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動物有沒有方言

(2018-02-28 14:25:31) 下一個

有人是不是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比如同樣種類的麻雀,但分別來自不同的地區,他們之間能否聽懂對方的鳴叫(語言)嗎?進一步說,同種群但來自不同地區的動物能夠交流嗎?如果可能的話,那麽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進行相互交流呢?能夠交流哪些內容呢?

我們先界定一下”動物語言“的外延,先把它定義為動物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換,這不僅僅包括聲音,還應該包括氣味,色彩,動作,甚至超聲波等等。 

比如,狗通過留下尿液的氣味來標識自己的領地;麝香的自然用途之一是雄鹿通過發出氣味求偶;熊喜歡在樹幹上磨蹭也是為了留下氣味表明這塊地方屬於自己的;還有螞蟻通過氣味來確定同伴是不是來自同一個螞蟻窩;即使是我們人類初生的嬰兒,這時候屬於動物本能最強的時期,也是通過氣味來尋找媽媽的乳頭的。總的來說,生物屆常常以氣味來求偶、追蹤捕食、鑒別同伴、發出警報、標明領地等目的。

雄孔雀通過”孔雀開屏“展示絢爛的色彩來向雌孔雀求偶;一種刺背魚雄魚,在追求雌魚期間、交配前、交配後身體分別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它們通過顏色來警告其它雄魚,表明雌魚的歸屬。

狗在開心的時候會抑製不住猛搖晃自己的尾巴;在犯了錯誤、驚慌失措的時候會緊緊夾住自己的尾巴;工蜂在發現蜜源的時候會跳”8字舞“來通知同伴;一些種類的野豬和鹿通過豎起尾巴的動作來向同伴報警。動作是生物界除了聲音之外的一種很重要的交流方式。

蝙蝠在漆黑的洞穴裏麵通過發出超聲波來躲避障礙物和辨別同伴;海豚除了能夠利用自己發出的超聲波做到這些之外,還能通過改變頻率和音量來進行更複雜的交流,比如發出求救信號、召集夥伴、標明危險等等。

上述的例子描述的絕大部分動物們先天與生俱來的交流能力,無論是孔雀開屏還是狗搖尾巴,都是它們基因裏麵攜帶的能力,全世界的孔雀與狗都是一個樣子。那麽,如果涉及到一些更加複雜的交流,比如動物的鳴叫,這個能力是先天還是後天的呢?如果是先天的話,相同物種分類下的動物,即使是各自來自很遠的地方,理論上也應該能夠進行交流;如果動物的”鳴叫“能力是後天發展出來的,那麽對照人類社會,來自不同地區的同種動物之間就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口音“,甚至”外語“的現象,它們之間可能隻能部分交流,或者完全不能夠交流。下麵我找了一些例子來看看我們能不能為這個問題找到一個大致的答案。

例子1:雄性的白冠麻雀在出生後100天之內可以學會年長的同類雄性鳥類的鳴唱。在實驗室環境裏,幼年的白冠麻雀學會了另外一個地區的方言。當動物穩定學會之後就不會再改變鳴唱的內容。而且,白冠麻雀隻學習本物種的鳴唱 。Marler, Peter, and Miwako Tamura. Culturally transmitted patterns of vocal behavior in sparrows. Science,1964 

例子2:就像人類不能一生下來就會說話一樣,一些鳥類的鳴唱也是需要後天習得的。牠們生下來的時候雖然也能鳴唱,但可以說隻是咿呀學語的程度,需要在語言敏感期,身邊有年長者『父母』才能最終出師。或者說,在同一個物種中,由於父母的後天教育不同,子女會學會不同的鳴唱。 The Development of Birdsong  JSTOR: The Condor, Vol. 64, No. 5 (Sep. 

而且因為牠們一般不看電視廣播網絡啥的,沒有那麽多使方音趨同的因素阻止方音分化。如果你穿行在被稱作 nuttali 的白頂雀地盤,幾公裏之後,你就會發現鳥語不是漸漸過渡的,而是突然切換的。 而且,有研究顯示這些畜生,至少是白頂雀,也是會歧視外地口音的。 JSTOR: The Condor, Vol. 73, No. 2 (Summer, 1971), pp. 208-213 

最要命的是(特別是後代的命),白頂雀妹子們不太願意和有外地口音的小夥做愛…… The behavioral response of female Nuttall's White-crowned Sparrows to male song of natal and alien dialects Early Experience Determines Song Dialect Responsiveness of Female Sparrows 

例子3: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對南極半島和麥克默多海峽數百頭威德爾海豹發出的聲音進行了電腦分析,發現南極半島海豹用21種叫聲來傳送信息,這些叫聲音調低沉,比較短促;而麥克默多海峽的海豹用34種叫聲進行交流,這些聲音音調洪亮,持續時間較長。

例子4:但在臨近區域內,同種鳥的鳴唱是類似的,而與較遠的地方不同。但一般來說,留鳥的鳴聲方言明顯,候鳥的方言不明顯。

理論上講,鳥類對同方言的識別程度更高一些。但在實際程度中不一定。拿我之前搞過的白頭鵯來說,北京海澱區的白頭鵯對武昌白頭鵯的回放作用,與漢陽白頭鵯對武昌白頭鵯的回放作用在統計上沒有差別。

一些鳥類的方言,尤其是留鳥的方言,受地域的影響比種類的影響要大。還是拿我搞過的白頭鵯來說,桂林的白頭鵯海南亞種與指名亞種之間的鳴聲差異,遠小於當地指名亞種與北京的指名亞種的鳴聲差異。甚至桂林的白頭鵯海南亞種的叫聲和武漢的指名亞種的鳴聲的相似程度都大於後者與北京的指名亞種鳴聲的相似程度。但是,武漢的白頭鵯對這些鳴唱都有反應,並且從統計上來說它們的反應沒有顯著差異。

例子6:動物也有方言

綜上所述,如果涉及到高級動物的較為複雜的交流方式,絕大多數情況以”聲音作為媒介“,基本上都是屬於動物後天由長輩那習得的。隨著不同種類的動物對”口語“的依賴程度不同,同種動物之間很可能會出現”地域口音“的差別。就像說中文的家庭裏的狗狗,可能會同說英文的家庭的狗狗玩得很好,但狗主人很可能會注意到狗狗們之間會很少發生聲音上的交流,而多為動作行為上的交互。

 

部分引用內容取自《知乎》《果殼》等等網站,作者保留版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