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明朝和本朝德製的比較

(2021-08-13 19:48:20) 下一個

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有個情節,為了賄賂文化水平比較高的高育良,趙公子讓漁家女高小鳳熟讀“萬曆十五年”,老道的高書記襠不過有文化的小姐姐,從此上了貪官的賊船。這個情節漏洞很大,但讓我記住了“萬曆十五年”這部書名。

最近剛死了一個曆史學家餘英時,和《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一樣,也是著名的海外華人史學泰鬥。中國史學方麵,大陸的馬克思主義史學一般被認為是穢史,充滿了謊言,鄧後時代稍微好一點,現在又不行了,今上發話,曆史的問題不能留有那麽多的爭論,容易把人思想搞亂,定下一個調子就不要輕易改變,這樣才能統一思想。這太荒唐了,曆史就像個妓女,你想怎麽搞怎麽搞?

黃仁宇和餘英時一樣,對中國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都著作等身。但總體而言,餘比較“陽光”,認為在中華文明的基因裏,包含了民主的成分,而且可以成為中國走向現代文明的基礎。黃則比較“陰暗”,認為中國文明是一種失敗的文明,必須徹底西化,否則中國無法走向現代化。

《萬曆十五年》以明代萬曆皇帝當政的其中一年為書名,七章各以一個萬曆年間的人物為標題,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明朝的體製,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也介紹了萬曆年間的一些標誌性事件。

讓我有點驚訝的是,萬曆皇帝似乎並不那麽有威權,他想立寵妃的兒子為太子,但這麽一件事,他一輩子(45年當政)沒辦成。他死後,寵妃愛子都被人整死。貴為天子,不能保護住自己愛的女人和孩子,這個要求對一般男人都不為過,這個天子也太窩囊了。萬曆因為不能立中意的太子心灰意冷,幾十年不出朝,但天下好像也沒出什麽大亂子。萬曆年間有三大戰,其中之一是和日本打了一場朝鮮戰爭,勝了,似乎政績也不錯。

讓皇帝無可奈何,而在皇帝懶政期間支撐起國家大事的是誰?不是某個個人,正是中國傳統政治體製的基石,文官體製。為什麽叫文官體製,不叫武官,宦官,錦衣衛官體製?因為明朝的文官必須經過一個必需的步驟,科舉,即使也有些官家子弟當官的,但他們也是有高考成績的,進入這一體製的是士大夫,是君子,具有不可剝奪的尊嚴和抱負。而武官的考試很簡單,更重要的是依靠武功和背景,宦官和錦衣衛雖然權高勢重,這些人都不為文官們看得起。這就像本朝李克強的那張文憑是硬榜榜的,而今上那張博士文憑都不好意思拿出來,張文宏是科學家,而懟他的高強是宦官。不一樣的!

一個政府,不能隻剝奪,不為轄下人民做事。那樣的政府是無法長久的,是土匪!在現代的政治體製出現之前,中國的帝國體製還算是比較成功的一種,當然黃先生在本書中,主要是論證明朝體製已經無法勝任了,必然走向滅亡。但撇開這個不談,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中國帝國體製是怎樣工作的?

從漢朝起,就出現了一個士大夫階層。到隋唐的科舉製度後,官員的一部分都是科舉的成功者。到了明朝,朱元璋嚴重打擊了功勳階層,也廢除了宰相這一CEO ,這樣,幾乎100%的官僚階層,都是科舉出身的。朱元璋把政府工作人員分成官和吏兩組,吏是幹活的,幾乎沒有可能當官,官是可以升遷的。這和現代軍隊裏的軍官和士官類似,士官永遠是兵,無法升遷。

明朝的體製,與其說是個法製社會,不如說是個德製社會。所謂法製,就是整個社會依據法律條文行事,有爭議了,就掐條文。德製呢?出現爭議了,就掐道德!

明朝的官員們都是一個模子培養出來的,對忠義仁孝的定義爛熟於胸,有非常整齊劃一 道德觀念。以德治國,有一定的可行性,因為德的要求,是先賢提出來的,不需要像美國製定憲法那樣,十幾個州的議員爭論幾年,先賢之言是無可爭議的公理,是“聖經”;因為有幾百萬的中舉和未中舉的讀書人,再通過他們把德的要求普及到全社會,人人對德的要求口述能詳,不像法律,隻有專業人員才能搞得清楚。一旦出現問題,能很快達成一致,作出行動。

即使對於皇帝,也很難躲過道德監控。萬曆想廢長立幼,本來明朝並無立嫡長子之法,所以不犯法,但犯了文官們的道德經。孔孟道德裏有殺身成仁的說法,必要的時候可以以犧牲自己來達到高尚的目的。官員裏冒死直諫的人多了,法不壓眾,皇帝也不敢犯眾怒,隻能不了了之。

整個社會,除了依據那些忠仁孝義的道德,也有禮儀和等級規範來約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是最為基礎的社會等級規範,臣要聽君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子要聽夫的,妻子要聽丈夫的。那怎麽強化這些規範呢,就要通過禮儀。臣子每天上朝,要經曆一個繁複的程序,山呼萬歲!兒子見了父親從小要打躬做輯,跪著說話!特別是男尊女卑,從小教育女子順從男人,這解決了90%的夫妻矛盾。人和人之間總是有矛盾,像美國那樣,夫妻打架就叫警察,警察來了就把男的抓起來,以後女的更猖狂,男的更憋氣,發生凶殺的可能性絕對比男尊女卑時代要多。

當然德製也是有問題的。雖然文官們個個熟諳道德經,但要說個個沒私欲,那簡直是天方夜譚了。於是,陽奉陰違,貪贓枉法的事層出不窮。明朝的解決方案,就是用官員問責製來解決。這是一種不問青紅皂白的製度,那個地方出了問題,就拿那個地方的官員問責。這樣處理也有其自身的邏輯,但凡出事,地方官總有推責的理由,於是必須進行繁複的調查,有時會導致無法結案。因此不分青紅皂白地處罰,能使官員時刻保持警惕,盡可能地製約其私欲(和當下新冠的處理方法是否有點雷同)。

德製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當道德和現實發生衝突時,如何取舍。儒家的孝法,要求父親死亡後在家守孝三年,名為丁憂,(現代遵守儒家傳統的金正日在金日成死後就守孝三年不出)。處於實際上的監國地位的張居正,如果也讓他守孝三年,這國家怎麽辦。但正因為他沒守孝(得到皇帝恩準),以後成為他死後身敗名裂的導火索。

黃仁宇的結論是,德製無法適應越來越多元複雜的現代社會,必然走向法製。

對照明朝的文官體製,再來看看天朝當下。說天朝是法製社會,大多數人都要嗤之以鼻,但天朝是德製社會嗎?

天朝是有一個比明朝文官(最多時達2萬人)在絕對數和相對數都要高的官僚階層,根據人社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中國共有公務員716.7萬人,是中國首次披露公務員總數。此人數主要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即政府係統工作人員,範圍是人大、政協、政府、法院、檢察院等機關,除工勤外的人員,不包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即教育、醫療衛生、科研、文化等公立部門人員)。

但這些公務員並無法雷同於明朝的文官,他們並沒共同的高競爭而得的優勝教育記錄,沒有士大夫的優越感和高道德門檻,沒有什麽共同的價值觀。官位是謀生的手段,逐利的階梯,大多數官員的境界,和明朝的宦官,錦衣衛雷同,是小人。

天朝也沒什麽全國的推崇的道德聖經。馬恩列斯都聲名狼藉,毛澤東也無法達到孔孟的聖人地位,他們的話自然也無法成為舉國推崇的道德標準。至於今上,他的金句更不用說了。

因此,在當下的中國實行德製,是毫無可行性的。還是應該朝法製的方向發展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odems 回複 悄悄話 好文!中國未來之災是必然的,看不到出來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