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華文化,人們聯想到的總是“博大精深”四個字。其實,在浩瀚的中華文明曆史中,中華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缺失一種主導性的宗教信仰。盡管孔孟之道占據霸主地位二千多年,但孔孟之道始終成不了一種宗教信仰。
中華文化說是“博大精深”,實質上是各種思想的大雜燴。各種思想的大雜燴炒在一起,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什麽子都有;三字經,道德經,女兒經,易經,黃帝內經,什麽經也都有。中國是全世界神仙最多的國家,中國人什麽神都拜,似乎什麽神都相信,又似乎什麽神都不信,大致就是處於半信半疑之中。
因為缺失主導性的宗教信仰,所以這種文化太多的自相矛盾,叫人無所適從。比如,一邊說天道酬勤,勤勞致富;一邊又為殺富濟貧喝彩。一邊叫人要“坦誠相待”,一邊又叫人“逢人但說三分話”。 一邊叫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一邊又叫人“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所以最後隻能抱定“難得糊塗”的理念做人了。中庸到極致的“難得糊塗”反而成為做人的最高境界。
顯然,這種文化特點造成了民族品格的缺陷。
在個人的層麵上,難以從這種文化中得到堅強堅定的道德力量。道德是一種共同的生活信念,缺失宗教信仰,道德很難達到信仰的境界。什麽叫信仰?信仰就是堅信不疑。缺失宗教信仰為根基的道德,大致隻是在半信半疑中,所以會有"道德一斤值幾多錢?"的國問。有人概括說:中國的道德大致不會超出三十裏。那意思是說,在三十裏之內,都是鄉裏鄉親,所以不敢做缺德的事;走出三十裏,大家都不認識,所以什麽缺德事都敢做了。
在民族整體的層麵上,也難以匯聚起巨大的正義力量。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痛感:中國人熱衷窩裏鬥。為什麽會熱衷窩裏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缺失共同的宗教信仰。各人拜各人的神,各人都認為自己掌握真理,各人都認為代表正義,結果隻能用暴力解決,宗姓與宗姓鬥,黨與黨鬥,派與派鬥,鬥得你死我活,鬥得不亦樂乎。
最奇特的,荒唐不可理喻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人民竟然會為同一種“思想”而鬥得你死我活。那顯然是不同的人把那“思想”解讀成各自的“信仰”了。
一個民族是否能匯聚起巨大的正義力量,取決於兩個前提:一是作為民眾的個體來講,是否有強烈的正義感;二是作為民眾的整體來講,是否有相同的正義觀。這兩個前提顯然都需要一種堅定的信仰,個體通過信仰得到堅定不移的正義感,並獲取不屈不撓的勇氣;民眾整體通過共同的信仰,形成相同的正義觀,這樣才能匯聚成巨大的力量。能擔當起這兩個前提的元素,唯有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