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
張愛玲曾在散文集《流言》中標榜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小資產階級′′,用第一次投稿所得的五元錢買了一支向往已久的口紅,找上海最好的裁縫量身訂做時髦的衣裳,去飯店吃上等西餐和奶油蛋糕。這些現在看來很稀鬆平常,每個女人都樂此不疲的事在四九年的新中國可都是與``勞動人民對立”的大事。張愛玲的性情和敏感,讓她先是去了香港,後移民美國,遠遠離開了她念念不忘,曾充滿愛恨悲喜的上海。
上海是張愛玲的生命生活之源,她的巔峰作品都是生活在上海的產物,離開上海後,她再也沒寫出象《金鎖記》,《傾城之戀》那樣的經典作品。張愛玲生活的上海,摩登與傳統並不對立違和,相反平安無事的各司其職,有人好京劇捧名角,有人喜聽西洋歌劇,看默片卓別林。上海人的聰明與接地氣大概也隱隱約約地影響著張愛玲,盡管人們很難把疏離世俗的天才女作家與“接地氣”聯係到一起。張愛玲的小說有著看透世俗和人性的絕頂聰明,她擅長於愛情小說,但她筆下的男女之愛現實多於美好,還常常是算計的,《紅玟瑰與白玟瑰》中那句‵‵白月光與蚊子血”的愛情麾咒,至今還讓人們回味著。《金鎖記》裏描述長年缺愛的七巧變態地把自己的不幸附加到親生子女身上,以及那句"所有女人都是同行"的名言使人不由得相信,孤僻的,與大眾疏離的張愛玲其實是最入世,最具人生煙火氣的作家。她敏感,聰明又性情,她愛享受生活,但不時又對生活充滿悲觀。除了天才和家庭背景,一定是上海的獨特土壤孕育了張愛玲。
新中國建立後的最初幾年,號召工人勞動階級領導一切,嫋嫋娜娜的旗袍還有鶯鶯燕燕唇膏大概被視為很腐朽的東西,西洋的歌劇電影也很可能被`‵無產階級′′唾棄,往日摩登溫柔的上海也變成了一片紅色海洋,滋養張愛玲的老上海不複存在了。凡此種種一定讓``小資‘′的張愛玲感到與周圍人和事的格格不入,所以1952年她決定前往香港定居。後來大陸發生了各色政治運動,不由感歎張愛玲當時``格格不入``的先知先覺救了她。
如果留在大陸,她會走得很難看。。。
她是冰雪聰明,深諳世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