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俄烏戰爭隻是一係列戰爭的第一個(ZT)

(2022-03-26 20:15:45) 下一個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的破壞、殘酷,對人道的摧殘舉世震驚。西方對俄羅斯實施製裁且力度不斷加大,俄國央行也被列入打擊目標,俄羅斯經濟和民眾生計嚴重受損,烏克蘭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淪為戰爭難民。

這場戰爭的規模無法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提並論,但開戰後大量評論指向曆史的回音、隔時空遙相呼應、“過去和現在”的各種相似之處,從街頭巷戰的風格、武器到曆史沿革和時代背景,不一而足。

有一點相似之處言者不多——在經濟學者眼裏,目前的烏克蘭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似之處實際上並不在表麵,而在更深層次。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國際政治學教授羅南·帕蘭(Ronen Palan)撰文分析, 兩場戰爭的根源都是“主義”之爭,是意識形態的衝突, 體現在現實世界的,是破壞性衝擊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危機和戰爭爆發之間大約相隔十年,1929年和2008年都是如此。

帕蘭寫道:“重大金融危機和戰爭都是社會更深層次結構問題的征兆——潛在的構造運動造成了表麵上的這些裂縫。”

BBC資深記者艾倫·利特爾(Allan Little)評論,俄烏戰爭實際上是“雅爾塔”和“赫爾辛基”之爭,或者說,民主與專製政權之爭。

1929-39年——四大模式之爭

1929年金融危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演進過程中的一個曆史轉折點,一係列小規模金融恐慌之後的一次大爆發。危機爆發後,出現了四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分別代表各自賴以立足的產業模式。

帕蘭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四種工業模式之間的一場巨大的戰鬥,每種工業模式都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英國——試圖重建一戰前以英國為中心的帝國經濟,烏克蘭和俄羅斯在其中負責提供糧食;
蘇聯——斯大林拒絕了英國將蘇聯拉進國際商貿體係的努力,實行計劃經濟,國家組織工業生產;
德國——國家社會主義決策者設計並推行一種混合模式:半計劃經濟,關鍵行業與工會都國有化,但基本體製是資本主義;
美國——羅斯福"新政",在私有財產權和民主政體的基礎上,將國有化的公用事業,國防、教育和養老金係統與大型企業集團掌控的"有計劃的公司經濟"相結合。

這四種解決方案付諸實施,10年裏兜兜轉轉,最後於1939年在二戰戰場上相遇相殺。世界天翻地覆,1945年德國及其盟友戰敗,美國模式勝出。

隨後幾十年世界新格局逐漸建立、穩固,全球化趨勢日漸壯大,而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及其帶來的輸贏對立和各種矛盾使它受到質疑,並成為帕蘭所稱的"當今意識形態之爭的核心"。

2008-2022年——資本主義的未來之爭

跟二戰一樣,在帕蘭看來,眼下這場戰爭的根源在2008年金融危機,它破壞了二戰後歐美推動下主導世界的市場資本主義經濟模式。

戰後歐美推崇的新自由主義經濟主導世界數十年,自由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體製一直被作為硬幣的兩麵向選民和世界推銷,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和消費者選擇自由結合,跨國大公司主導"自由市場",從業務、稅賦和債務等各方麵衡量,這些跨國大公司都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帕蘭指出。

“正統”資本主義到20世紀後期開始出現“變體”:

俄羅斯模式 - 國家主導資本主義:在蘇聯解體、經濟被毀滅性的"休克療法"摧垮後,這種解決方案成為普京提告聲望鞏固權力的基礎。這種20 世紀後期出現資本主義形式與新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有部分相同。
中國模式 - 共產黨管控的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具有市場元素,國有和私有並存,政權高於資本。
海灣模式 - 威權資本主義:敞開國門吸納私營企業和投資資金進來,但經濟主體始終掌握在少數酋長和統治家族手中。

進入21世紀,前10年裏這些資本主義“變體”表麵上持續上升,但2008金融危機削弱了每個人對市場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信念,也損害了人們對政治階層和民主本身的信心,而相形之下中國、俄羅斯或某種西方民粹主義的主張顯得頗具吸引力,被很多人認為可能代表了未來。

金融危機給世界帶來了很多變化,各國政府的量化寬鬆紓困、零利率和緊縮財政以減少危機造成的破壞,但代價高昂,尤其是通脹和普遍的貧富差距加劇,為民粹主義、極端思潮和社會動蕩埋下伏筆。

“赫爾辛基”與“雅爾塔”之爭

在政治和曆史學者看來,這次烏克蘭戰爭是一場民主政權與專製政權之間的戰爭,兩種對抗理念之間的戰爭,涉及到國際關係準則的維護。

牛津大學學者阿什(Timothy Garton Ash)說,這兩種世界觀可以用兩個詞來表達——赫爾辛基與雅爾塔。

1945年在雅爾塔,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將戰後的歐洲劃分為“勢力範圍”——東歐的大部分地區屬於蘇聯,西方屬於跨大西洋聯盟,該聯盟將著手重建歐洲的民主政體。

赫爾辛基則描述了一個由獨立主權國家組成的歐洲,每個國家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聯盟。它源於1975年的赫爾辛基協議(Helsinki Final Act),並逐漸演變為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

烏克蘭的捍衛者正在為“赫爾辛基”而戰。普京已派出軍隊強力推行現代版的“雅爾塔”——這將扼殺烏克蘭的獨立,使其處於俄羅斯的統治之下。

因此,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被政治經濟學家視為專製資本主義和自由資本主義之間爆發的代理人戰爭。

俄烏戰爭如何論輸贏

BBC資深記者艾倫·利特爾(Allen Little)分析,俄羅斯這次入侵烏克蘭,北約東擴和由來已久的不安全感(一馬平川,沒有天然安全屏障)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以美歐為首的西方製裁實際上劃分了世界,“相當於豎立起一個新的經濟鐵幕,將俄羅斯與西方隔開”。

他指出,俄羅斯已經高度融入全球經濟,世界依賴它的石油、天然氣,它的工業依賴進口產品和零部件。將俄國排除在富裕世界和全球經貿圈之外,俄國和民眾受重創,世界也一樣。

利特爾說,“我們都會因此受到影響。這可能導致冷戰結束後出現的全球化經濟出現倒退。 ”

在很大程度,局勢走向取決於中國如何應對這一新的世界格局。中國和俄羅斯因反對美國的實力而抱團取暖,北京和莫斯科堅信最大的威脅來自一個恢複活力、更加統一的民主世界。

中國不希望看到普京被削弱,或者西方得到鞏固。 然而,這正是烏克蘭戰爭所產生的影響。

中國和海灣國家,還有印度和南美等新興經濟體,代表了帕蘭所說的"資本主義變體"。

普京的戰爭可能會重新劃分國際金融版圖。

牛津學者阿什認為,在“赫爾辛基”和“雅爾塔”理念之爭中,西方在捍衛赫爾辛基價值觀方麵過於三心二意——它正式承認烏克蘭有權在未來某個日期可以加入北約,但從未打算實現這一目標。而普京也有他的疏忽和大意之處。

帕蘭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可以被視為一場“為資本主義未來而進行的代理戰爭”。

他斷言:”除非並且直到西方真正重構資本主義,比如設計一個 21世紀20 年代版本的新政,那麽類似的代理人戰爭也許會不斷在新的戰場爆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