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了有關18歲的史學天才林嘉文早逝的消息。林嘉文出生於1998年5月,就讀於西安中學高三26班。2016年2月23日晚上在家裏跳樓自盡。生前,林嘉文已連續出版兩本史學專著,被譽為“史學研究天才少年”。著名曆史學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讚其為“解放後如此年齡著書寫宋史的第一人”,“解放以後最年輕的具有學術研究能力的作者”。
令本貓震驚的是他的遺書內容。他走得非常從容,毫無忙亂。他的離去,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對生命有著自己在哲學意義上的思考,他的人生價值觀也是非常成熟的,至少要比他的父母親成熟許多許多。他不想浪費生命去過那種無意義的生活,他認為自己已經體現了生命意義,也已經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是理性的動物,在此意義上,人人都有一個頭腦,都有理性的認識能力。人是形而上學的動物,在此意義上,人人都有一個靈魂,所以不但要活,而且要活得有意義。他認為“最終的離去不僅是感性地對抑鬱、孤獨的排解,也是種變相地對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達”。
之所以林嘉文認為自己不是“草率的輕生”,是因為“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意思了。更何況我精神上生活在別處,現實裏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腳的地方。活著太蒼白了,活著的言行讓人感到厭煩,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著。”他承認自己有“精神潔癖”,無法和這個世界相處。從他個人來說,洞察到自己無路可逃的未來,他的選擇是非常合理的。但對人類來說,少了一個可以為人類文明做貢獻的人才。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西方的哲學理念的不同,很可能是因為對生命與死亡的態度不同,對肉體和精神的認識不同,對現實(世界)和理想(永恒)的理解不同。
從死的“不可避免”來說,對死的思考的確沒有用處,但不等於沒有意義,相反具有深刻的精神意義。事實上,對死的思考不但不會關閉,反而會敞開了對人生的思考,把它從人生內部事務的安排引向超越的精神追求,促使人為生命尋找一種高於生命本身的根據和意義。相反,排除了死,人生思考就隻能局限於人生內部事務的安排了。
自古希臘開始,西方哲學具有悠久的形而上學傳統,即致力於尋求和建構某種絕對的精神性的宇宙本體,潛在的動機就是為了使個人靈魂達於某種意義上的不死。基督教所傳的福音,就是生命的“永生”,可以認為是靈魂不死的保證。
但是,中國文化裏缺少形而上學和宗教,因為占據中國文化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中的宇宙論遠不具備形而上學的品格,僅是其道德學說的延伸。中國人缺少真正的靈魂生活和廣義的宗教精神,因此而沒有敬畏之心,沒有絕對命令意義上的自律。中國知識分子很少關注人的靈魂問題,這就使得他們不能夠真正作為思想家來麵對社會問題。所以中國人在精神的層麵上最缺少的就是公德,即對社會的責任心。試想一下,如果林嘉文的社會責任感能夠被喚醒的話,他可能就不會選擇逃離了。
=================================================================
附:林嘉文的遺書全文:
終於還是要離開。一走了之的念頭曾在腦海裏萌發過太多次,兩年多來每一次對壓抑、恐懼的感受都推動著我在腦海裏沉澱下今日對生死的深思熟慮,讓我自己不再會覺得自己的離開隻是草率的輕生,讓我可以以為我最終的離去不僅是感性地對抑鬱、孤獨的排解,也是種變相地對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達。
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意思了。更何況我精神上生活在別處,現實裏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腳的地方。活著太蒼白了,活著的言行讓人感到厭煩,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著。離世前唯一的擔憂是我的遺體大概會很難看且任人擺布,周圍的環境決定了人很難有個體麵的活法,連小小的中學裏也處處是濃厚的政治氣息(舉一小小例子,西中教學樓內教師辦公室靠走廊的的門窗無不是人為地被用紙貼上或用櫃子擋住,或者幹脆辦公室靠走廊一側就沒建窗戶,而學生教室卻可隨時被人從窗戶向裏一覽無餘,這就是種顯而易見的對等級氛圍和身份權利差異的暗示,套用周振鶴先生的概念,可謂之校園政治地理學。可歎很多老師從沒意識到過他們這種不自重,用寡鮮廉恥評價毫不過分,因為他們一麵對自己享有的這種特權安之若素,另一方麵卻大量抱怨著中學老師社會地位、收入、學校裏麵領導的官僚化作風,卻不反思自己),這樣的社會風氣裏,容不下安樂死這樣很個人主義的事的,因為總有人想榨取別人,自然不能放別人自由地生死。
煩請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們覺得不能理解我,請給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題發揮,像對江緒林一樣,那種行為挺卑劣、愚昧的。我實在不想虛偽地以令人作嘔的謙虛把自己“留與後人評說”——以我自己的解釋為準就好了。更何況我相信那些芸芸大眾裏的旁觀者,隻會給出那種為我所不屑的輕薄、庸俗的解釋。
你們知道嗎,在這最後的時刻,在我給除劉雅雯外的每個人——包括我的親人與學友——寫下這些話的時候,內心竟然有種施舍般的悲憫。我想我應該坦白地告訴你們這一點,好讓你們以對我的狂傲和自以為是的嘲笑,來減少點你們心裏的恐懼。
遺囑見下:
說放下也就放下了。
林嘉文
2016年2月23日 於西安
其實,眼睛看不見的才會給我們真正的力量。