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
2016 (134)
2018 (376)
2019 (334)
2020 (189)
【回憶】懷舊說電影:看電影我還是對國內電影情有獨鍾,中國電影雖比不上荷李活好萊塢,但東方文化和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等等從中國電影裏可以回憶,電影不隻是誤樂他可幫助回憶過去,我雖是農村人但看電影相信比城市人還要多。50年代老家駐軍經常放電影,那些電影是部隊放給軍人看的,一到放電影周圍都站有哨兵,小孩進去看軍人是不怎麽管的,小孩容易進去但有時也會被趕,成年人不準看,我老家那時沒電放電影用軍車發電,銀幕一塊大白布,一有電影放周邊村子小孩都跑來看,這些電影對我們那代人影響很大。
那些電影大部分都是戰爭片,我記得最開始還有蘇聯片堅守要塞,牛虻毀滅,無聲片也看過。抗日戰爭片有平原遊擊隊、鐵道遊擊隊、地雷戰、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記不起來的還有很多。解放戰爭片有智取華山、智取威虎山,洪湖赤衛隊,紅色娘子軍,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林海雪原等等,反特片有虎穴追蹤、夜半歌聲、南海湖,一江春水向東流等,朝鮮戰爭時記錄片,那時已知美國在仁川登陸都有水陸坦克了,我對上甘嶺情有獨鍾,那首電影插曲(我的祖國)郭蘭英唱的,我到現在還會唱呢。故事片有農奴、祝福、還有好多記不清了,那些電影製片廠,有長春電影製片廠、工農兵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好像有個解放軍電影製片廠,好像也有上海的,忘了。
到香港後也經常跑去戲院看電影,香港戲院每天放六場電影,早場十二點半放些老爺片,兩點半、五點半、七點半、九點半放正片,還有十一點半午夜場,我喜歡看國內片、那時香港隻有幾間左派戲院,珠江,高昇、普慶、銀都、國泰等,高昇戲院離洗衣房最近經常去,高昇戲院還有三樓的票價最便宜,從三樓往下看銀幕又髙又遠所以票價便宜。
受孩時影響我愛看大陸電影,最初國內進來的影片隻有故事片,追魚、天仙配,牛郎織女、劉三姐,劉三姐最賣坐。後來有些抗日戰爭片,我還喜歡香港神神化化武俠片,如來神掌、仙鶴神針,之類影片,最喜歡看曹達華於素秋電影。北河街石硤尾皇宮戲院聽說是曹達華的,專映華探長的電影及武俠片,聽說 曹達華沉迷賭博輸掉片場和戲院,曹達華人生如戲一生曾輸掉三億港元。曹達華探長晚年病逝英國。
我記得香港戲院(香港人不叫電影院)有幾類,一類專放西片、一類是本地粵語片(曹達華、石堅、陳寶珠、蕭芳芳等武俠片)、另一類專門放國語片(邵氏、大陸),還有少數戲院專放黃片兼跳脫衣舞的,旺角彌敦道東樂戲院當時全港最大的戲院,舞台亦是全港最大的。跳脫衣舞的何東的東樂戲院就是其中一間,那個年代中國人很保守,想去不敢去不去又想去,現在看來司空見慣,也沒覺得有什麽。東樂我隻到過兩三次,其中一次是看仙樂飄飄處處聞,佐敦戲院、油麻地戲院最老。
初時那些又小又老的小戲院,沒開影時還有人進場賣小吃,香煙、香口膠、鹹肉花生、麥豆、糖果餅幹什麽都有得賣。那時香港戲院飛仔炒飛票大行其道,一對對情侶如果遲到那隻有和他們買了。60年代香港女明星流行自殺,一年個,64林黛、65莫愁、66李婷,67丁皓、68樂蒂、69杜娟、74白小曼76林鳳。
我記得香港電影院(戲院)最初銀幕是四方的,銀幕前麵還有兩邊垃的大布簾放映時大布簾才慢慢兩邊拉開,廣告後才開始,換帶時也加插廣告,從四方銀幕進展到闊銀幕、弧形銀幕,後來才有立體聲電影。香港電影院黃金時代大概是七、八十年代,開完一間又一間到處都是戲院。1989年,香港電影院總數為121家,每年逐漸減少。1997年,香港電影院首次跌破100家,隻有89家。自2006年起,香港電影院的數量基本維持在47家左右。自從有了錄影機電影院行業一落萬丈(不止千丈了),到英國後為了生活對電影幾乎絕緣,幾十年來一共隻看了不到十頭八部。
自從電視劇興起和錄影機登場後,傳統電影和電影院己日落西山了,我們這裏電影院以前到處都是,現在電影院濃縮到一座大樓裏,和以前看小電影差不多,說它現代化先進了,我看不見得,從入場人數就可以看出來,過去對電影追捧那股熱情現在己看不到了,現在看電影在家裏也可以看,電腦一搜什麽都有,坐在家裏衝杯茶飲杯酒慢慢受享,電影院行業就快和以前趕屍業差不多了,就快退出曆史台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