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奇跡工程》觀後感

(2021-05-13 14:32:35) 下一個

看了一季有關中國工程的美國科技紀錄片《奇跡工程》,大感興趣。這個紀錄片的講述方法,是圍繞那些巨型工程,回顧科技發展中一些重要的發明。從中不但讓人感到趣味橫生,也增長了不少科技知識。

第一集講中國貴州的“天眼工程”,首先提到了穹型結構。自古造房子,都需要四麵牆架起一個頂。但有位發明家(整部片子中人名太多,就不具體說了)發明了穹形結構,就是用金屬杆支起一個個三角型(或三的倍數型),這一個個多變形相互連接,就可以形成一個牢固的結構。發明家從蜂窩的結構得到啟示,很多穹形的結構自此被建造起來。天眼很大,但基本的支撐是無數的多邊形穹柱。

天眼是個大凹形結構,這是聚集光波,電波的常用結構。片子講述了在雷達發明之前,英國建造了無數凹形的結構,目的是探知敵機的來襲。當敵機到來時,其聲音能被這些結構放大從而預先發出警報。為了聚集天空信號需要不斷調節天眼的位置,這裏又用到了曾經用在飛行模擬器上的技術,幾個多軸的杆子移動,能正確調整盤子和中心焦點器的位置。

片子講到編程,講述了編程的發展曆史。早期的計算機是用打孔紙輸入程序的,這個想法最早來自於編織機。人工打毛線衣要編出圖案,需要很高的技巧和空間想象力,不容易大規模製作。英國發明家發明了針對圖案在一個鐵片上打孔,然後使用一種機械聯動裝置,將打孔過的鐵片放上,機械就能按序調整進線的位置,從而就能編織出不同的圖案。這是最早的編程方法。

第二集講上海的巨型126層高樓。首先講到上海的地層是鬆軟的粘土,如何建設能承受重達82萬噸的巨大建築呢?芝加哥也是同樣的土層,當時的發明家,就在鬆土層上用建造了巨大的混凝土基座,這樣就解決了在鬆土層上建造高樓的問題。

如果樓層很高,下層的牆和頂就需要承受上麵的壓力,因此傳統結構的房子不能造得很高。這又得益於一項發明,有人使用鋼鐵架作為樓的基礎,這樣各層的壓力都對應地壓在鋼架上,使得下層不用承受過高的壓力。這是現代所有摩天大樓的基本結構。

樓層一高,承受風力就成了一個挑戰。現代的高樓,都要像飛機一樣,進行風洞試驗,調整大樓的形狀,從而最好的應對風力。上海高樓的螺旋狀結構,並不是出於美學,而是因為空氣動力學的要求。高樓還要防震,其中有五層被一個巨大的重物占居,一旦高樓因為颶風或地震晃動,重物也對錯擺動,可以起到平衡補償作用,最大限度減小高樓的晃動。高樓還被縱向分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連接處都有可移動的裝置,一旦地震,會產生一種蛇型運動,抵消掉其剛性活動,這個靈感來自於一個日本的古樓!

第三集講磁懸浮列車。高速重物在地表運動,會通過擠壓地下水,產生溢出效應,非常危險。這就是為什麽現在的高鐵都建在柱子上,柱子立在混凝土基座上,基座下有深達80米的鋼筋,這樣就保證不會發生地基溢出效應。

法國曾有過一個飛行列車的試驗,列車通過向下噴氣產生氣墊,向後噴氣產生推力,速度可以達到驚人的水平。因為磁懸浮技術的出現,那個技術被淘汰了。流線車型比原始車型能減少80%的阻力,現代的列車設計,也要做風洞試驗。磁懸浮列車開動時,其前後一裏的地方有電,並不費電。其推進原理,是一種我還不理解的線性電機原理。一般電機的動力是通過輪子轉動發出的,這種電機是沿著行車路線發出的。磁懸浮和飛行列車一樣,是不需要輪子的。

最後一集講三峽電站。這裏有幾個知識點,最早的織布廠是放在河邊上,通過水磨產生動力的。有個發明家改進了水磨的設計,這是現代所有水力或蒸汽發電機的基本設計。水電站澆築混凝土會產熱,必須冷卻,否則硬結時間需要上百年。冷卻方法是製造胡佛大壩時發明的水管冷卻法,水管就遺留在大壩裏了。電力通過變壓後,可以傳輸到更遠的地方。三峽的運輸通道,除了使用船閘,還有用船用電梯的方式,這也是英國人在一百年前的發明。大壩出水的地方下方,要建一個飛簷,剛好讓水沿著切線飛出去,這樣能減輕對下方基座的衝擊,這也是從一個法國大壩那裏學來的!

看了一個紀錄片,學了那麽多的知識,開卷有益就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