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僅限站內轉載,站外轉載請私信聯係作者。
如果說愛斯基摩人是一個民族,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會有些牽強。近現代的所謂愛斯基摩人大致分布從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北部,到阿拉斯加,至加拿大西北育空地區,向東沿哈德遜灣,直到魁北克省北部沿海地區及拉布拉多,隔海為愛斯基摩人最大的聚居區 — 半獨立的格陵蘭島。整個族群大致為十幾萬人左右(這個數據來源於人口統計中“自我認可為愛斯基摩人”的人口總和。根據筆者的親身觀察,其中有很多愛斯基摩人與白人的混血,也把自己歸納入這個圈子。其中不乏有為了享受本國優厚的少數民族福利有關)。盡管傳統上這些人都生活在北極圈,或者北極圈臨近地區,並且依賴北極地區特有的生態資源作為生活基礎,但不同地區間的語言,以及一些文化特點卻相距甚遠(加拿大和格陵蘭生活的愛斯基摩人往往聽不懂居住在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的口語)。這也導致學界對誰是愛斯基摩人的定義總有一些門派差別。甚至對廣為人知的愛斯基摩人既為因紐特人的說法,至今仍未有定論。大部分學者支持愛斯基摩人的叫法是死敵印第安人對其的侮辱性稱呼;也有學者堅持說:隻有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堅持自己是Inuit因紐特人的說法,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Yupik皮克人,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也有自己獨特的稱謂,所以用因紐特人代指所有愛斯基摩人並不合適。
但無論如何,從人類學來分析,所有的愛斯基摩人都來自同一個人種。他們如今在亞洲的近親就是藏族人。
在大致一萬多年前的玉冰末期,愛斯基摩人的祖先大概是最後一批從亞洲通過還是陸地的白令海峽來到北美大陸。這個遷徙過程不是一次性的,大概經曆了幾百到上千年時間。他們很可能以部落為單位,或者因為追逐大型野生動物群落,或者是有目的地向新大陸遷移。
接下來,在不同批次的愛斯基摩人通過落基山無冰走廊向合適生存的美洲中南部遷徙過程中,遇到了早已在此地定居的印第安人。不同的人種、語言、風俗習慣,更重要的是對冰川時期末期本來就有限的生活資源的分享,勢必會產生衝突,導致戰爭。很顯然,作為後來者愛斯基摩人被擊敗。沒有被消滅掉的愛斯基摩人於是轉頭向北,設想能夠重新回到亞洲。很可惜這個時候冰川時期開始結束,白令海峽間的海橋重新變成幾十裏寬的大海。也許其中有一部分愛斯基摩人提前返回亞洲,成為了俄羅斯現今愛斯基摩人的先人;也許這批愛斯基摩人從來就沒有過嚐試跨越白令海峽路橋的行為。但無論如何,至今生活在北美的愛斯基摩人的先人,一定是當時被迫滯留在阿拉斯加的那一批人。
那麽言歸正傳,為什麽近現代,相比世界上其它同樣生活在原始生態方式的大量族群,學界偏偏對愛斯基摩人生活方式、文化等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研究?這其中有什麽具體的原因嗎?
這其中的確有其特殊的原因。社會上對愛斯基摩人的興趣更多是出於獵奇;學界對愛斯基摩人的探討更多是對社會組織/演化學的知識積累。為什麽這麽說呢?
這是一個人類在極端自然條件下,能夠生存和繁衍的最好的自然實驗的例子。
放眼全球的生態圈,除了南極洲人類無法生存之外,北極生物圈是環境最為特殊、條件最為惡劣,然而又有人類自給自足生存的環境。在這裏,極端嚴酷的環境,很可能一個錯誤的判斷和行動就會導致危機生命,而隻掌握石器工具的愛斯基摩人,卻能夠世世代代生存繁衍下來。其中經過無數生命總結出的生存經驗,如果能夠給予歸納分析,會是對人類社會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試想,一旦地球發生核大戰,或者全球性的大型自然災害(地震、海嘯、火山噴發等),造成生物大量滅絕,幸存的人類失去了大部分現代科技。那麽,首先,怎樣的社會組織,行為方式和管理方式才能夠保證人類能夠生存下去呢?很顯然,到時候什麽三權分立、議會製,君主製都無法適應這種新的社會形態。而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將會給予人類最佳的參照。
另外,以目前人類的繁衍速度和科技水平的發展前景,很可能在幾十或者幾百年內就將走出地球,進行宇宙移民。其它星球的生存環境,很有可能遠比北極更加嚴酷、更加富有挑戰。比如現代已經探明可能,或者曾經可能存在生命的火星和土衛六。盡管將來準備宇宙移民的人類將會掌握更先進的科技、配置更高級的裝備,但有一點將是先人和後人將共同遇到的 - 如何在完全陌生的生態環境中生存繁衍?如何利用新環境的提供的資源和條件製作工具來滿足衣食住行的需要?如何規劃有效率的社會組織/人與人的關係/重新定義家庭倫理/等等?
由於北極地區存在極晝和極夜的現象,就是全年有連續6個月的白天或黑夜,這對於在北極地區生活的人類不能不說是一個不小的情緒挑戰。但好在存在太陽光的折射和地麵白雪的反射,北極的極夜並不是完全漆黑的,而是會給人一種傍晚的感覺。
我們有必要再來介紹一下北極地區的生態係統和食物鏈。從北溫帶向北,接近北極地區首先會遇到幾百到上千公裏寬的亞寒帶針葉林帶 - 又叫泰加林帶。泰加林帶的北部末端以永久凍土層為分界,表現為由針葉林逐漸過渡到相對狹窄的灌木層,然後是草類植物層,最後是大片的苔蘚、地衣層。形成這種植物類型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凍土層。當地麵以下開始存在永久凍土層的時候,樹木的根部便無法穿透凍土向下生長,同時地表的強風也影響樹木長高。所以,隨著逐漸向北,凍土層逐漸增厚,植物也呈現低矮灌木、類禾本植物、草本植物、苔蘚和地衣的漸次分布。直到最寒冷的區域,絕大部分地表都是裸露的(因為降雪少與水分揮發的原因)。
在這種自然條件下,由於植物種類的限製和生長期十分緩慢,是無法產生農業的。第一:北極生態圈的植物中,可供人類食用的隻有一些漿果類植物分布比較廣泛。第二:北極苔原南界的植物每年生長期約90天,北界的生長期僅僅20天,再向北,北冰洋腹地島嶼上的地衣每年隻能生長1~2天(這種情況下的植物種子會經過若幹年才會逐漸成熟)。這就是為什麽愛斯基摩人隻能選擇肉類作為主要食物的原因。
但人類本身是雜食性動物,這代表著如果想健康地生存,人類個體就要在肉食之外,保證攝入一定量的纖維素、維生素、和碳水化合物。愛斯基摩人也沒有擺脫這個自然規則的製約。他們喜食生肉、生食動物內髒、喝動物血液的飲食行為正是為了更多地攝取維生素;他們在食用馴鹿的時候,常常連馴鹿毛發一起吃掉,這是攝取纖維素的一種途徑;同時,他們將馴鹿或者其它食草動物胃裏麵半消化的苔蘚也放入口中,這是吸收碳水化合物的一種方式。但這種飲食習慣雖然保證了營養的均衡,卻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和寄生蟲的傳播。
陸地上愛斯基摩人的主要肉食來源是北極馴鹿、麝牛、北極兔、旅鼠、北極熊、北極狼、北極狐等等,其中比例最大的就是北極馴鹿。這是因為北極馴鹿既喜歡群居,有容易撲捉,並能提供大量的肉食和皮毛。但是北極馴鹿在冬天會遷徙到泰加林帶北側躲過嚴冬,春天再重返苔原。泰加林帶是愛斯基摩人與印第安人的勢力分界線,所以愛斯基摩人隻能在春夏季節才捕獵北極馴鹿。至於其它的陸地動物,如麝牛雖然也是以群體方式生活,冬天也會繼續留在北極苔原生活,但它們數量較少,獵取相對不易,無法滿足愛斯基摩人冬季的食物需要;北極兔、旅鼠等小型食草動物能夠提供的肉食太少;北極熊、北極狼、北極狐本身就以肉食為生,單位麵積的陸地上的數量就更少了;陸地上河流冬天會結冰或者消失,隻有夏天才能提供魚類資源;北極的鳥類絕大部分是候鳥,冬天會飛回到南方。
這種食物結構就製約了愛斯基摩人必須采取一種常年不停遷徙的生活方式。春天苔原化雪之後,追逐著北極馴鹿群,或者選擇食物豐富的地點,不斷地小距離遷徙。在冬天來臨之前,由於陸地上的食物資源開始短缺,愛斯基摩人便需要長距離遷徙到沿海。冬季隻有沿海才會存在獲得足夠肉食的機會。但即便是這樣,冬季對所有愛斯基摩人來說也是一個充滿恐懼感的季節,即使是最好的獵手也可能無法獵獲足夠所有人生存的食物,這就意味著很可能有些家庭成員會餓死。
由於冬季的食物來源非常重要,愛斯基摩人對冬季的捕獵行動非常重視。絕大多數愛斯基摩人冬季都是沿著海岸線遷徙。海洋能夠提供的主要食物以魚類、海豹、海象、和鯨類為主。這中間,海象與鯨類,依靠單獨一名狩獵者都無法捕捉。但它們卻是愛斯基摩人冬天最重要的食物和工具來源之一。魚類隻能提供肉食,而海豹、海象和鯨還能提供保暖的皮毛、烹飪和照明的燃料、製作工具的原料。愛斯基摩人尤其看重鯨類,一旦成功捕獵,一個小群體這個冬天中很長時間都不必再出去打獵。
所以愛斯基摩人的遷徙群體的規模便主要以這種捕獵方式來決定。一般來說,捕鯨需要6、7名到10幾名成年獵手。所以,大多數愛斯基摩人的群體也以此為依據的家庭組成。在這種群體中,沒有血緣繼承關係的領導者。家庭之間,或者大家保持一種平等的關係,或者其中最傑出的獵手具有最多的權威。
由於愛斯基摩人經常處於遷徙的生活狀態。在遷徙中,除了必要的食物,人們受到交通工具(狗拉雪橇和單人皮艇)的限製,無法攜帶大量其它物品。這就決定了愛斯基摩人除了極少數個人工具和衣物,不存在私人財產的概念。鑒於生存條件嚴酷,和集體狩獵方式,愛斯基摩群體內部多表現為類似原始共產主義的生活規範。
家庭是愛斯基摩人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絕大多數是一夫一妻製,由父母包辦婚姻。沒有具體的婚禮儀式,一旦年輕人成婚,便被要求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丈夫負責狩獵,保護家庭和維修工具和房屋;妻子負責烹飪、整理皮革、縫製衣物和照顧孩子。夫妻生下的孩子,男孩子的數量一般會保持對女孩子的數量優勢。相反,超出的女孩子在出生後會被溺死。這主要因為男孩子長大後會幫助父親捕獵,輔助家庭,女孩子能夠承擔的家務比不上食物的消耗。不僅是這樣,當愛斯基摩人超過了最年富力強的狩獵年齡,開始衰老,一旦群體遇到食物危機,這些人就會打包自己的捕獵工具,攜帶很少的食物離開部落。他們絕大部分的下場都可想而知。另外,如果正在追逐鹿群遷徙和部落中有孕婦要臨產,這個群體一般來說都不會停下來等候新生兒降生,而是為產婦搭好帳篷或雪屋,然後留下一些食物。產婦生產之後再自己攜帶新生兒跟上遷徙的隊伍,但能不能追到就隻能各安天命了。這些舉動在外人看來都有悖倫常,但也不難理解,都是嚴酷生存環境的逼迫。
同樣,愛斯基摩人也形成了一些值得外人稱道的行為方式。比如,集體捕獵的成果都會在群體內平均分配,這樣會保證大家都有機會活下來;由於愛斯基摩人居住非常分散,又需要經常遷徙來獲得足夠的食物,所以他們對信息的交換特別看重。這也表現為愛斯基摩人非常好客。為了增進關係,過去還有向客人提供自己的妻子陪睡的傳統;另外,也是出於信息交換的目的,尤其是夏天,不同部落間的愛斯基摩人還有互相走訪的習慣。在走訪中,人們相互交流食物、氣候、等等休戚相關的信息;大概是愛斯基摩人很清楚自己種群數量很少,所以在人們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很少會發生流血衝突。絕大多數情況下,矛盾雙方會選擇相互忍耐(也可能是部落文化氛圍的影響),或者采取一些幽默的行為減輕矛盾(這大概是因為生存的壓力要大於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孩子對於愛斯基摩人來說很重要,孩子不僅屬於家庭,部落中的每個人都認為全體成員都有養育所有孩子的責任。很多成年的愛斯基摩人並非成長於親生父母的家庭裏。這可能是親生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無法養育那麽多的孩子。
由於十八世紀以來白人與愛斯基摩人大量的接觸,以及各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如今的愛斯基摩人早已過上了與白人一樣的生活方式。除了通過博物館與故紙書籍,我們已經無法再領略到愛斯基摩人的先人是如何在北極地區生存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