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城加菲貓

喜歡逍遙自在的碼字,興趣廣泛,常常有感而發,並不拘泥於什麽主題。
個人資料
費城加菲貓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貓言無忌:從林嘉文的早逝看生命意義體現和人生價值實現

(2016-02-25 19:23:05) 下一個

在網上看到了有關18歲的史學天才林嘉文早逝的消息。林嘉文出生於1998年5月,就讀於西安中學高三26班。2016年2月23日晚上在家裏跳樓自盡。生前,林嘉文已連續出版兩本史學專著,被譽為“史學研究天才少年”。著名曆史學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讚其為“解放後如此年齡著書寫宋史的第一人”,“解放以後最年輕的具有學術研究能力的作者”。

令本貓震驚的是他的遺書內容。他走得非常從容,毫無忙亂。他的離去,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對生命有著自己在哲學意義上的思考,他的人生價值觀也是非常成熟的,至少要比他的父母親成熟許多許多。他不想浪費生命去過那種無意義的生活,他認為自己已經體現了生命意義,也已經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是理性的動物,在此意義上,人人都有一個頭腦,都有理性的認識能力。人是形而上學的動物,在此意義上,人人都有一個靈魂,所以不但要活,而且要活得有意義。他認為“最終的離去不僅是感性地對抑鬱、孤獨的排解,也是種變相地對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達”。

之所以林嘉文認為自己不是“草率的輕生”,是因為“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意思了。更何況我精神上生活在別處,現實裏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腳的地方。活著太蒼白了,活著的言行讓人感到厭煩,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著。”他承認自己有“精神潔癖”,無法和這個世界相處。從他個人來說,洞察到自己無路可逃的未來,他的選擇是非常合理的。但對人類來說,少了一個可以為人類文明做貢獻的人才。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西方的哲學理念的不同,很可能是因為對生命與死亡的態度不同,對肉體和精神的認識不同,對現實(世界)和理想(永恒)的理解不同。

從死的“不可避免”來說,對死的思考的確沒有用處,但不等於沒有意義,相反具有深刻的精神意義。事實上,對死的思考不但不會關閉,反而會敞開了對人生的思考,把它從人生內部事務的安排引向超越的精神追求,促使人為生命尋找一種高於生命本身的根據和意義。相反,排除了死,人生思考就隻能局限於人生內部事務的安排了。

自古希臘開始,西方哲學具有悠久的形而上學傳統,即致力於尋求和建構某種絕對的精神性的宇宙本體,潛在的動機就是為了使個人靈魂達於某種意義上的不死。基督教所傳的福音,就是生命的“永生”,可以認為是靈魂不死的保證。

但是,中國文化裏缺少形而上學和宗教,因為占據中國文化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中的宇宙論遠不具備形而上學的品格,僅是其道德學說的延伸。中國人缺少真正的靈魂生活和廣義的宗教精神,因此而沒有敬畏之心,沒有絕對命令意義上的自律。中國知識分子很少關注人的靈魂問題,這就使得他們不能夠真正作為思想家來麵對社會問題。所以中國人在精神的層麵上最缺少的就是公德,即對社會的責任心。試想一下,如果林嘉文的社會責任感能夠被喚醒的話,他可能就不會選擇逃離了。

=================================================================

附:林嘉文的遺書全文:  

         終於還是要離開。一走了之的念頭曾在腦海裏萌發過太多次,兩年多來每一次對壓抑、恐懼的感受都推動著我在腦海裏沉澱下今日對生死的深思熟慮,讓我自己不再會覺得自己的離開隻是草率的輕生,讓我可以以為我最終的離去不僅是感性地對抑鬱、孤獨的排解,也是種變相地對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達。

  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意思了。更何況我精神上生活在別處,現實裏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腳的地方。活著太蒼白了,活著的言行讓人感到厭煩,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著。離世前唯一的擔憂是我的遺體大概會很難看且任人擺布,周圍的環境決定了人很難有個體麵的活法,連小小的中學裏也處處是濃厚的政治氣息(舉一小小例子,西中教學樓內教師辦公室靠走廊的的門窗無不是人為地被用紙貼上或用櫃子擋住,或者幹脆辦公室靠走廊一側就沒建窗戶,而學生教室卻可隨時被人從窗戶向裏一覽無餘,這就是種顯而易見的對等級氛圍和身份權利差異的暗示,套用周振鶴先生的概念,可謂之校園政治地理學。可歎很多老師從沒意識到過他們這種不自重,用寡鮮廉恥評價毫不過分,因為他們一麵對自己享有的這種特權安之若素,另一方麵卻大量抱怨著中學老師社會地位、收入、學校裏麵領導的官僚化作風,卻不反思自己),這樣的社會風氣裏,容不下安樂死這樣很個人主義的事的,因為總有人想榨取別人,自然不能放別人自由地生死。

  煩請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們覺得不能理解我,請給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題發揮,像對江緒林一樣,那種行為挺卑劣、愚昧的。我實在不想虛偽地以令人作嘔的謙虛把自己“留與後人評說”——以我自己的解釋為準就好了。更何況我相信那些芸芸大眾裏的旁觀者,隻會給出那種為我所不屑的輕薄、庸俗的解釋。

  你們知道嗎,在這最後的時刻,在我給除劉雅雯外的每個人——包括我的親人與學友——寫下這些話的時候,內心竟然有種施舍般的悲憫。我想我應該坦白地告訴你們這一點,好讓你們以對我的狂傲和自以為是的嘲笑,來減少點你們心裏的恐懼。

遺囑見下:

  1. 本人去世後,我所有著述的著作權都轉贈給劉亞雯。這是我對劉雅雯的心意,兩年多來我一直對她有愛戀。另外,我覺得她是最能確保不讓我的任何著述在我去世後被出版、再版的人。
  2. 我的藏書,凡是擺在書房書架和臥室書架上的,全都轉贈劉雅雯處理。餘下書籍,由我父母處理。轉贈劉雅雯的藏書中有一些與西夏學、黑水城研究、民族史相關的書籍以及一些古籍,如果劉雅雯覺得用不上,煩勞劉雅雯挑出來轉給王榮飛和胡耀飛處理。
  3. 希望我的父親能知足,珍惜我的母親,同時改掉自己家長製的脾氣以及極差的飲食追求,認清自己實際的生活能力和狀況。太愛出去跟別人騎自行車,其實是不夠掛念妻子和家庭。不要再保持那種單身宅男才會有的飲食習慣了,不健康,且這種飲食習慣是對性格和責任心的投射,說明人活得渾渾噩噩。
  4. 希望我的母親能振起精神來多抓抓工作,多去掙錢。這樣若我父親先離開,至少還可以維持生活。一個誌在過小日子的人,精神也會很脆弱,要學會找些東西依靠。金錢是可以依靠的,另外還有誌業也可以支撐人。
  5. 剩下兩次心理谘詢,建議我父母分別去找鄭皓鵬談一次。我的離開不需要、不應該追責任何人,尤其是鄭皓鵬,否則就是在侮辱我。我連我對劉雅雯的愛戀都沒對鄭皓鵬坦白過,而且我的心理問題太形而上了,鄭皓鵬似乎比較適合解決誘因比較具有現實性的心理問題。
  6. 感謝西北大學招生辦劉春雷主任邀請我報考西北大學,很抱歉辜負他一片誠意。謝謝北京大學曆史學係將我評為夏令營的優秀營員。謝謝鄧小南老師的關照。
  7. 每次去李裕民老師家都能感受到平日很少能體會到的溫馨和安穩感。我對不起李老師夫婦對我的關愛。
  8. 謝謝李範文老師一年多來對我的提攜,答應給李老師整理《同音研究》的事也做不到了。恩情難報。
  9. 向我的“朋友”們致歉,抱歉我給過你們一些錯覺,我曾自私地想讓我嚐試去適應與世界相處,努力過放下我自以為是的精神潔癖。但我天性敏感,總是善於從在貌似愉快的氛圍中的發生的小小分歧裏窺探出自己與別人的殊途,讓你們為我這麽一個於你們活下去無意義的人耽誤了些許時光。
  10. 我要承認我對曆史研究的日久生情。之前在媒體上抑或私下裏,總冷冰冰地說曆史研究隻是漸漸隨年歲長進而被我習慣的工作而已。但活到最後,對之還是曾有過牽掛。人活在世上,實在不該太把自己當回事,但隻要人要賴活著,總得靠某種虛榮來營造出自我存在的價值感,無用的曆史研究曾讓我底氣十足。雖然我的兩本著作爛到算作草稿都不配,但我對我的學問有信心。我對古人的曆史沒什麽興趣,但每當我為活著感到疲憊、無趣時,對比之下,我總會自然地想去縮進曆史研究的世界。但是即便是做研究,也並非能讓我擁有盡善的生活感覺,因為有太多虛假的“研究”,還因為本質上少有其他人會對研究愛得純粹。一個人喜歡追索,哪怕是對任意領域的,都會受到現實的阻撓和精神的壓迫。問太多、想太多是種折磨,因為這樣的情況下人會很難活得簡單膚淺起來。好像說遠了,其實僅就對做曆史研究的想法而言,我隻是想明白了心有天遊,拘泥在一門學問之中,那樣活著也是很庸碌的。

說放下也就放下了。

林嘉文

2016年2月23日 於西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費城加菲貓 回複 悄悄話 的確是蠻可惜的。他認為自己思想的成熟,遠遠超過他的父母,所以他的父母根本幫不上他的任何忙。如果有一個好的導師來正確地引導他,可能會避免這個悲劇。
十全老人 回複 悄悄話 太認真...
藍山雀 回複 悄悄話 眼見為實的悲劇。眼裏看到都是不屑,自己不願隨波逐流。幾十跳樓,依然還是一俗。
其實,眼睛看不見的才會給我們真正的力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