德軍與羅馬尼亞軍隊趕回了塞凡堡。塞凡堡也在5月9日時投降。雖然希特勒終於答應讓部隊撤退,大部分的士兵依然無法及時逃脫而被迫投降。該場戰役中羅馬尼亞軍隊承受了相當嚴重的損失,這也是羅馬尼亞稍後於1944年投降的重要因素。敖德薩攻勢是由烏克蘭第4方麵軍實施的。

第四次攻勢[編輯]

維堡-彼得羅紮沃茨克攻勢(1944年6月9日至8月9日):這次攻勢主要是針對列寧格勒北方的芬蘭軍隊,最終戰略目標是要將芬蘭逐出戰爭。[11]該攻勢主要是由列寧格勒方麵軍與卡累利阿方麵軍實施的。 [10][12] 到了1944年9月19日時,芬蘭接受蘇聯的和平協議並退出戰爭,成為最後一位向盟軍投降的德國盟國。史達林在演說中稱之為“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聯邦解放行動”。

第五次攻勢[編輯]

巴格拉基昂行動(1944年6月22日至8月19日):該行動實行的日期與3年前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同一天,並是以一名在拿破侖戰爭中為俄羅斯帝國作戰的喬治亞王子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基昂命名的。這次行動將殘存於蘇聯領土上的德軍徹底驅逐,並奪回白俄羅斯。由於德國中央集團軍遭受的損失極為嚴重,因此經常被稱為“中央集團軍的毀滅”,而也無疑的是德軍在整場戰爭中最大的單一挫敗。蘇軍在越過博布魯伊斯克-莫吉廖夫-維捷布斯克戰線後繼續前進,直到華沙附近才停止。大約有30個德軍師被包圍,蘇聯也重新奪回戰前的東普魯士邊界。史達林在演說中稱之為“白俄羅斯行動,解放了立陶宛及盟友波蘭的重要領土,並向德國邊境前進”。參與行動的有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連同第1、第2及第3白俄羅斯方麵軍。[10][13]

第六次攻勢[編輯]

利維夫-桑多梅日攻勢(1944年7月13日至8月29日):這次攻勢是在同時期巴格拉基昂行動的南方,目標是通過波蘭並越過西布格河。即便該行動一開始收效甚微,但最終的結果相當成功,紅軍重新占領了布羅迪、利維夫與桑多梅日。史達林稱之為“西烏克蘭的解放及橫渡維斯瓦河”。攻勢是由烏克蘭第1方麵軍,[14] 並與巴格拉基昂行動一同造成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的崩潰。[15]

第七次攻勢[編輯]

雅西-奇西瑙攻勢(1944年8月19日至10月14日):這次攻勢包含了自8月20日至29日的雅西-奇西瑙攻勢本身,以及一路持續到10月的後續行動。該攻勢主要是在巴爾幹半島實施的,目標是由德軍與羅馬尼亞軍組成的南烏克蘭集團軍。大約有15到16個德國師連同數個羅馬尼亞師在蘇聯的推進中被包圍,並直接促成了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的投降。攻勢對南烏克蘭集團軍造成了嚴重傷亡,並使蘇聯勢力得以深入羅馬尼亞。在史達林的演說中,他稱這次攻勢“迫使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退出戰爭,推進到匈牙利王國邊界,並和德軍和匈牙利在特蘭西瓦尼亞發生衝突並開啟了提供南斯拉夫抵抗運動援助的可能性”。攻勢由烏克蘭第2及第3方麵軍執行。[10][16]

第八次攻勢[編輯]

波羅的海攻勢(1944年9月14日至11月20日):蘇聯重新占領波羅的海國家,包括拉脫維亞的大部分及愛沙尼亞。蘇軍在該攻勢中孤立了庫爾蘭口袋,造成北方集團軍與中央集團軍失去聯係,直到戰爭結束。史達林稱該次行動為“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解放行動,包圍庫爾蘭的德軍,並迫使芬蘭退出戰爭”。列寧格勒方麵軍與波羅的海第1、第2及第3方麵軍參與了這次攻勢。[14]

第九次攻勢[編輯]

東喀爾巴阡山脈攻勢(1944年9月8日至9月28日)、布達佩斯攻勢(1944年10月29日至1945年2月13日)以及貝爾格勒攻勢(1944年9月14日至11月24日):這三場攻勢是1944年的最後攻勢,其中布達佩斯攻勢在1945年2月13日占領了布達佩斯。1944年12月26日,蘇軍開始包圍布達佩斯,並在經曆數周的激烈巷戰後被攻克。這三場攻勢在蘇聯的計畫中是一場連續性的戰略推進,並因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在攻勢的最後階段加入作戰而具有相當重大的政治意義。史達林稱之為“橫越喀爾巴阡山脈,解放貝爾格勒並對捷克斯洛伐克提供直接援助,同時摧毀了軸心國的布達佩斯集團軍”。這三次攻勢是由烏克蘭第1、2、3及第4方麵軍實施的。[17]

第十次攻勢[編輯]

佩察莫-希爾克內斯攻勢(1944年10月7日至29日):這是第一場也是唯一一場大規模的北極地區軍事行動,起因是德軍並未依照《莫斯科停戰協議》的約定在1944年9月15日之前撤出芬蘭。蘇聯軍隊追趕敗逃的德軍進入挪威,對蘇聯而言行動相當成功。蘇聯在攻勢後占領了位於佩琴加的鎳礦礦坑,該礦坑一直出產對德國戰爭相當重要的金屬。史達林稱之為“除去德軍對蘇聯北方貨運港摩爾曼斯克的威脅並阻斷了德軍進入挪威的通道”。該攻勢主要是由卡累利阿方麵軍執行,亦有蘇聯海軍的支援。

其中的二,三,六次打擊與烏克蘭有關。 二,三次實際上是相聯係的, 有時被稱為“烏克蘭右岸解放行動”, 有時被稱為左岸行動,決定於站在那裏看。如果從莫斯科看,就是左岸,從地圖上看就是右岸,總之,是河的東岸或南岸地區。蘇軍付出了巨大傷亡,但奪取了第聶伯河右岸和克裏米亞。這次決題中, 漂起很多帶著德軍或蘇軍鋼盔的屍骨,當年這裏有400萬激戰,無數人死無葬身之地。戰爭就是那麽殘酷。當失去右岸後,德軍判斷蘇軍的主攻方向將是渡過第聶伯進攻時,但蘇聯意外地在白俄羅斯發起攻勢。那是蘇聯元帥羅可索夫斯基(波蘭人)的傑作,采用多主攻戰術,一舉擊破德軍防線。所謂'巴格拉基昂行動".

當德軍被迫調軍去救援白俄羅斯時,蘇軍在烏克蘭開始發動攻勢,渡過第聶伯河,一舉攻占烏克蘭左岸地區和波蘭部分地區。

因此,目前,俄國很可能采用巴格拉基昂行動的方案,從另一個方向攻擊,那就是自俄國北部邊界出發。最有可能攻擊哈爾科夫州,這將迫使烏軍。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從白俄羅斯方向直擊基輔,這兩種方案都可能起到圍魏救趙的作用,迫使烏軍回防。鑒於俄軍的力量有限,哈爾科夫方向的進攻是最可能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朱頭山' 的評論 : 從俄羅斯方向打過來,朝波蘭方向打過去,從東向西打。
第聶伯河東岸早已被蘇軍解放,所以第聶伯河-喀爾巴阡攻勢基本是在第聶伯河西岸(右岸)進行。
我上個留言已說,叫左岸、右岸不是看地圖左西右東,而是看它是在順流而下的人的左邊還是右邊。
當一個人隨第聶伯河順流而下時,第聶伯河-喀爾巴阡攻勢(日托米爾,克裏沃羅格,烏曼,敖德薩)基本發生在他右邊,所以叫“右岸攻勢”。
朱頭山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怎麽會是第聶伯河西岸或北岸地區,左西右東,這不是朝波蘭方向,我像應該從俄羅斯方向打過來才對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其中的二,三,六次打擊與烏克蘭有關。 二,三次實際上是相聯係的, 有時被稱為“烏克蘭右岸解放行動”, 有時被稱為左岸行動,決定於站在那裏看。如果從莫斯科看,就是左岸,從地圖上看就是右岸,總之,是河的東岸或南岸地區。】
朱先生完全弄反了。
實際上,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不是第聶伯河東岸或南岸地區,而是第聶伯河西岸或北岸地區(唯一例外是克裏米亞)。
我見過的所有曆史敘事都把這個行動叫做“右岸解放行動”。沒見過叫做“左岸行動”的。
叫它“右岸”,既因為不是從莫斯科看,也不是因為從地圖上看。
叫它“右岸”,是從流水的方向看。如果你順著河水往下遊流,喀爾巴阡在你的右邊,頓巴斯在你的左邊。
這樣的叫法有一個好處:如果按地圖叫左岸和右岸,如果一條河先往上走,再往下走(如黃河河套地區),那同一側土地可以既是左岸,又是右岸;而如果按水流方向叫左岸和右岸,同一側土地隻能是左岸或右岸,而不會同時是兩個。
除了克裏米亞以外,所有戰役都是在第聶伯河西岸打的:日托米爾,克裏沃羅格,烏曼,敖德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