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冰冰澳洲求醫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隨著蝴蝶效應,還在不斷發酵中。LG的微信朋友圈中為此事已有過口水戰,當然是國內團vs國外團。我沒有參與對此事件的討論,因為我認為這次的求醫失敗隻是一個個例,且我對個中細節也不是非常清楚,但今天有好友想聽聽我的看法,而我又在假期中,那就泛泛而談下吧:
1)中國醫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治愈李冰冰的發燒,當然值得點讚,但李冰冰的愈後長篇微博我個人覺得是有點過於煽情了,會造成誤導。人在異鄉,疾病纏身,醫院又不能很快給出明確的診斷結果,我能想象李冰冰當時的心情,心急上火有沒有?還有,在李冰冰回國前的那些天裏,她有沒有減少工作量,適當做些休息?病人的情緒對病情的發展是很關鍵的:回國了,到家了,感覺上病已好了一半了,是不是?
2)現在來回顧下自己幾次回國在國內的就醫體驗:
06年聖誕假期回國,到上海的第二天就咳嗽發燒了,去醫院,稍做檢查,知道是國外回來探親的後,也未驗血,直接被要求輸液,說是輸液的效果快,我全盤接受,並對醫生的體諒心存感激。輸液三天,體溫時好時壞,但是咳嗽沒有好轉。不過我相信過幾天藥效起作用了,病就好了。一周後,情況還是老樣子,但因為接近回國的日子了,我不想再去醫院人擠人了。於是就吃藥維持著了,回來的飛機上,為了不因自己的咳嗽影響周圍人,我喝了double dosage的咳嗽藥水。回來後立即去了家庭醫生那裏,他給了一瓶加了抗菌藥的咳嗽藥水,兩天後咳嗽就被控製住了,一周後病狀全消失了。我能因此而結論:國內醫院給藥過量還治療失敗嗎?
今年十月回國,也是第二天開始就有發燒咳嗽,去醫院後的診斷結果:急性支氣管炎。那個有些年紀的主任醫師在看了我的驗血結果後,給了頭孢、咳嗽藥水和克感敏,我按時服藥,加上這次回國沒有太多探親訪友的任務,所以有時間休息,在回來前我的病也基本痊愈了。
是人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醫護人員也不例外,特別是當你遇到一個經驗不是很足的醫護人員時,這種可能性會多一些,但你不能就此而以點蓋麵吧。我能理解李冰冰病愈後的心情,但激動的她在感激祖國協和醫院的同時,也應該尊重給過她治療的其他醫護人員,靜心想一想:你了解澳洲的醫療體係嗎?你的英語溝通有問題嗎?就醫英語比一般日常英語要複雜,我自己看病,或帶公公去看病前,都是會稍做下準備的。對醫生的診斷,自己也要想一想,有問題就問,畢竟身體是你自己的,有些微小症狀隻有你自己最清楚。
作為公眾人物的李冰冰,對自己的言行是不是需要更謹慎一些呢?想一想"澳洲醫生"的話,有沒有可以學習的內容?訴諸法律隻會顯示自己的小氣。
3)李冰冰回國後,在治療上有沒有使用特權?她的工作團隊在聲明裏說沒有,我會選擇相信,為什麽?因為她去的是協和醫院的國際部,條件自然會好很多,但價格一定也不會是大眾的。記得當初婆婆在國內從診斷出胃癌,到後來所有的治療,我們知道沒有關係是得不到那麽好的治療待遇的。在進市級醫院之前,在區級醫院治療時(她在這裏的家庭醫生叮囑她必須每月注射B12),因為中國和加拿大的醫療觀念不同,一件在加拿大非常簡單的事,卻搞得非常複雜。
每個係統總會有利有弊。我曾經和我的家庭醫生聊過這裏的醫療體係,他告訴我,加拿大的醫療體係較之國內的醫療體係,更注重預防醫學,這需要國家花更多的錢。加拿大人都會complain這裏的就醫速度(有時我會等上四個月才得到機會去見專科醫生),但因為基本是老叟無欺,所以大家還是認了。就我這些年來的就醫體驗,這裏醫護人員的attitude是非常讚的,讓你感到被尊重。我買了一個醫療險,在某些疾病發生時,我可以拿著險費去尋求更快的治療,到時我可能會選擇回國。LG說過一句話,我覺得蠻值得深思的:國內的醫療水平很好,但真正能夠享受到的都是那些有權有錢的。
對李冰冰澳洲求醫事件我最後的感慨是:李冰冰,你可以更勇敢,更堅強,更calm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