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華文明誕生以來,中華民族就與其他民族有著長時間、大規模的交流互動,在中華文明的許多成果傳入世界的同時,世界其他文明的很多成果也傳入中國。
當然,最有名的就是葡萄(蒲桃)和葡萄酒,我們有一次講座就以“葡萄美酒夜光杯”為題目。葡萄中國普稱蒲桃,它的原產地可能是高加索山脈,西 亞、中亞這一帶,直到現在北緯40度一線是世界上主要的葡萄產區,中國也是一樣,中國自古有野生葡萄,也有人工培育的葡萄,但是中國大量的培育葡萄是西漢 張騫通西域以後的事,張騫通西域以後,帶回兩個最重要的物種,一個就是葡萄,還有一個是苜蓿。
由於漢武帝需要西域出產的良馬,也需要西域出產的馬飼料,作為優良飼料的苜蓿就隨著張騫漢使傳入中原,葡萄和苜蓿是張騫直接帶回的物產。我們這所說的西亞-中亞地名,我們指的是中國引進這些物種的地方,不是指它的原產地。
下麵的朝代名是中國最早引進這種作物的時間,或者是最早記載這種作物的時間。我們說傳入中國主要是指傳入中國漢族傳統生活的內地,由於中國疆域廣大,有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可能接受這些物產比漢族內地要早一些,我們所說的引入中國主要是指引入內地漢族居住地區。
苜蓿隨天馬,葡萄出漢臣,他們是隨著天馬和漢朝的使臣傳入中國的。
還有石榴,最早叫安石榴,為什麽叫安石榴?安指安國,石指的是石國,都是當時的西域國家中的中亞國家,也許是在三國時期傳入中國的。
核桃,又叫胡桃,原產西亞,引進中國可能是在東晉時期,因為是在東晉時期的書上最早有記載。
芝麻(脂麻、胡麻),西亞,南北朝以前。
黃瓜(胡瓜),印度或西亞,南北朝以前。(中國至少在南北朝有了黃瓜或者胡瓜)。
還有茉莉(耶悉茗花)西亞-中亞,西晉。
由於現在很多外國人到中國來,由於很多外國人學習中文,我們在海外建立了很多孔子學院,學中文必唱一首歌“好一朵茉莉花”以至於茉莉花差不多成了中國的國花,“好一朵茉莉花”這首歌差不多成了中國的第二個國歌,茉莉花在英語裏叫(jasmine flower)。
還有胡椒,關於胡椒多說幾句,中國古代的香辛料中,中國本土培育的可能是花椒,還有茱萸,端午節的茱萸,是中國古代的辛料。胡椒至少在南北朝傳入中國,開始與花椒分庭抗禮,成為中國辣味食品的主要調料。
還有開心果。很多孩子、小姐們喜歡吃,開心果有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學名叫阿月混子。至少在唐代就傳入中國。
還有菠菜(菠蓤菜),也是至少在唐代傳入中國。
還有西瓜,原產地在非洲,可能在南部非洲,逐漸傳入北部非洲埃及又傳入西亞中亞。但是,中國引進西瓜很有意思,從中國北部或者東北部的契丹族引入。現在西瓜已經成為我們不可缺少的物種。
剛才講了很多作物是在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朝傳入中國的。很多作物的名稱上有一個“胡”字。
還有胡羅卜、胡蔥、胡蒜等等。
中國引進外國作物有一個特點,但凡帶“胡”字的,大多是兩漢、南北朝傳入中國的;還有一種是帶“番”字的,就是明朝以後,傳入中國的美洲作 物;第三種帶“洋”字的,洋蔥、洋白菜等等,可能是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傳入中國的。所以,帶“胡”、“番”、“洋”的作物,大體上指示了我們這些作物傳入 中國的不同時代。
剛才說了半天,從西亞、中亞、印度引進這麽多作物,都是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那麽糧食呢?我們再回顧一下,外來糧食作物引進中國引起的三次農業革命。有人認為是兩次,我認為是三次農業革命,是由於外國的糧食品種進入中國而導致的。
中國古人描述中國食品的時候,一般是說人吃五穀。
五穀:黍(黃米)、稷、稻、麥、菽(豆類)。
“黍、稷”這兩種可以確信是我們華夏族的祖先自己培育的。“菽”是我國西北或東北少數民族培育的,“菽”就是豆類。“稻”,中國是培育水稻的 最早的產地之一,在中國南部百越民族,但是“稻”作植物的發源地不在中國而在東南亞和印度。然後“麥”,小麥、大麥,以前講多最早發源地在西亞。
所以,五穀中“稻、麥、菽”對於漢族來說都是外來作物。
第一次農業革命:商朝
小麥(來)、大麥(牟)
“貽我來牟,帝命率育。”——《詩經周頌》(周朝人懷念歌頌祖先的豐功偉績的詩篇)
傳入中國的物種主要就是小麥和大麥,就是麥類作物。在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漢族人華夏族人的主要糧食還是豆類,用豆類做飯,用豆類的葉子做湯,食品結構比較單調比較乏味。在商朝的時候產自西亞的小麥和大麥就沿著中亞、新疆河西走廊這條渠道進入了周人的祖先陝西這個地方。
上帝送給了我們來了牟,命令我們廣泛地培育。所以說,周朝人從一開始就知道小麥和大麥是外來的物種,是上帝賞賜給我們的。這個“來”就是“到 來”的“來”,篆字中的“來”字,它的形狀非常像麥穗。所以,後來的中國人也始終牢記這一點,認為為什麽把小麥叫做“來”,是因為它是一種外來作物,這可 能是推測,但這說明我們始終知道明確麥類是外來的物種。由於麥類引入中國,就引起中國飲食結構的變革,我們開始吃麥子,不光吃豆子。現在,麥作物文化是中 國北方農業的主要形式。
第二次農業革命:北宋,占城稻,來自越南的水稻品種,在中國南方江淮流域的廣泛普及。
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連年戰亂,五胡亂下,大量的北方人移居到南方,南方的土地、山林大量被墾殖。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由於北方陷入戰亂和割 據,又有大量的北方人越過長江進入南方,對南方再次帶來了各種資源的壓力,對糧食有廣泛的需求,正在這個時候,越南的占城稻傳入中國,在南方普及,解決了 當始中國南方對糧食的一種需求,從而導致了中國農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第三次農業革命:16世紀以後,美洲農作物的引進中國。
通過歐洲大帆船貿易,通過在菲律賓南洋一帶經商打工的中國商人、民工、農民,還有通過其他渠道,這些美洲作物經由東南亞菲律賓等地為中轉,開始進入中國,我們一一道來。
最重要的就是玉米(番麥)1550年代。
也就是說是西班牙殖民者進入菲律賓之後,幾乎是馬上就進入了中國,玉米它也是產量高收獲大,要求的條件比較低,容易成活,所以,幾百年間成為 中國一種非常重要的作物。但是,玉米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並不為很多中國人知道,是一種很稀罕的東西,我們看明朝小說《金瓶梅》關於玉米的介紹。
“一碟玉米玫瑰果餡蒸餅兒”
“兩大盤玉米麵鵝油蒸餅兒”
——《金瓶梅》
這說明玉米在當時還是一種稀罕物,是小孩的零食,或者是待客的珍貴東西,還不是很普及。經過幾百年的培育推廣,到了19世紀中期玉米在中國就已經非常普遍了,已經占有了中國糧食作物的1/6。
玉米在中國的很多說法,苞米、苞穀,但是在最早是叫番麥。
第二個是甘薯:16世紀晚期進入中國。
關於甘薯進入中國不妨多說幾句,因為史料比較充足。
甘薯進入中國是通過兩家姓陳的家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家是廣東東莞的陳家,當時陳家先生叫陳益;一家是福建福州的陳家,當時叫陳振龍,有沒有東莞或者福建陳家的後裔?
咱們說說福州陳振龍陳家,他是1593年從菲律賓千辛萬苦把紅薯引進中國的。為什麽呢?因為當西班牙殖民者進入菲律賓的時候,他們感到菲律賓 當地的作物不足以養活他們,他們就從美洲引進了甘薯,在當地種植,解決了當地的糧食問題,陳振龍,他是一個在呂宋島做生意的生意人,跟當時間廣東的很多人 一樣在菲律賓做生意,經商風氣很濃,他看到了當地漫山遍野種植的甘薯,想到了自己的福建老家,糧食短缺,時常有各種各樣的水旱風災,他就想把這種東西引進 老家,但是西班牙殖民者也非常嚴苛,他們不想讓這種東西引進中國,在各個口岸嚴厲盤查,陳振龍非常聰明,他拿了一根紅薯的藤條把它編在一個籮筐裏,然後帶 著這隻籮筐上船回到福州老家,由此繞過殖民者的檢查。還有一種說法是說陳振龍把藤條絞在一根繩子裏麵偷偷帶了回來,不管怎麽說,他曆盡危險艱辛把藤條帶回 來了。
帶回來之後,他跟他的兒子一起給當時的福建巡撫叫金學曾上了一份貼子,建議在福州試種培育這種紅薯。陳家率先在自家的農田裏開始終植這種東西,四個月以後引種成功。
他們自己記載,四個月以後,把土挖開以後,紅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蜜棗。大喜過望,立刻又給福建巡撫上了一份貼子,再次遊說 巡撫金學曾,廣泛種植,正在這個時候老天爺從反麵幫了一個忙。因為這個時候福建大旱,馬上麵臨糧食短缺的局麵,於是福建巡撫金學曾當機立斷,曉諭福建各地 立刻開始推廣紅薯,由此紅薯在福建得以普及,使福建得以渡過當時的糧食危機。
據說在福州為陳家立了祠堂,祠堂裏麵供奉的就是陳振龍和他的兒子,把陳振龍供奉為水部尚書,把巡撫供奉在廟中。陳家由此開始在全國各地推廣紅 薯的家族舉動,他們北上浙江、山東、河南,南下廣東,推廣這個東西,但是也非常不順利,因為像浙江、江蘇這些地方是魚米之鄉,不缺糧食,推廣過程中經曆了 很多挫折,但是,到了山東、河南以後,到了北方地區,由於這些地方經常遭受自然災害,所以反而容易普及,幾百年,一百多年之後,到了清朝年間,陳家後代, 就把家族推廣紅薯的經曆寫成了一本書叫《金薯傳習錄》。
現在紅薯已經不是我們主要的糧食作物了,吃烤白薯和吃玉米一樣成為一種口味的調劑了。但是,不要忘記他們的曆史功績。
還有一個馬鈴薯:(洋芋,荷蘭豆),17世紀中葉引進台灣。
土豆(馬鈴薯)最早是由荷蘭殖民者帶進台灣的,所以叫荷蘭豆,從台灣傳入中國內地。
玉米、紅薯、土豆,這些糧食作物,他們傳進中國,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糧食結構,而且使中國人在其後幾百年間度過了一次一次的天災人禍,也使中國 的人口,在幾百年間不斷地翻番上升。我們知道中國人口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剛剛上億,隨後,基本上以屬於每百年翻一番的速度上漲,到了20世紀初人口已達4億 5千萬。從4億到現在的13億,這個曆程大家曆曆在目不需多說。
中國人口從1億到4億,這個發展過程中,這幾種美洲作物的豐功偉績不可小看。所以,我們說中國民族受惠於美洲作物,美洲作物幫助我們中華民族生存、繁衍、壯大。
這些是美洲的糧食作物,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經濟作物,我們也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花生(番豆),16世紀早期。
向日葵:(西番菊)記載首見於1621年。
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常常說一句話叫“葵花朵朵向太陽”,毛主席是太陽,我們都是葵花,圍繞太陽旋轉,殊不知葵花是個外來物種。
名教的經典叫《葵花寶典》,我對此存疑,當時好象沒有葵花。像我們說的《大明宮詞》這部電視劇很棒,講唐朝的故事,但是,在唐中宗被貶為庶 人,在農村自食其力時候,他們家門上掛了一串老玉米,這就錯了,因為他沒有這個口福吃上老玉米。所以,名教也不大可能把《葵花寶典》作為他們的經典。
還有辣椒(番椒),記載首見於1591年。
還有一個電視劇《漢武大帝》講漢武帝繼位之初,為了準備對匈奴開展,帶領一些人微服私訪去漢朝和匈奴邊界,到了一個老鄉家吃油潑辣子麵。剛才 說了我對此存疑,也可能漢朝時吃的油潑辣子麵是用花椒做的,當時沒有胡椒更沒有辣椒。辣椒見於記載是1591年。辣椒傳入中國是個非常傳奇的故事,如果說 紅薯改寫了中國人吃糧食的曆史,辣椒就改寫了中國人吃菜的曆史。現在中國多少菜係裏都是有辣椒的,據說最早的川菜就是辣味,曾經用花椒,曾經用胡椒。辣椒 進入中國,最早也是進入東南沿海,進入台灣、福建、浙江、廣東。但是,在當地並不成功,因為與當地的物產、氣侯、生活習慣、口味不太符合。當地口味是比較 清單,偏甜、偏淡的。但是辣椒卻有一個輝煌的經曆,它沿著長江逆流而上,我們再看一下中國吃辣最嚴重的幾個地方,都在長江流域,湖南、湖北,貴州、四川、 雲南,辣椒又叫番椒說明也是外來的,還有一種叫海椒,說明是從海上傳入的,還有一種說法叫秦椒,就是陝西的秦,這個說明辣椒傳入中國可能不止一個途徑,還 有一個途徑可能是從西北陸路傳入中國陝西的,所以叫秦椒,還有一個途徑是從日本、朝鮮半島傳入東北,又從東北傳入華北,所以,東北朝鮮族等人也很喜歡吃辣 椒。
辣椒進入中國以後,就在中國許多地方迅速蔓延,由辣椒說到中國的幾大菜係,關於幾大菜係,什麽時候形成的,人們說法不一,但是,由於我們考察 了辣椒傳入中國的曆史,我們可以認為菜係的形成是很晚的,可能是20世紀上半葉,現在我們所說的“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這些地方形成這樣一種飲食習慣 基本上也到了清朝末期,甚至民國初期。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經濟生活的活躍,由於中國內地人員往來的活躍、頻繁、大規模,食辣這種習慣已經以前所為的速度,普及到了全國各地。
這是辣椒在中國的輝煌曆史。我曾經跟隨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的一些研究人員到四川和重慶開過會,拉美所的學者們各個是吃辣椒的好手,因為 他們常常往來於中國和拉美之間,他們吃過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是墨西哥的品種,他們到了四川以後,吃飯時點名要求當地餐館把最辣的菜拿來,吃了以後覺得是非 常失望。
還有西紅柿(番茄),16世紀晚期或者17世紀初期傳入中國。
現在還帶“番”字,林老師說過,現在想想炎熱的夏天如果沒有西紅柿該怎麽辦?
南瓜,南美洲產物,我沒有寫年代因為南瓜傳入中國年代不詳。
西葫蘆是南瓜一個品種,另一個名稱叫美洲南瓜,在美洲也是南瓜的一個品種,傳入年代不詳。
還有四季豆,豆角,芸豆。
還有菠蘿(鳳梨),16世紀末傳入。據說台灣的鳳梨和大陸的菠蘿很不一樣。
還有腰果,我們小食品中最後一個終於登場了,腰果也是南美洲產物,傳入中國年代不詳。
可可,這可能是南美洲引入中國最晚的,是1922年引進台灣,遠遠晚於巧克力引入中國。
最後一種,我打了個大大的問號,問大家這是什麽?
請大家欣賞這些畫麵。
沒錯是煙草。
煙草是印第安人一種產品,煙草在印第安人那裏有兩種功能,一種是祭司用品,一種是藥品,治療風濕的途徑。
西班牙殖民者進入美洲以後,看到印第安人吸煙非常驚異,他們也記錄了當時驚訝的程度,看到印第安人拿個(竹)筒子一邊著火一麵冒煙,很奇怪, 很快他們學會了抽煙,當這些殖民官員和商人把煙草帶回歐洲的時候,又在歐洲引起了很大驚異,看到人抽煙以後以為著火了。那麽,把煙草變成一種抽煙的惡習, 這個不能怪印第安人,隻是說煙草進入歐洲以後,進入中國以後,它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功能,變成一種人們的消費習慣,當然,也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對推 動經濟增長,改善人們的生活,也起到了作用。隻是現在我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煙草有害,煙民們要對國家做更多的貢獻,要多上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