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華人le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故鄉見聞…(大亞灣昔日海港澳頭小鎮)

(2019-02-22 22:37:52) 下一個

(一:)故鄉見聞…(大亞灣昔日海港澳頭小鎮)

我的村子距離大亞灣澳頭小鎮走路半小時左右,澳頭鎮很小,岸上居民不多,在海灣中間築有一條堤供海灣兩邊居民來往,堤中央建有一木橋把兩邊相連,如遇打大台風海水會漲過堤麵把木橋漂浮走。澳頭是漁港,澳頭鎮在一個海灣邊上,整個小鎮隻得兩條沿著海邊彎彎曲曲小街道“很窄小土路”,全澳頭鎮隻有這兩條“小土路街”。雖然名叫兩條街其實隻有一條“街”有商店。彎彎曲曲所謂商業街。商業街兩邊都是房子,靠海一邊多是搭建高腳屋。沿岸到處停滿大大小小破爛船隻,老弱婦孺全住在破爛船隻裏,過去漁民很少見有在岸上建屋居住。他們年壯的出海捕魚,每次出海就是一月半月甚至幾個月才回港一次,岸邊這些破船爛艇就是他們的家。破爛船隻住家和高腳屋居民大便幾乎全向海裏拉。漲潮時海水幾乎漲到高腳屋地麵,海水把一切雜物糞便全衝到屋底。小泥鯭成群結隊在屋底海水裏出沒,那些糞便就是這些小魚的食糧。

我記得小孩時父親帶去一間茶樓飲過幾次茶(我們叫做上茶居),這間茶樓是老家媽廟姓蘇人家開的,好像名叫“海濱樓”是一間從海邊搭起高腳屋,是小鎮澳頭唯一的一間“茶居”茶樓,那年代上茶居的人很少,一年都沒有一兩次,那時能上“茶居”飲茶的人非富即貴,普通人到“茶居”買三兩個包子的還是有的,公社時另建有一間茶居叫人民飯店,我也到過兩三次。解放初期澳頭小鎮商店門前到處掛滿五星紅旗。解放後漁民大翻身,漁民受到了特別優待,時常出入香港非常自由,政府還專門在岸上建了大量漁民新村,把那些在海港岸邊破船爛船居住的老人小孩,全部搬進岸上新房居住,到處都是漁民新村,隻有那些年輕力壯的才出海在船上工作了,老弱再也不必跟隨出海了,

新中國成立澳頭小鎮家家戶戶掛五星紅旗一片喜氣洋洋,58年公社成立時把這些鄉村小圍組成了一個澳頭人民公社,還成立了許多漁民大隊。解放初期我村除了駐軍外還設立了民兵,民兵大約隻有十多個人,十多個民兵隻有幾條七九步槍,我村連同附近幾個小圍村隻有一隻治保員,治保員沒有槍和普通人一樣沒有製服。相隔一段時間才來一次村裏巡視一下,治保員也是附近的村民住在自己村子裏。

五十年代初家鄉附近駐有陸軍和海軍,以前非常重視那個海港,大亞灣準備建海軍基地,曾經考慮過做軍港,考察幾次後無下文後來不了了之說港口不夠大。本來有機會成為軍港的,那時我還在讀小學經常見到中央派人到來視察,朱德帶同幾個元帥上將,軍車塞滿整條土公路,視察幾次後軍港沒建成,後來聽說港口太小進不了大形軍艦,但海港還是有建設的,在海港外幾個小洲小島聽說整山整山挖空,山內貯藏大量物資以供戰時所需,戰備物資可以維持一年左右守護著海灣。那時還駐有海軍也駐有陸軍(現在海軍好像沒有了),大亞灣是個好地方,日本大亞灣登陸就是從這條公路前進的,日本兵經常遭到遊擊隊伏擊。(如果地理位置不好日本也不會選擇由此登陸,日本打華南都選擇由此登陸)。

時代改變“澳頭港”也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澳頭己經不是魚港了,過去的水產站也沒有了。回去旅遊所見,過去滿海大小漁船己看不見了,現在己經沒有過去那種景象了,這幾次回鄉所見漁港脫胎換骨,從前岸上那些陳舊矮屋己變成高樓大廈,周邊大部分農村變城鎮,過去讀書的學校所在地變成了煉油城、石化城,一切變了,變得不認識了,昔日海港擁擠的漁船也不見了,漁民兄弟被岸上同化掉轉行上岸工作了,昔日擁擠的路邊小攤小販變成現代超市了,現在海港都見不到幾條漁船,漁船變成遊艇了,海港昔日的那種氣氛還全沒有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青鬆站 回複 悄悄話 同感,最近三篇講家庭與子女的,更多一層感受…………--
智者不惑 回複 悄悄話 看圖片,樓主是一位有知識、有文化的善良長者,臉上寫滿慈祥、溫和。

祝福您,也祝願您寫出更多出色大作!
智者不惑 回複 悄悄話 樓主文章主題鮮明、文情並茂,深深打動人心、引發共鳴,在絲絲縷縷的清新中,仿佛深入奇境,讓一個個跳動的字符把人導向那美妙之地,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受在讀者心中飄散。

謝謝您的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