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戰疫故事】華人醫生戰疫日記:這場疫情讓我重新認識了美國
【海外網4月20日|戰疫全時區】“中國戰場的捷報一個接一個,令人高興。美國這裏卻是戰事吃緊。紐約封城了,那裏的醫療係統近乎要被新冠擠爆,重症監護室一再擴充,專科醫生也被召喚去當一線內科醫生用了……”,美國華人醫生黃鸝在3月21日的“戰疫日記”中這樣寫道。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就職於加州一家醫院住院部的內科醫生黃鸝一直堅守在一線,她在工作之餘,采用日記形式記錄著戰疫過程中的所見所聞。“這場疫情讓我重新認識了美國”,來到美國已有15年之久的黃鸝說。
黃鸝醫生工作照(受訪者供圖)
“忙碌的一天從呼機聲開始”
“每天早上7點,打開呼機,我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接受海外網采訪時正是美國當地時間的早上,黃鸝正在上班途中。黃鸝一天的工作行程十分緊湊,據她介紹,一個醫生每天會接診20個左右的病人,來到醫院後,醫生會先分析病人之前的病案,接著開始查房,了解病人的實際情況,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記錄當天的病案。
午餐時間是醫生們難得的休息空檔,大家會聚在一起聊聊天,放鬆一下。疫情當前,那樣美好的時光一去不複返。現在大家會主動避免聚集,各自就餐,有的醫生打好飯之後會去自己車裏吃,還有的醫生則直接選擇在車裏寫病案。“唉,這也沒有辦法。” 黃鸝忍不住歎了口氣。
雖然沒有在疫情“重災區”,但隨著新冠肺炎病人的增多,黃鸝現在的工作節奏較之前更加緊張,醫生們的壓力也大了起來。黃鸝介紹,她所在醫院從3月下旬起,就逐步停止了擇期手術,能出院的盡早出院,能不住院的盡量不住,為應對疫情做全力準備。雖然現在醫院的病人總體上減少了,但從病人的比例來看,新冠肺炎病人的比重約占一半。
“那是一個月前,我接觸到了第一個疑似病例,當時心裏真的很緊張。”回憶起初次接觸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病人的情形,黃鸝記憶猶新。作為一名醫生,她不得不克服恐懼,逆行而上。和大多數華人醫生一樣,黃鸝從1月份就開始關注中國國內的疫情,深知這個病傳染性很強。不過,醫院防疫物資儲備並不充足,隨著病人陸續增多,院方仍需大量物資,這也令黃鸝感到焦急。“雖然我們醫院現在也有防護服,但遠遠達不到中國國內的防護級別。”
當地醫院外麵被貼出感謝的標語(受訪者供圖)
“醫療資源不夠,不得不放棄部分病人”
“疫情發生初期,病人的新冠病毒檢測報告需要很久才能出來,他們獨自待在隔離病房難免會產生焦慮和恐懼的心理,我很理解他們的心情。所以,查房時會盡量多停留一會,為病人解答疑惑,安撫他們的情緒。”黃鸝說,有的病人在隔離病房待得時間比較久,看到醫生來便會打開話匣子,黃鸝也會和他們多聊幾句,哪怕聊的內容與病情無關。
“交流是一種柔性的安慰劑,是機器取代不了的,我想這就是醫生的人文關懷吧。”黃鸝坦言。
疫情來勢洶洶,對醫生而言,最難的是抉擇。紐約市及其所在的紐約州是美國新冠病毒疫情“震中”。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截至當地時間19日上午,紐約州確診新冠病毒感染者超過24.2萬,死亡逾1.76萬。黃鸝從紐約的醫生朋友那裏得知,因為醫療資源不夠,沒有辦法全力搶救,醫生不得不放棄一些病人,朋友表示,做這種選擇太難了。
聽到朋友的描述黃鸝十分痛心,“雖然我是醫生,我也害怕麵對這樣艱難的抉擇。謝天謝地,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遇到這種情況。”
當地時間4月13日,紐約市區出現的彩虹。(圖源:Getty)
“希望能早早見到彩虹”
美國疫情暴發以來,像黃鸝一樣堅守一線、與疫情鬥爭的華人醫生都在默默付出著。黃鸝介紹,她的團隊裏華人和華裔醫生共有7人,約占整個團隊的五分之一。在美國,華人醫生在整個行業的占比相對較高,人們對華人醫生普遍都很認可。病人出院時,會給醫生送來鮮花、零食,甚至還有他們家人做的蛋糕,這些都令黃鸝感到欣慰。
此外,美國的華人和華人社區也踴躍支援抗疫前線, “華人幫了大忙” ,黃鸝感慨地說。因為知道黃鸝在醫院工作,不少華人朋友和網友都主動聯係她,將自己僅存的口罩通過郵寄等方式送給她。黃鸝目前共籌集了50個左右的N95口罩,她分給了與自己並肩作戰的同事。華人社區也會主動聯係當地醫院,籌款購買防護品來幫助醫院和醫護人員度過難關。
自疫情之初,美國華人醫生與中國國內就多有交流。華人醫生群體也會邀請中國國內的醫生和專家進行講座,為在美華人醫生和當地醫院提供了不少寶貴經驗,比如“N95口罩等必要的防護裝備是關鍵”“要警惕病毒在醫護人員之間的傳播”“病人病情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等等,黃鸝說,這些都在實際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黃鸝的“戰疫日記”目前還在網絡上連載,講述著她在一線奮戰的日常。被問及寫日記的初衷,黃鸝坦言,日記是寫給自己的,作為這場疫情的親曆者,希望能夠記錄下這些“曆史性時刻”。黃鸝的“戰疫日記”還在繼續,她表示會堅持寫下去,直到疫情形勢好轉。在近日發布的日記中,黃鸝寫道,“聽說紐約一場狂風驟雨之後,天空中出現異常漂亮的雙彩虹!希望我們經曆了風雨,也能早早見到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