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列子·湯問》中的一篇故事。因當年老毛想要讓老百姓們都學做“愚公”,每天挖山不止,就講了這個故事。後來又讓林副總隨便發揮了一下,成了“老三篇”之一。於是“愚公移山”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了。
故事講北山老愚公,年且九十,麵山而居,門前道路迂回曲折。他為了出行方便,犯了老橛頭脾氣,率領子孫,叩石荷擔,愣是要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一鏟一鏟地給挖平了。旁觀的老智叟不以為然,力勸三思。老愚公的回答非常幹脆:“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真是擲地有聲,感人肺腑。老智叟理屈詞窮,無以應對。
老愚公那“不畏艱難,挖山不止”的想法,早已深深地融入了我民族精神,千百年來代代頌揚,無人質疑。
在北美的中文學校,愚公移山的故事當然地一次又一次地介紹給北美華裔後代。在一次中文課上,教中文課的老師,還沒有把這個故事講完,孩子們就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有的說:“愚公為甚麽不在山中打個隧道,這省事多了。”還有的說:“他們把家搬到山那邊不就行了,何必費這麽大勁。”這些想法無疑都比愚公聰明,又切實可行。
中文課的老師有了上次講“孔融讓梨”的經驗,這次就讓課堂像討論會一樣你一言我一語,氣氛活躍。學生學得輕鬆,老師教得快樂。最後的結論是:愚公移山,破壞了自然環境,破壞了環境保護,在美國是不允許的。
千年老愚公,就這樣被一群活潑可愛的美國小智叟給否定了。愚公終於成了笨伯,還要吃官司!
據說,前幾年在上海電視台一檔少兒節目上,主持人講完愚公移山的故事後問小朋友:“愚公為甚麽要挖山呀?”一群學齡前兒童爭相回答:“因為大山底下有金幣。”“因為挖下來的石頭可以賣錢呀。”
我們看到的這些,是不是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出來的民族時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