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華人le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寄人籬下的一群人…老華僑在異域生活的見聞

(2020-03-02 07:04:35) 下一個

寄人籬下的一群人…老華僑在異域生活的見聞:準確來說是我接觸過的那群人,從他們口中得知過去華人在英國生活情況。我接觸到的這些人大部分是在50、60年代從香港來的,有些還是從美國過來的,這些老華僑最初從事洗衣業居多,後來飲食業才慢慢興起。據他們說,香港的新界人(男人)在英國最多,那時香港還是英國殖民地,到英國謀生要比去其它國家較容易。除了英國外,荷蘭、比利時也不少,那時還經常聽到荷蘭、比利時、經常打打殺殺鬧事,這些人多是從香港過去的黑社會分子。

50、60年代大陸偷渡到港的人數大增,香港本來就沒有什麽工業、農業更不成,50、60年代這群偷渡佬,占據了當地人大量工作機會,香港原本就隻有為數不多的工廠,如何能夠接納如此之多的人流。香港“原居民”出市區工作機會被偷渡佬占據了,留在新界農村也沒有發層機會,生活越來越困難,迫使“新界人”向外找尋出路。50、60年代香港新界人出外謀生的全是男性,大部分都是坐輪船大倉經曆幾個才到達英國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海員,他們邊工作邊找機會上岸。我想那時英國入境可能管得比較鬆,另者中餐飲食業也需要華人,他們上岸是否屬於偷渡就不清楚了,我在美國的老同學也是以這種情況上岸的。

這些香港新界人過來後因語言關係隻能在廚房工作,當年除了遍地是馬仔場(跑馬跑狗外圍投注站)和幾間casino賭場外,確實也沒有其它方麵可作娛樂活動的地方。這些華人隻有日複一日的機械般工作,老華僑流傳下來一句話“白天爐頭晚上枕頭”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睡覺。做餐館中間有三小時休息時間(2點至5點),飲食業有兩段時間生意最忙,一是“午餐”12點至2點,做完午餐休息,5點再做第二輪,也就是“晚餐”,休息這段時間,除了一小部分不賭錢的“好仔”選擇睡覺外,大部分“單身仔”都會跑去賭場“馬仔場”或者“casino”賭番兩手消磨時間。日複一日,青年變中年、中年變老年,孤孤單單一個人在異國以這種枯燥方式生活。

後來英國放寬移民條例才慢慢有家屬遷入,單身適齡男子多選擇和當地人(鬼妹)結婚,那個時期華人女子少之又少,幾乎沒有,想找中國女孩結婚比登天還難。不想和當地人(鬼妹)結婚那就隻能繼續打光棍。那時很流行一句話,稱呼這些和當地人(鬼妹)結婚的男人叫做“石屎佬”紅毛泥撈石子(混凝土)。這些不會英語的“石屎佬”,他們那樣才能和老婆溝通呢,是靠不言而喻的肢體語言吧。後來遷入的那些家庭婦女特別是“客家人”(香港新界居住的大部分是“客家人”),由於在農村生活慣的“客家”婦女,養成了勤儉持家的典型家風,他們到了自己外賣店看見那些丟掉的雞蛋殼還帶有點蛋清,拿起茶匙把一個一個的蛋殼那一滴滴蛋清都刮下來,一點也不想浪費掉,(這是我親眼看到的)。

60、70年代英國飲食業很好做、也很賺錢,外賣店、餐館如雨後春筍。華人在英國除了少之又少幾家所謂中國“超市”外,其它人幾乎全投入了飲食業。那年代,如果不染上不良嗜好,特別是賭,打工幾年之後開間“夫妻外賣店”並非難事。針無兩頭利有好就有壞,開外賣店好的方麵容易賺錢,那時稅低、而且沒有vat,當然啦,做什麽事也離不開勤奮。開外賣店壞的方麵就是影響小孩成長,“夫妻外賣店”很多都是全家出動帶著兒女做的。我們就親曆其境,老大十三、四歲幫接單、接電話,八、九歲女兒幫剝蔥皮、切毛古、拆雞肉,晚上除了老大要接電話外,其餘兩個小的就睡在車尾箱,直到十二點收工回家。

我75年拿勞工紙到英國(就是工簽),在中餐館廚房工作,60、70年代做廚房那班人,全都不會英語(我工作的餐館全是客家人,一天到晚全講客家話),很難和西人(鬼佬)打交道,最大阻礙是語言問題。我們(廚房佬)每天上班下班,多數三三兩兩幾個人一起走。那時中國積貧積弱,當年華人行街都受到白眼,甚至明目張膽的被欺負,所以行街都要幾個人一齊,這樣覺得比較安全,特別是在晚上收工時。我就親身遭到被雪球連番攻擊過,三個工友還被打到進醫院。60、70年代食“霸王餐”的很多。當年那些老華僑,無論做廚房的樓麵的個個都會一點功夫,遇見食“霸王餐”的就一齊上。那年代和食“霸王餐”的“鬼佬”經常起衝突,餐館打架常有的事。

說到底還是國家強大好,除了國家不受欺負外華人在外也占光,近幾十年食“霸王餐”事件很少聽到,餐館打架事件也沒聽到過。如今一個人行街也不會有被人欺負的感覺。我記得在80年代日本人很受敬重日本貨到處都是,三十年何東、三十年河西,如今輪到中國了。現在到那些展覽舘、博物館、或有什麽大型活動,都有中文介紹,甚至中文講解都有。這些地方,過去你想見到中文簡直就是做夢,如今中國產品Made in China隨處可見,如果說中國強了富了對華人無影響,那就是真正王八蛋睜眼說瞎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