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親曆的科技生活產品的進化史(三):汽車

(2018-12-19 06:11:58) 下一個

有些毛粉,總愛過分吹噓毛時代的成就,居然說那時代造出了大飛機,後來被洋奴賣掉了。我沒機會接觸飛機,但從小對汽車很感興趣也有機會接觸,就談一談我的親身感受。

前幾年去過古巴,發現那兒象個汽車博物館,路上常能見到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汽車,就問怎麽解決零件問題,美古是敵國,而且這些車也不再生產早就在美國淘汰幹淨了。導遊說零件是古巴人手工製作的,Oh my god,這質量可是天曉得了。

70年代初的中國,也象個萬國汽車博覽會。馬路上能看到二戰時期的美國道奇十輪卡,中小吉普,應該有三十四年車齡了;蘇製嘎斯,中國的解放牌卡車和很多雜牌汽車。我爸廠的司機老金,是我的鄰居。他的評價是:美國車最好,蘇聯車其次,解放牌還行,其它車都是渣貨,最近廠裏進了一台“井岡山”卡車,開100公裏就肯定會拋錨,每次出車都提心吊膽,根本沒法用!

道奇十輪卡

蘇製噶斯

 

 

解放車其實是美國30年代的產品,二戰時美國將生產線援助蘇聯,蘇聯50年代援助了中國,建起了長春一汽。後來中蘇分裂,中國以後陸續建起的汽車廠,都是以解放牌為模板的,但質量卻沒能達到解放車的水平。由於解放車的產量並不大,主要滿足軍用,援外,當時越南正在打仗,胡誌明小道的軍車損耗很大,主要是解放車。因此,國內運輸嚴重缺乏車輛,汽車的生產和技術完全不能滿足基本需求。

解放車

這個問題在1973年左右突然得到了解決。仿佛一夜間,大街小巷出現了很多小輪子的卡車,我爸廠也分了二輛。老金說,這是日本賠給中國的,不要錢,日本人為了表示歉意,所以用小輪子以示自己是“小日本”。老金說,輪子雖小,裝貨不少,質量沒得說,再也不用擔心三天兩頭拋錨了。我到現在也沒搞清那批日本車為什麽用小輪子,因為以後也見到過大輪子的日產卡車。但學過曆史知道,這時中日建交了,日本開始了對中國大規模的援助。這段曆史很少有人提起了,但始於文革末期的日本援助大大幫助了中國,不但是汽車,不久開始的電器進步也與日本援助有關。

首批援華的日本小輪五十鈴卡車

再談談轎車。70年代初國產的轎車有紅旗,上海等,紅旗很少見到,上海車被稱爛車,既不舒服質量也差。更多的是蘇製伏爾加,標誌是一個鹿,特征是前輪明顯上翹,很獨特也很威風,市級領導才能坐。還有波蘭的華沙牌,局級領導可以坐,我有幸坐過一次,感覺就像騰雲駕霧一樣難以名狀地舒服。現在也很難解釋為何以後坐上再好的車,也沒那種感覺了?

伏爾加轎車

華沙轎車

改革開放後西方的轎車潮水般進入中國,國人很快認識了那些豪華車的標誌,一度還有人專門折這些標誌訛錢。但普通人擁有私家車還是要到新世紀後,可能差不多2010左右,認得的人裏十有八九擁車了。

中國人的消費觀有點特別,愛炫富。半導體收音機,錄音機,手機剛出來時比較貴,大街上就會有人提著走來走去,結婚時也是一手舉鮮花一手拿手機,現在想起來象個猴似的。但想要用汽車炫富,還真得有點實力。由於中國對進口汽車收很高的關稅,再加汽車使用維護耗材都很費錢,又不如房子那樣保值,所以豪華車的顧客始終有限。中國私家車開始興起時,大部分人還是希望同時將其作為一個生計的來源或補充,就是出租車,注冊的或非注冊的(黑車,那時候還沒滴滴網約車)。

最早的一批私家車,是一些進口的廉價車。80年代中期是蘇聯東歐製的,如“拉得”“布羅乃至”;90年代初是意大利的“菲亞特”,中後期是日本“大發”“夏利”。同時中國也開始生產一係列汽車,如“吉利”等。

私家車真正作為日用品而不是謀生工具進入普通中國人家庭,大致始於2004年吧。從那時起,就汽車消費水平而言,基本和國際接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fonsony 回複 悄悄話 最好笑的是冬天要常推車發動
fonsony 回複 悄悄話 日本進口的貨車肯定不是isuzu第一批、(如果你說七三年的)我廣東僑鄉在七0年前肯是有日本這種車是日野、且有一次我與公社的武裝部長的兒子一起坐過在晚上去某地拉貨、那部長的手槍、他兒子拿出來與我一起把玩、險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