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斯基摩人的文化與北極地區特有的地理以及氣候特點緊密相關。極地高緯度地區的季節與世界上其它地區相比有著更大的差異。整個冬天都是極夜,幾個星期都見不到任何陽光。天地間隻有白雪反射形成灰蒙蒙的一片;而北極地區的夏天太陽永不落下。夏天是一年之中唯一氣溫能達到零上的季節。但夏天同時也是一個讓愛斯基摩人厭煩的季節。到處都是吸血叮人的飛蟲。地表的雪融化後到處流淌,形成一片又一片的沼澤,讓人無法旅行。極地地區地表下依然還是凍土,所以地表水無法滲透下去,隻有存留在地麵上。同時這種情況造成極地地區樹木無法生長,隻有在個別較低緯度地區能夠生長極少量的,矮小的柳樹和凱木。
下圖是極地地區樹木的樣子。
愛斯基摩人在傳統生活中所能獲得到的木材可以說隻能靠天吃飯。他們或者在河流沿岸,打撈從上遊森林地區漂流下來的木料;或者在北極的海岸邊撿拾從北美或者亞洲通過海洋漂流過來的樹木。
即使在這種嚴酷,物資奇缺的情況下,愛斯基摩人沒有選擇像野獸一樣生存,他們仍然能夠發展出一套成熟有效的生產工工具和生產方式。他們用非常有限的原材料,支持一個又一個愛斯基摩人家庭的生活。他們用簡單的材料,比如冰,動物的皮,骨頭和石頭,製作出各種各樣特殊用途的工具。比如僅僅使用雪來建造房屋。其結實耐用程度能夠支持一個家庭一個冬天的居住使用。他們用木料和動物皮革製作狗拉雪橇和獨木舟。他們用動物皮革皮毛製成防寒服和內外衣,其款式已經成為現代很多防寒服品牌效仿的對象。
任何一個人,如果在博物館仔細欣賞過愛斯基摩人的工具或者武器作品之後都會非常驚訝。都會被它們優美造型所感染,甚至會想去重新詮釋美和藝術的真諦。在遙遠的北方,那裏的人類每天麵對嚴寒、饑餓、惡劣的氣候。在那裏,能夠活著就完成了生活的真意。但超出我們想象,藝術和美反而是屬於愛斯基摩人生活的基本追求之一。不僅是他們,愛斯基摩人南方的鄰居Athapaskan阿薩巴斯加和Algonkian阿岡昆印第安人也是一樣。Samuel Hearne,一位18世紀服務於Hudson's Bay公司的貿易人員。他在一個冬天的旅途中,意外的發現了樹林中的一個小屋,裏麵生活著一個獨居的愛斯基摩女人。這個女人介紹說:他曾被另一個部落綁架,在七個月之前她設法逃了出來。從那個時候以來,她一直是獨自在這居住。他掌握一些狩獵技巧,通過設置陷阱誘捕一些小動物,於是便在這裏生存下來。Samuel在他的書中評價道:很難想象一個人能夠寧願與世隔絕七個月。沒有任何與他人交流,人很容易陷入絕望狀態。一定是有什麽東西能夠持續的給予她生存下去的力量。Samuel發現:女人所有的衣服都是她自己縫製;所有的物品都是她自己製作;所有的食物都經過她精心製作、味道可口;她的屋子裏的物品都擺放的井井有條;她甚至還給其中一些物品加以精心的裝飾,給人一種浪漫的氣息。
愛斯基摩人是如此熱衷於藝術和美的創造,這推翻了,一個一直以來在某些人心中的陳腐觀念 ----- 所謂的地理決定論。比如說,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們就一定會比溫帶地區的人懶惰。他們不願意工作,得過且過。我們都知道實際情況並並非如此。我們所看到的現象與和實際的原因並沒有太多的必然聯係。
實際上,自然環境並不能決定人類文化的類型。它僅僅能夠限定人類文化發展的邊界。拿愛斯基摩人來說,環境限定了他們不可能發展出發達的農業文明。但環境會給這個文化的發展提供若幹個不同的選擇。並且不同等級的文化,會不知不覺的從大自然提供的不同選項中選取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繼續發展。比如說,北美的愛斯基摩人為了適應極地的環境,創造出了igloo雪屋、kayak獨木舟、sled狗拉雪橇、harpoon魚叉和snow goggle雪鏡。但生活在西伯利亞極地地區的人,他們擁有和北美愛斯基摩人幾乎一樣的地理和氣象條件。比如Chukchi楚科奇人,他們就發展出了與愛斯基摩人不同的文化。楚科奇人並不建造雪屋。他們建造木質結構的屋子並在牆壁上鋪上獸皮用來保暖。實際上楚克奇人生活的地區的樹木也像愛斯基摩人周圍的地區一樣稀少。楚科奇人並不像愛斯基摩人一樣精通狩獵。愛斯基摩人狩獵馴鹿,而楚科奇人飼養、放牧馴鹿,用來作為食物和衣服來源。同愛斯基摩人一樣,楚科奇人也適應了極地北方的生活,但是他們選擇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所以說地理環境會限定文化的發展方向,並不會決定文化的發展。
愛斯基摩人在雪屋中是如何解決大小便問題的?
我們都知道,愛斯基摩人冬天是在雪屋裏生活。那麽在這個雪屋裏愛斯基摩人是如何解決吃喝拉撒的問題呢?吃喝的問題很容易想象,那麽拉撒呢?有過在東北農村生活經驗的朋友可能都會知道。由於廁所是在室外,所以寒冬臘月上廁所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凍屁股)。這樣來說,上廁所這件事放在北極這裏,就更成為了一個問題。那麽愛斯基摩人是如何解決個人的衛生問題呢?
難道是因為他們特別不怕冷?可以冒著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在雪屋外麵頂著寒風上廁所?還是說他們在雪屋裏麵,當著家人的麵“解決問題”?反正北極特別寒冷,氣味兒不容易傳播,可能也不會很臭。還有人說,愛斯基摩人同北極熊一樣,冬天可以處於冬眠狀態?這樣他們就不用上廁所。那麽究竟上述的這些情況哪個更符合實際情況呢?
愛斯基摩人把雪屋稱為Igloo。常見的一個誤解是,我們以為所有的愛斯基摩人都建造雪屋。實際上隻有居住在北極中部和格陵蘭島上的愛斯基摩人才以雪為唯一材料建造雪屋。其它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則會選擇包括冰雪之外的材料去建造間自己的居所。這是因為既然有了比起冰雪更好的材料,為什麽不去利用呢?有條件的話,比如說他們會以鯨魚的骨骼作為房間的梁,然後將雪磚鋪在外麵,並在房屋的周圍圍上獸皮。這樣的話更結實,保暖更好。在室外溫度零下45度的情況下,根據居住的人數多少,屋內的溫度可以達到零下7到零上20度之間。有一些愛斯基摩人,由於居住在河邊,可以得到上遊漂下來的木料,他們都使用木頭為主要材料建造房屋。
雪屋分兩種,一種是臨時性的。比如狩獵者在長途狩獵的過程中,僅僅用來休息一至兩晚上的雪屋。這個會很小,可以容納1到2人像一個倒扣的碗一樣的建築。另外,愛斯基摩人還建造中型和大型的雪屋。中型的雪屋是給一個家庭來居住,常常會使用一個冬天。大型的雪屋是用來舉行活動,規模可以達到容納20人以上。
對於這種需要較長時間居住的雪屋,建造起來就要複雜得多,往往需要若幹個人共同參與。在雪屋的主體房間建造完畢之後,建造者還會在背風的一側修建一個通道,在通道口搭上獸皮作為出入的門。這能夠進一步減少室內溫度的流失。接下來他會在雪屋的另一側建造一個小一些的單獨房間作為儲藏室,放置過冬的肉類食物。並且還會在主房間到門的過道旁,另外建立一個小的雪屋用作廁所。最後在雪屋外頂風的一側,還會建造一堵雪牆,用來阻擋冬季的寒風。愛斯基摩人建造雪屋的主要工具是雪鏟。傳統上是由馴鹿的鹿角做成,前端被磨成鏟刀的形狀,雪鏟通常有兩個手柄,一個手柄在頂部,另一個在中間,用兩隻手握住來鏟雪。當然,有條件的愛斯基摩人的雪鏟也用了薄而輕的木材做成。
所以在上麵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愛斯基摩人建造的雪屋裏麵已經準備好了衛生間。當然如果是打獵過程中建造的臨時小屋,是不存在單獨的衛生間的。因為僅僅需要住宿一到兩個晚上,所以很多獵人就在雪屋裏自行解決了。同時還需要補充一點。傳統上愛斯基摩人的食物基本上為肉食,所以愛斯基摩人平均的大便頻率每四到五天一次,這也間接減少了在任何情況下把皮膚直接暴露在寒冷空氣中的機會。
那麽在愛斯基摩人建造的雪屋廁所裏麵,他們是如何處理排泄物的呢?很簡單,就是在雪上挖個洞,之後用雪蓋上。一個雪屋廁所使用多次不能再用之後,就推倒,在旁邊再建造一個雪屋作為廁所。所以,愛斯基摩人的大人,會經常反複對孩子強調:不要吃那些黃色的血!至於為什麽,大家都能明白了吧。另外有人會問:廁所直接跟住所相通不臭嗎?雖然北極的冬天氣候寒冷,但實際上排泄物還是很臭的。根據十九二十世紀探險家的回憶:進入愛斯基摩人的雪屋中,最強烈的氣味兒,並不是排泄物的臭味兒,而是那種海鮮略微變質的"喀喇"味道。愛斯基摩人在雪屋中要度過整個冬天,一切衣食住行相關的活動都發生在這裏。包括處理打來的獵物(比如海豹),剔除內髒,撥皮,鞣製皮革,等等這一切。這些生活活動所產生的氣味,其實要遠遠大於排泄物帶來的臭味。
這樣來說,還有人對北極圈的特色旅遊充滿憧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