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少年時代”和母親節

(2021-05-09 07:13:58) 下一個

在母親節前夜,看了部老電影“Boyhood"。電影名被翻譯成”少年時代“,太遺憾了,更確切的譯名應該是”男孩的成長史“。不用過多地介紹導演演員和電影背景了,其實真的隻要說一句,這部電影拍了一個普通美國家庭的12年(更具體地說,12個夏天,拍攝基本在暑假),但是沒有換演員,這就足以永載電影史冊。忽然反應過來,這部電影其實更接近巴讚所謂的“電影的本質”,作為生活漸近線,或者“木乃伊情結”,無論劇情怎樣狗血(何況不甚狗血),它確實是完成了所謂“對時間的凝視”。

我喜歡看一些真實的犯案節目,覺得有些案件連小說家都想象不出來。真實故事就是一部自然的小說。”少年時代“的原型一定是作者真實的故事,從6歲到18歲,沒有刻意設計的衝突,沒有什麽逆天的情節,自自然然,平平常常,時間堆積起來,看到最後不可能有觀眾不“自傷身世”的,都代入了。奇怪的是,我突然從中看到一個難得的以男人視角觀察母親,和其它有關的女人的場景。

母親總是被人讚頌,也確實值得讚頌。女人是性別中的弱者,幾千年來在各種文化中都被壓製欺淩,到了政治正確的今天,批評女人在文藝作品中是不可接受的。就像你罵白人,怎麽罵都不是種族主義,罵黑人,哪怕黑人那些壞事兒都是真的也不行,你不見弗洛伊德都成了聖人了?

每個男人都是女人生的,沒有母親的養育,沒人能長大成人。現代的男人比女人並沒什麽優勢,完全靠力氣的活兒不多了,男人能幹的女人基本能幹。反之,男人在成長中有求於女人的反而比較多,幼時要母親照顧,長大後要滿足性欲,總是遷就點女孩,被耍的機會較多。結婚後,本事並不比妻子大,卻要承擔家庭失敗的責任,要滿足妻子的期望,還要麵對女人控製欲的膨脹,要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子不教,父之過“,但這裏又要掌握管束和放飛的節奏。父親成為子女教育失敗的承罪者,和子女怨恨對象的目標的機會要大大高於母親。

因此,一個男孩的成長史,就是和女人的關係史。母親很偉大,但並不神聖,並不是每個都是聖母。影片主人公梅森的母親,就有點問題。她是個自我中心的女人,一出場就和梅森生父鬧離婚,看來看去,不是因為感情問題,而是梅森生父不夠有出息。母親根本不考慮子女很愛父親,也不考慮這樣做對子女的心理影響,毅然決然地離了婚。母親再嫁一個教授,也拖著一兒一女,開始還好好的,但不久這個教授變成了渣男,打罵老婆不說,對自己生的別人生的子女一律虐待,做事不計後果,酗酒鬧事。不過在和這個男人婚姻期間,母親考上了大學,完成了學業,成了一名教師。

母親再次離婚後,和一個到阿富汗打過仗的軍人同居了。結果沒多久,這個軍人也變成了渣男,和此時已經長大了的梅森發生了衝突。家庭再次解體,當梅森要去讀大學了,母親宣布她的責任到頭了,要賣掉房子換到公寓,對子女保留舊居,給他們一個回憶的要求冷嘲熱諷。影片沒有點破,但留給觀眾的印象,這個母親並不合格,她的每一個決定並沒有考慮子女。而且她一連串的婚姻失敗,提示她在夫妻關係上也是自我中心,缺乏尊重,過於”敢愛敢恨“。把每一個前夫都變成渣男,這個女人也好不到那裏去!

男孩成長過程中總免不了要追女孩。電影中梅森在和一些大男孩和父親的聊天中,表達了這個年齡的男孩對女人的想法:一方麵,他們把女孩想象成泄欲工具,讓她們排著隊blow job。另一方麵,又渴望有個能談得上話的體己女孩。梅森高中時交了個女朋友,躲在姐姐的宿舍裏性交,卻被姐姐的室友發現,以為他們姐弟亂倫,也夠尷尬的。但這位女孩卻被發現和一個橄欖球員有染,梅森和她分手時,女孩的話說得很難聽,意思就是,你什麽也不是,憑什麽要我跟著你?

梅森的生父比母親靠譜多了,在梅森姐弟的成長中一直起到一個正麵的作用。離婚後,他又娶了一個妻子,夫妻恩愛,沒有再離婚過。他按時來接姐弟倆去玩,在他們人生的關鍵場合從不缺席。當知道女兒已經處男朋友時,他教導她采取避孕措施,”少女懷孕非常普遍,可能毀了你和孩子,但不性交是不可能的,以前我和你媽媽做不到,你也不可能做到,所以要帶安全套,你女孩子一定要讓他戴!“。這個教育很可行,這樣教育女兒也很正確!

父親聽說梅森和女朋友分手了,勸解他說:女人都是這樣的,眼睛老是看著更好的,還老是喜歡控製男人。別上她們的當,把自己的事做好,知道自己該做什麽(know what you are doing),別把女人當你的中心。當你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合適的女孩就會出現的,I promise you!

父親在子女成長中的作用,常常被低估了。美國黑人成就比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很高比例的黑人都是單親母親家庭,家裏沒有父親,子女從小沒有一個男性榜樣,沒有一個心理靠山,在人生的重要關頭沒有一個男性導師,這個缺憾是很大的。有部俄國電影”賊“,一個單親母親和賊好上了,那個孩子在外麵被欺負了,賊繼父出去為他出頭,小孩看到那些欺負他的人被打的七零八落,那種自豪沒得說了!父親的作用不是問寒問暖,父親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中國這幾十年農村的留守兒童,既沒父親也沒母親陪伴成長,這個後果遲早要顯現出來的!

還好,影片一直停留在普通家庭層麵,少年隻是靜靜成長,沒吸毒濫交,沒無因反叛,沒遭受更多的校園暴力,沒同性戀,沒變成傻大黑粗體育生,特別順當地長成了文藝青年卻不是子承父業玩音樂(小時候有一年看到他房間裏有把吉他,還以為會這樣呢),變成了特別切題的攝影師。這不能不說不刻意,但是蠻準確。小正太頭發這個梗用得很好,臉上長出的青春痘,和結尾故作老成蓄起的胡須更好。

影片結尾時,母親果斷地“斷舍離”,要求一雙兒女把物品分類,留的,扔的,賣的,到她搬進公寓,隻有簡簡單單的東西,兒子上學去的時候,不過也隻有三件行李。她跟兒子告別時說,人生不過是戀愛結婚生孩子離婚再結婚再離婚,好像前一天孩子才學會騎單車,再往後“就是我的葬禮!”,“但我想要的更多!”,這是一個淚奔時刻!

正如片中紛繁的人物,少數在畢業大趴體出現,多數就那樣無影無蹤,就像第一季騎著單車追著搬家汽車的發小,很多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過客而已。生命不止,可能性不息,總會有人走過來走過去,你有定格的時光或者記憶,但是正如宋胖子那句經典的歌詞一樣,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樣回不來,說白了,真的是簡簡單單的事情。有的時候就是需要一個開頭和一個結尾。不過說到這兒,早已不是人生如戲或者戲如人生那麽簡單的事兒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大漢唐 回複 悄悄話 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